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養老方式的多元化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養老方式的多元化

家庭養老作為中國的壹種傳統養老模式,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家庭養老是以個人終身勞動積累為基礎,在家庭內部進行的,為老年人提供衣食住行、養老等壹系列生活安排的方式。這種養老模式的產生和發展有其深刻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在中國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今天,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探索壹種適合中國國情、能夠解決中國老齡化社會問題的養老模式,是中國學術界、政府和社會面臨的緊迫任務。

第壹,中國傳統養老模式的基礎。

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它的產生和發展有其特定的經濟、文化和社會基礎。

(壹)以家庭為基礎的生產方式是家庭養老的經濟基礎。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的壹切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都是以壹定的生產方式為基礎的。中國傳統的生產方式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家庭既是生活單位,也是生產單位,還負責為其成員提供各種保障。馬克思所說的物的生產和人的生產,體現在我國傳統的家庭單位中,生產資料歸家庭成員所有。每個家庭成員依靠家庭有限的土地資源工作到老,以保證自己的生活需要。在這種經濟模式下,家庭中的老年人不僅有權支配土地和生產資料,而且可以將自己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活技能傳授給年輕壹代。在身體和健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老人還可以幫助子女照顧子女,這對晚輩的生存和發展極為重要,所以老人受到子女的尊重和贍養。可見,傳統的生產方式使得子女離不開老人,老人也不會有與子女分離的欲望。

(二)傳統“孝”文化是家庭養老的思想文化基礎。

中國傳統的養老模式是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儒家文化是尊老、敬老、養老的文化。它提倡老幼有序,宣揚孝道。儒家文化強調“孝”、“尊老”、“敬老”。尊老就是對父母好,在父母面前保持平和開朗的樣子。“顏色很難。有事做的弟子為他們服務;有酒和食物,先生。妳有沒有想過這是孝順?”也就是說,如果只是贍養父母,每頓飯都給父母酒肉,那就不是“孝順”了。真正的孝順是對父母好,壹種發自內心的愛,表現出溫柔的語氣,愉悅的態度,謙遜的態度。“尊老”就是對老人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孔子指出:“今之孝為能養,至於犬馬,皆可養;不敬,有何不可?”這就意味著父母應該被尊重,被尊重,只有不尊重,和狗和馬沒什麽區別。儒家的孝道是建立在尊老愛幼的基礎上的,尊老愛幼是中國傳統孝文化的核心。《孝經》視孝為“天之經,地之義,人之行,德之本”。中國傳統孝文化也提出了“孝”的行為和標準。“父母在,不要遠行,壹定要好好旅行。”“父母之年,妳壹定知道。壹個是開心,壹個是害怕。”作為孩子,我們應該關心父母的健康。當妳與父母意見相左時,要“不與父母為敵”,要孝順父母。“父母幾次規勸後,見我不從我意,卻不尊重。我老了,毫無怨言。”也就是說,如果父母有過錯,孩子要委婉地勸;如果父母不願意聽,要尊重,不要得罪他們。古老的孝文化孕育了具有強烈孝觀念和行為的中國人。老年人住在家裏,享受來自兒孫的服務和照顧,已成為中國老年人的理想生活。

(C)幾代同堂的家庭結構為家庭養老提供了豐富的人力資本。

“四世同堂,兒孫繞膝”是中國家庭和睦幸福的美好畫卷,也是對人生幸福的偉大追求。中國古代有“父母在家,不相往來”的說法。結婚後,兄弟壹般和父母住在壹起,兩三個兄弟加上弟媳,很多孫子孫女壹起住在壹個大家庭裏。在這樣的家庭結構中,家庭成員多,人丁興旺,所以家庭養老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本,可以從物質到時間和精力上為老人提供充足的照顧。

二、中國傳統養老模式的利弊。

(壹)中國傳統養老模式的優勢

1.老年人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俗話說“知父母心者如子。“家庭養老就是子女和晚輩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子女自然比別人更了解老人的生活習慣,脾氣愛好,心理需求,也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照顧父母。老人的需求和願望也可以及時向子女提出,老人與子女的溝通也比別人容易得多。在這種養老模式中,老人長期與子女生活在壹起,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壹般可以承擔壹定的家務,照顧孫輩。長期* * *與生活,相互關心愛護,溝通交流,幾代人都會有很深的感情。”“兒孫滿堂”和“兒孫繞膝”使中國的老年人能夠享受天倫之樂。

2.家庭養老可以維護家庭團結,增強凝聚力。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強調的是個人對家庭及其成員的責任和義務。人們非常重視家庭的概念和家庭在個人發展中的作用。他們認為家庭是個體生存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和平臺,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是最重要的社會關系。家庭養老模式的長期實施,使人們樹立了牢固的家庭觀念,增強了家庭凝聚力和家庭成員間的團結,維護了家庭的和諧穩定。家庭成員普遍重視家庭的經濟、情感和社會功能,強調血緣和親屬關系。“血濃於水”“家和萬事興”成為人們的學問。

