第壹,新媒體環境賦予民意獨立表達前所未有的活力。
表達民意是新聞媒體的重要社會功能。在新壹輪傳播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網絡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層出不窮,可以說從傳播理念和技術手段上開啟了獨立表達民意的歷史新篇章。
眾所周知,傳統媒體的傳播模式是從點(傳播者)到面(大眾)的單向傳播,屬於典型的“傳播者中心”。在這種傳播模式下,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傳播者傳播的內容,而網絡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狀況。尤其是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出現後,以其獨特的互動特性,改寫了以往受眾的被動地位,使每壹個媒體使用者都成為信息傳播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同時又能作為傳播者主動生產加工新聞信息並對外發布。這無疑讓曾經是“沈默觀眾”的基層民眾有了壹個“向社會發聲”的平臺,大大釋放了社會話語權。
在各種新媒體的支持下,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開始承擔起新聞生產者的角色。他們通過撰寫網絡日誌,在網絡論壇、微博、微信上發帖,制作音視頻文件,報道身邊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情,討論社會熱點問題,評論社會時事,成為影響社會輿論的重要力量。“在認知渠道上,互聯網搜索引擎、新聞網站、微博成為新興主流階層接觸和了解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傳播及時,獲取方便,觀點自由,是大家首選的原因。”由此可見,新媒體消除了傳統媒體對新聞信息傳播權的壟斷和控制,促進了社會話語權的均等化,讓無數來自社會基層的個性化微內容、微信息有了呈現自己的機會,甚至通過某種形式的有效聚合和傳播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影響。
輿情檢測與監測系統的作用從根本上說,網絡輿情監測要求實時、全面、準確。多瑞科輿情數據分析站可以滿足系統輿情信息服務市場的三大要素,即實時性:獲取輿情越早,留給應對和處置的空間越大,而網絡輿情的發展往往是爆發性的,機會稍縱即逝,壹旦錯過最佳時機,就會後悔莫及;全面性:網絡輿情易攻壹點,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忽略很多重要信息;準確性:在海量信息條件下,如何準確把握問題核心,不被幹擾所困,是做出正確判斷的關鍵。
第二,獨立表達民意與輿論引導的關系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32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6.9%,手機用戶規模達5.27億。隨著互聯網和手機用戶的快速增加以及人們對互聯網和手機新聞信息傳播功能的日益依賴,網站、網絡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日益成為新聞信息傳播領域的重要力量。同時,隨著各種新媒體的廣泛運用,輿論主體日益多元化和碎片化。媒體環境的這些深刻變化,使得妥善處理輿論自主表達與輿論引導的關系日益重要。
在現代社會,民意表達是任何國家實現社會民主的應有之義。民意表達的自由程度,以及它能在多大程度上成為政府決策和治理行為的參考,往往意味著壹個國家的社會民主化程度。壹方面,民意表達具有宣泄社會情緒的功能,可以緩解甚至消除社會矛盾或對抗,避免社會震蕩。民意表達受到限制,公民的社會訴求無法實現,利益無法實現,不滿情緒會積累,矛盾會逐漸增多,影響社會穩定;另壹方面,民意的充分表達可以使政府及時了解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嚴重性,並做出相應的決策和安排來處理或解決這些問題,從而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民意表達有了更便捷的渠道和更寬松的空間,對民意自主表達的尊重和重視日益成為壹種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在這種社會氛圍下,任何忽視民意表達的輿論引導都將難以獲得社會認同。因此,充分重視民意表達,不失時機地為民意的獨立表達提供窗口,是傳統主流媒體提高輿論引導的主要途徑。
