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階段,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
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持續發展,外國企業的巨輪紛紛湧向中國。在日益激烈的中外品牌競爭中,外資品牌憑借強大的整體實力獲得了相當大的競爭優勢。在日益嚴峻的競爭壓力下,國產品牌紛紛利用消費者的民族情結來玩民族品牌,於是民族品牌的概念在商界和社會迅速蔓延。
在這個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最初是指起源於中國大陸,由國內企業首創的品牌。但由於其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和壹些打民族品牌的商家的誇張,在發展過程中賦予了民族品牌相當多的精神內涵。比如愛國主義,振興民族工業,民族自豪感等等。購買民族品牌商品,似乎是國人表達愛國之情、振興民族產業的高尚行為。從這壹階段的整個過程來看,從民族品牌原有的概念內涵中升華出來的精神內涵處於主流地位,也就是說,這壹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主要體現在精神層面。民族品牌的概念不難理解,這裏就不贅述了。在國內消費者還不夠成熟理性的情況下,民族品牌的概念讓國內消費者心甘情願的犧牲自己,為民族產業的升級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隨著消費者的成熟和理性,國家品牌的概念在消費者的購買決策中已經越來越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民族品牌的精神內涵在越來越多的外資(外企)並購民族品牌的案例中呈現出尷尬的局面:壹方面,那些被外資(外企)並購的品牌,起源於中國大陸,原本是國內企業創造的,國內消費者賦予了它深刻的含義。另壹方面,那些被外資收購的民族品牌(外企)不再從屬於國內企業,其物質基礎(品牌所屬的企業)不再是民族的或者其民族性被嚴重稀釋。眾所周知,物質決定意識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而那些建立在非民族物質基礎上的民族精神內涵還能存在嗎?答案是肯定的。比如現在的“中華牙膏”,僅從精神層面看似乎是民族品牌,但物質基礎卻是聯合利華,不再有自己的民族性。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牙膏”只是聯合利華在中國市場賺錢的工具之壹。也就是說,“中華牙膏”作為民族品牌原本體現在精神層面,如愛國主義、振興民族工業等,由於物質基礎(附屬企業)的原因,因此,“中華牙膏”現階段不再具有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牙膏”已經不是壹個民族品牌了。但是這個結論很多人都不能接受。
因此,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和發展,民族品牌原有的概念內涵已經不能適應變化和發展的環境,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
第二階段主要體現在物質層面。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隨著世界經濟壹體化趨勢的日益增強和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品牌生存和發展的整體環境出現了新的局面。壹方面,國內很多優秀的民族品牌為了盡可能淡化原有的民族主義,實施“走出去”戰略,開拓國際市場,對自己的品牌(包括品牌的形式部分和精神內涵部分)進行了重新定位和重新設計,如“海爾”、“海信”。另壹方面,進入中國大陸的外國品牌加快了與國內企業、國內資本和傳統文化的融合進程,呈現出越來越強烈的本土化特征。與此同時,外資和企業也加速了壹些民族品牌(企業)的滲透和兼並。法國達能集團對幾家中國食品飲料巨頭的控股或滲透就是典型案例。所以在現階段,如果以民族品牌原有的概念內涵和標準來判斷壹個品牌,很難令人信服地說明這個品牌是不是民族品牌。環境的變化和發展要求民族品牌的概念有新的內涵,同時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現階段國家品牌的概念內涵主要體現在物質層面,而不像最初的概念內涵主要體現在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等精神層面。用壹句話來形容,就是在中國的市場上,其運行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和利益,有相當壹部分已經成為我們國家(包括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價值構成或者在運行過程中為我們國家創造了大量的價值和利益。(這個概念也適合其他國家定義自己的民族品牌。)從民族品牌的概念可以得出,判斷壹個品牌是否是民族品牌的主要標準應該是可觀的或者大量的價值和利益創造。(誠然,在判斷壹個品牌是否是民族品牌的過程中,品牌的文化內涵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很難界定什麽屬於文化層面。筆者認為從屬於物質範疇的價值層面來判斷更為合理。至於壹個品牌的文化內涵,可以用來衡量壹個品牌的民族化或本土化程度。)當然,價值和收益無法量化,只能定性分析判斷。
比如上面說的“中華牙膏”,如果以其原有的內涵和標準來評判,幾乎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民族品牌,但如果以其新的概念內涵和標準來評判,結果就不壹樣了。雖然“中國牙膏”在國外屬於跨國公司聯合利華,但其生產所需的原料幾乎全部來自中國,並雇傭國內員工在國內市場進行生產、管理和銷售,在“中國牙膏”的整個運營過程中為我國(包括國家、社會和個人)創造了大量的價值和利益,因此仍可稱為“中國牙膏”。另壹個典型的例子是可口可樂。在很多人眼裏,可口可樂是正宗的美國品牌。但是由於國內市場銷售的可口可樂幾乎都是中國生產的,98%以上的原料都是在中國采購的,所以在可口可樂的整個運營過程中也為我們國家創造了大量的價值和利益。所以可口可樂在中國也可以稱為我們的。如果說我們對定義可口可樂為民族品牌還有不同意見的話,我相信大部分人已經從心底裏承認了,與可口可樂類似的另壹個洋品牌桑塔納是正宗的民族品牌。其實不管是可口可樂、桑塔納還是其他洋品牌,道理都是壹樣的,都是創造價值和效益,只是人們在心理上將壹個本土化的洋品牌認定為民族品牌需要時間和過程,但這不應該成為定義民族品牌的標準。還需要註意的是,聯合利華等壹些外企正在積極實施中國資本的滲透計劃,相信會進壹步確立“中國牙膏”等品牌作為民族品牌的資格和地位。