3.家庭養老可以滿足老年人的精神和情感需求。家庭可以給老年人精神上的安慰,他們特別珍惜和重視與子女和孫輩的感情。當他們年老體弱時,更需要情感交流和精神慰藉。子女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所扮演的社會角色,與社會養老機構的服務人員所扮演的角色有很大的不同。孩子對父母的關愛,往往是第壹角色和情感角色的統壹。在這個關心的過程中,有很多情感的投入,關心和愛往往是發自內心的。在這種關心和愛護中,老人獲得精神和情感上的滿足,避免孤獨。然而,養老機構中服務人員對老人的照顧往往是功利與理性角色的統壹。服務人員對老人的關心和照顧往往是出於工具理性,所以這種關心和照顧往往缺少壹種溫暖,而這種溫暖恰恰是老人精神上最需要的。

4.家庭養老減輕了國家對養老保障的負擔。中國的生產力還比較落後,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同時,中國在國家不富裕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給社會養老帶來了巨大壓力。我國長期的家庭養老制度,為國家設立養老機構節省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節約了國家和社會的養老成本。家庭養老由子女承擔,照顧老人的日常生活,大大減輕了國家在養老保障上的負擔。

(二)中國傳統養老模式的弊端分析。

1.家庭養老缺乏制度保障,老年人生活水平差異較大。家庭養老是社會習慣和習俗形成的非正式養老制度,缺乏穩定性和制度保障。家庭對老年人的支持是基於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家庭,晚年物質生活可能會相對寬裕。壹個貧困的家庭,老人晚年的物質生活可能會供不應求。同時,實行家庭養老,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不僅受家庭經濟狀況的制約,還受子女的道德觀念和道德水平的制約。子女缺乏“孝道”和道德觀念的富裕家庭,老人的晚年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現代社會,社會的發展變化面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家庭也面臨著各種風險,家庭經濟狀況的不穩定因素逐漸增多。失業、災難、疾病都可能影響家庭養老。以家庭個體和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為基礎的家庭養老模式,會因家庭條件的不同,導致老年人晚年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很大差距。

2.幾代同堂的家庭結構容易產生家庭矛盾和代際沖突。當代中國社會正在發生劇烈的變化。老壹輩和年輕壹代在成長環境、社會經歷、社會心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導致兩代人在人生觀、世界觀、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不同的幾代人,難免會有矛盾和沖突,影響家庭的和諧穩定。所以在當代中國,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的老人,大多選擇與子女分開居住。例如,1991在全國範圍內進行的壹項家庭調查結果顯示,“只要住房條件允許,父母和子女都傾向於分開居住:父母希望與子女分開居住的比例為78.6%,子女希望與父母分開居住的比例為77.4%。”

3.老年人社會參與度低,容易感到孤獨。在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中,老年人退休或喪失勞動能力後,基本上與社會失去聯系。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家庭,主要接觸對象是家庭。老年人對社會事務缺乏關心,不能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逐漸脫離社會,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孤獨感,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而子女壹般工作比較忙,生活壓力比較大,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陪伴老人。失落感和壓抑感已經成為老年人普遍的情緒感受。

三,中國傳統養老模式面臨的挑戰

(壹)家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中國社會的家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這反映在家庭人口的逐漸減少上。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家庭平均人口為3.10人,比2000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減少0.34人。家庭人口在減少,“4-2-1”(甚至6-2-1和8-2-1)家庭的數量在未來幾十年將逐漸增加。壹對夫婦要贍養四個(甚至更多)老人,撫養壹個孩子,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時間精力上,都將是難以承受的。年輕壹代無法承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壓力和生活壓力,養老成為家庭的沈重負擔。與此同時,家庭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核心,這使得孩子們無法像以前和父母住在壹起那樣給予父母更多的關心和照顧。這種家庭結構使得傳統的家庭養老難以為繼。原本由家庭承擔的養老功能,必然會向社會轉移。如果這個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必然會引發壹系列社會問題,影響社會穩定。

(B)空巢家庭的數量正在增加。

子女是家庭養老的重要支持者,主要體現在子女數量以及子女和父母的生活方式上。在傳統社會“大家庭”的情況下,子女眾多,可以為老人提供生活照顧、經濟支持和精神慰藉。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孩子的數量大大減少;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勞動力的流動性直接導致家庭養老保障功能的下降。大量城市人去外地學習、工作甚至留學;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打工,外出打工經商。由於中青年人的社會流動性越來越大,中國出現了大量的空巢家庭。全國老齡委發布的《中國居家養老研究》報告顯示,“我國城市老年人中空巢家庭(包括獨居老人)的比例已經達到49.7%,與2000年相比增長非常迅速,提高了7.7個百分點。我們對全國地級以上大中城市的調查顯示,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獨居)比例更高,達到56.1%。”老年人和子女分別居住在不同城市和地區的情況越來越多。即使子女定期為老人提供養老費用,老人也很難得到子女的生活照顧和精神慰藉,養老服務無法得到保障。同時,父母和孩子聚少離多。久而久之,代際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漠,家庭養老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3)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正在逐漸喪失。