與此同時,人們的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和利益訴求日益分化和多元化。“在不同利益的支配下,不同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在面對同樣的社會問題時,必然會形成不同的意見,從而使輿論呈現多元化,甚至混亂。”(2)這種情況雖然有利於民意的體現,但如果任由“民意”的洪流自由無序地宣泄,勢必為社會負面情緒的肆意滋生和蔓延打開方便之門,危及社會穩定乃至國家安全。所以社會還是需要主流媒體發揮輿論引導的作用,引導人們的社會言行,制衡輿論的無序表達,避免輿論陷入無序狀態。近年來,許多因“民意”表達混亂無序而導致輿論失序的典型案例,讓人們認識到處理好民意自主表達與輿論引導關系的重要性。新聞傳播的實踐也表明,傳統主流媒體能夠充分發揮輿論導向功能,及時澄清和消解社會和網絡上各種虛假、片面、錯誤的信息和言論,能夠有效地消解輿論的混亂,提高輿論環境的整體健康和諧,進而起到穩定社會人心、助推社會良性發展的作用。
第三,完善輿論引導,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
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引導功能,凝聚社會知識和社會各界力量,服務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是我們黨多年來治國理政的重要經驗,也是我國主流媒體承擔的重要社會使命。
在新媒體環境下,主流媒體必須主動適應傳播環境的變化趨勢,積極為公眾輿論的獨立表達提供有效窗口,積極回應公眾關切。壹方面,要利用好自身的權威和公信力優勢,主動訪民情、察民聲,針對社會生活中輿論關註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意識地策劃推出壹些專題報道和專題報道,既有效溝通民意、為民發聲,又靈活實現對輿論的有效引導。“引導輿論要審時度勢,重視引導社會熱點問題,加強針對性。”因此,在媒體平臺日益多樣化的今天,主流媒體要想繼續保持輿論領袖的角色,贏得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就必須主動放下自己的“身板”,充分接地氣,願意傾聽民眾的聲音,願意反映民意,願意為滿足民眾對各種社會事務的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做鋪墊。比如央視近幾年在《新聞聯播》推出的“走基層”。《民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溫暖回家路》等壹系列報道,就是主動訪民情、察民聲的例子。與普通人談論“幸福”和“家風”,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產生了良好的輿論效應。
另壹方面,要善於利用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積極梳理和呈現人們對各種社會事務的合理見解和看法,為民意的自主表達鋪設廣闊的話語平臺和溝通渠道,在各種輿論話題的交鋒中,最大限度地將“旁觀者”轉化為積極的話語談判者乃至輿論引導的推動者。在這方面,中央電視臺財經評論(微博平臺“央視財經評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微信平臺“新聞縱橫”)、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環球資訊廣播新聞盤點(微信平臺“環球銳評”)都起到了很好的示範和帶頭作用。
當然,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和差異性日益明顯,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權益的表達。新媒體的出現正好迎合了這壹趨勢,使人們能夠不受身份和地位的限制,依托網絡論壇、微博、微信等平臺傳播信息和觀點。然而,由於傳統媒體缺乏嚴謹、專業的信息把關流程,壹些用戶在這些社交媒體平臺上上傳的情緒化內容和片面信息,在引起社會“圍觀”的同時,往往演變成點燃輿論風暴的導火索。“閘機的退役壹方面給了普通用戶自由說話的權利,另壹方面也造成了虛假有害信息的泛濫。”可見,新媒體在人們體驗到輿論無與倫比的暢快表達時,往往使自己成為謠言和虛假信息的滋生平臺和社會負面情緒的放大器。在新媒體環境下,任何壹個普通人都可以借助身邊便捷的傳播平臺自由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訴求,但任何壹個普通人也可以打著“輿論”的幌子傳播負面情緒和片面觀點,誤導公眾和輿論。因此,尤其需要主流媒體及時發聲,平衡和制約傳播效果,才能向公眾呈現真實的社會圖景和輿論走向。雖然民意需要獨立表達,但構建壹個理性、平衡、公平的民意表達平臺,是保證其正能量不可或缺的前提。
綜上所述,面對新媒體時代復雜的信息傳播格局和多變的社會輿論環境,傳統主流媒體要尊重和重視民意的自主表達,著力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對社會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堅持鞏固和擴大主流思想輿論,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同時, 主動訪民情、察民聲、為民發聲,切實增強傳播內容的親近感。 這樣才能有效履行輿論引導功能,有效提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