所以,現階段,甚至未來,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主要體現在物質層面,即價值和利益的創造(可觀或較大)。我們在判斷壹個品牌是不是民族品牌的時候,主要是從這個角度去思考。(從這個意義上說,那些打算打或者正在打國家牌的商家,首先應該在創造價值和利益上下功夫。事實上,在現階段用地方品牌這個詞代替民族品牌,可以更好地詮釋和體現現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因為地方品牌比民族更能直觀地將內涵從精神層面轉移到物質層面。
世界在發展,環境在變化。在未來的壹定時期內,民族品牌(地方品牌)的概念將不適應企業和品牌的發展需要,民族品牌(地方品牌)的概念必將有壹個新的發展和升華。這是本文第三部分將要討論的內容。
第三階段:全球化
中國加入WTO後,隨著全球經濟壹體化的進壹步加強和國際競爭的日益激烈,許多民族品牌紛紛走出國門,尋求新的市場機遇,以求更長遠的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有更多的民族品牌走出國門,開拓國際市場。在這樣的情況下,民族品牌不能再局限於中國。因此,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也應該有新的發展和升華,以適應和引導民族品牌的海外市場拓展。
根據筆者的研究和推斷,認為現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主要體現在“全球化”二字上,也就是說現階段的“民族品牌”不能再僅僅是我國的品牌,而應該是全球品牌。這裏所描述的全球品牌,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在全球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有壹定影響力的品牌,而是能夠為全球大部分重要國家和地區創造等值(此處等值是指在壹個國家或地區創造的價值和效益的相當壹部分成為該國家或地區的價值構成)或大量價值和效益的品牌。從各個具體國家來看,如果引用第二階段國家品牌的概念內涵,本文所描述的全球品牌是指同時被世界上大多數重要國家和地區有資格稱為各自國家品牌(本土品牌)的品牌,這裏的資格指的是價值和利益的創造(可觀或較大)。與第二階段不同的是,它從中國(壹個國家)的視角延伸到了世界的寬度。第三階段民族品牌的概念內涵其實是第二階段的升華和延伸。
當今世界,甚至未來很長壹段時間,雖然經濟壹體化和貿易自由化的趨勢在不斷加強,但世界上的政治對立和制度孤立不會消失。近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包括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後者已呈愈演愈烈之勢,特別是在WTO成員國中)正在擡頭,貿易爭端和摩擦也時有發生。最近的中日貿易戰就是典型的例子之壹。雖然理論上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是發展趨勢,但實際上只要世界上存在政治對立和制度孤立,經濟就不可能絕對全球化,貿易也不可能絕對自由化。如果壹個品牌在全球市場的拓展中沒有受到政治上的反對和制度上的孤立的阻礙,那麽唯壹的戰略規劃就是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全球品牌,即能夠為世界上大多數重要的國家和地區創造可觀的或較大的價值和利益,有資格成為本土品牌。而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基於自身影響力的全球品牌,這樣的全球品牌無法避免政治對立和制度孤立帶來的傷害。比如“萬寶路”在國際上影響力不大,但由於其在經營過程中創造的價值和利益大部分回流到美國,對其他國家(萬寶路的重要市場)沒有或幾乎沒有價值和利益,因此在面臨國際政治和制度風險,如被勒令停止進口時,很可能成為國際政治和制度鬥爭(包括各種貿易摩擦和爭端)的犧牲品。而壹個能為其所進入的國家或地區創造可觀或實質價值和收益的品牌,將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如果中美之間出現貿易爭端或其他政治、制度沖突,中國會以“可口可樂”為起點嗎?總的來說是不可能的,因為可口可樂在中國運營期間,為中國(包括國家、社會、個人)創造了大量的價值和利益。拿可口可樂當運營,無異於拿自己當運營。沒有哪個國家應該這麽蠢。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總結出壹個對於國內民族品牌全球化的關鍵思路,這其實也是本文的初衷,即國內民族品牌在拓展海外市場的過程中,不應該只想著從所進入的國家或地區獲得暫時的利潤和回報,而應該思考如何為所進入的國家或地區創造更多的價值和利益並加以實現,以獲得被該國家或地區認定為本土品牌的資格。這樣做,我們的民族品牌才會真正的成功和升華,也意味著品牌自身的價值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和體現,合理的利潤和回報才是合理的。這也是壹個雙贏的局面,所以局面會更有利於品牌的發展。
另外,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定義的全球化是指能夠為全球大多數重要國家和地區創造可觀或大量價值和利益的品牌境界,這不可能壹蹴而就,而應該是漸進的。因此,努力成為國際品牌(能為中國以外的多個國家或地區創造可觀或較大的價值和利益),進而發展成為全球品牌,是國內民族品牌全球化的切實可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