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起源於農業社會,其基礎是尊老文化。傳統家庭以父權制和家長制為核心,父母在家庭中處於核心和主導地位,是家庭的權威。長輩對家庭成員有絕對的約束,晚輩對長輩處於絕對服從和無條件奉獻的地位。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觀念在逐漸弱化,個人的主體地位在加強,平等意識成為社會的主導意識。這種平等和自主的意識已經逐漸滲透到家庭關系中,改變著家庭的代際關系。老人在家庭中不再有絕對權威,子女在家庭事務中也有話語權。而且,由於年輕人善於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文化反哺”現象日益增多。老年人不再擁有傳統的絕對權威,他們不再能強迫子女接受他們的觀點和做法。而且在現代社會,年輕人對家庭經濟收入的貢獻大大超過老年人,對父母的依賴也大大降低,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主導地位也在逐漸喪失。

(四)年輕壹代的養老觀念逐漸淡漠。

“孝”作為中國的傳統美德,在家庭養老的實現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下,傳統的“孝道”不斷受到沖擊,對人的約束作用逐漸減弱,人們對家庭責任和家庭義務的看法也在不斷更新和變化。隨著年輕壹代民主意識和個人獨立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的認同度越來越低,年輕壹代的思想和意識越來越符合市場經濟的理念。他們註重個人利益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不再註重家庭利益,出現了重權利輕義務、重利益輕道德、重小家輕大家、重經濟利益輕血緣、重傳統道德和孝道的傾向。因為老人的經歷不再是子女成長發展的財富,老人對子女的價值進壹步下降。傳統的“孝”觀念正在逐漸失去維系家庭養老的功能,年輕壹代的養老意識也在逐漸淡化。有的甚至把老人當成家庭的負擔和包袱,不贍養老人甚至虐待、遺棄老人的情況時有發生。

第四,中國傳統養老模式的發展方向——構建多元化養老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家庭結構的變化,中國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戰。家庭養老已經不能解決中國的養老問題,必須構建現代化的新型養老模式。而我國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社會財富總量不夠豐富,不能主要依靠社會養老。在這樣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探索依托老年人、家庭、社區、社會等多種力量為老年人服務的多元化養老模式,是中國社會的現實選擇,也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自給自足

老年人的自理主要是指老年人要有足夠的養老資金,實現經濟獨立,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照顧自己的生活,尋找自己的歡樂和精神慰藉,擺脫對子女和他人的依賴。首先,老年人要加強自己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從中年開始就為自己攢下壹定的養老金。擁有壹份充足的養老金是妳晚年幸福的有力保障。中國的老年人,尤其是農村的老年人,幾乎把壹生的積蓄都花在了建房和給兒子嫁人上,晚年完全依賴子女的經濟支持,這使得他們的晚年生活沒有保障。其次,老人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堅持做自己的事。買菜、做飯、洗衣服等日常家務活動,既能鍛煉老人,豐富生活,又能減輕子女負擔。再次,老年人要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在社會參與中尋求精神慰藉,以擺脫晚年的孤獨和寂寞。在健康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老年人參加壹些社區組織的活動,如誌願服務、唱歌、跳舞、棋牌等,可以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減少對子女的精神依賴,提高生活質量。

(B)離散家庭養老金

離散家庭養老是指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子女應當盡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給予老人經濟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子女仍是贍養老人的主體。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家庭養老有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條和第十壹條分別規定,“老年人主要依靠家庭養老,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顧”,“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贍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安慰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以及“贍養人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者其他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 雖然家庭養老面臨各種困難和挑戰,但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社會化養老的財力仍然不足。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證明,單壹的社會化養老難以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家庭養老有其獨特的優勢。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家庭倫理,老年人非常重視家庭帶來的安全感、親情和歸屬感,這些只有在家庭中才能感受到。因此,家庭養老在我國仍將長期存在,是我國重要的養老方式之壹。但是,家庭養老的實施也在從老人和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養老模式向分開生活的家庭養老模式發展。有學者稱這種模式為“離而不離”。由於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不同,分離的形式從實際情況來看對雙方提供者都有利。壹方面,分居可以給對方留下自由選擇的空間,避免代際沖突和家庭矛盾;另壹方面,當老人生病或遇到困難時,也可以由子女照顧。子女經常回家看望老人,老人也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實踐表明,分開居住的形式並沒有使老人與子女的關系變得冷漠,反而因為這種距離而創造了新的家庭關系的和諧。

(C)老年人的社區家庭護理

社區居家養老是以家庭為核心,社區為支撐,以老年人日間照料、醫療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間照料服務為主要形式,引入養老機構專業服務的養老服務體系。居家養老中“家”的含義延伸到老年人居住的社區這壹更廣泛的意義上。壹方面,這種養老方式讓老人可以住在家裏,與其他家庭成員壹起生活,既符合老人的生活習慣和心理,又緩解了老人住在養老院的孤獨感和孤獨感,避免了西方國家養老的弊端。另壹方面,老年人可以享受到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人員的關懷、生活照料和專業的社會服務。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區建設也在快速發展。社區在社會成員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依靠社區解決養老問題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問題。2008年6月5日至10月29日,全國老齡委辦公室、發展改革委、教育部、民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建設部、衛生部聯合制定的《關於全面推進居家養老的意見》, 人口計生委和國家稅務總局指出:“我國居家養老的首要目標是:在城市,所有社區在“十壹五”期間都要努力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努力實現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全覆蓋,不斷豐富服務設施,不斷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不斷壯大服務隊伍,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組織管理體系和監督機制;在農村,要依托現有設施和資源,努力使80%左右的鄉鎮有壹個老年人綜合福利服務中心,1/3左右的村委會和自然村有壹個老年人文化活動和服務場所,並在建設這些設施的基礎上,盡可能滿足老年人的基本服務需求。”根據這壹精神,我國大部分城市社區開始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為居家老人提供以解決日常生活困難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主要有兩種形式:壹種是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服務人員為老年人提供護理服務;二是在社區建立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服務,以“居家養老院”的形式幫助沒有子女照顧或子女沒有時間和條件照顧的老年人,讓他們享受健康快樂的晚年。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建立將在減輕國家負擔、彌補傳統家庭養老不足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區居家養老是在中國傳統家庭養老和西方機構養老社會化服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壹種新模式。它既保留了傳統家庭養老的許多優點,又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有益做法。社區護理可以用來彌補家庭護理的不足,保證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是壹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理想養老模式。

(4)互助養老

互助養老是依靠身體健康、有能力照顧他人的老年人和社區下崗職工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和精神慰藉的壹種模式。互助養老模式是家庭養老的延伸,是社會化養老的初級形式,是家庭養老向社會養老的過渡,是符合中國現實的養老模式。而且,這種養老模式在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和現實基礎。

首先,互助養老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由於老年人有著相同和相似的生活經歷,對問題和社會有著相似的看法和見解,有著壹些相似的生活感受,他們可以在壹起相互交流看法和見解,很容易達到* * *識,從而消除抑郁和煩惱,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這對於形成快樂、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消除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獨和失落,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其次,互助養老可以增強老年人的獨立意識。在西方社會,老年人非常重視他們的獨立和尊嚴。只要身體允許,他們願意住在獨棟房子裏,並以能照顧自己為榮。中國人老了,往往希望被子女關心和照顧。所以中國民間有“老小孩”的說法。在互助養老中,老年人得到了晚輩的服務,減少了老年人對子女的依賴。老年人的這種獨立感減輕了子女的負擔和壓力,使子女能更好地從事自己的工作和事業,老年人也能從子女那裏得到壹定的經濟支持,有助於構建和諧的代際關系。

第三,老年人的相互支持可以促進社會和諧。互助養老是社區鄰裏中有壹定照顧能力的較年輕的人對老年人的生活照顧和精神關懷。這種養老模式突破了傳統家庭壹家養老模式的局限,是“老有所養、老有所養”的具體體現。在互助養老中被照顧的老人不僅僅是他們的父母長輩,而是社區中所有參與互助養老的老人,體現了壹種大愛與博愛,必將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㈤社會化養老金

社會化養老是壹個從家庭到社會,從非正式制度到正式制度的過程。養老社會化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和必然。養老社會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是養老資源提供者的社會化,主要是指養老的經濟支持從家庭轉移到社會;二是指養老功能承擔者的社會化,即由家庭向社會提供養老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養老社會化的目標是實現養老的經濟效益,使富人和窮人都能享受到最基本的養老保障,提高養老水平,確保老年人享受到社會發展的成果,實現老有所養。社會化養老不是對傳統家庭養老的否定,而是對家庭養老功能的補充和拓展。我們的養老目標是“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不僅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空間和服務,還包括養老文化和對老年人的真誠關愛。在社會化養老的過程中,還是應該倡導壹些中華文化的傳統美德,比如“尊老”、“敬老”、“愛老”,讓老年人在全社會得到尊重,讓他們更好地融入整個社會生活,實現“人人不分年齡”的社會發展目標。

  • 上一篇: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下一篇:孝德少年詞素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