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確立產教融合、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

如何確立產教融合、特色發展的辦學理念?

壹,高校發展模式與轉型的關系

高校發展格局大致可分為新型、轉型、定型三個重要階段。創新是起點,轉型是需求,定型是深化。其中,轉型是指高校辦學理念、定位、體制、措施的整體轉型,是地方本科院校從追求傳統的、既定的“學術風格”向現代的、創新的“應用風格”的整體置換,具有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是“國家和民族需求”倒逼教育領域深刻變革的客觀需要。當前,新建本科院校學科專業趨同、人才培養同質化、服務區域經濟能力弱、學生就業能力差等趨勢,導致應用型人才需求危機(畢業生規模大,工業企業可用人才少),迫使地方本科院校轉型,重新審視新的定位和規劃,進而定型設計,這意味著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進入了成熟穩定的狀態。

第二,出發點和目標的關系

地方本科大學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邏輯起點在於內外部各種動力因素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外部驅動力在於產業轉型升級和市場競爭加劇的必然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下高等教育整體分類管理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客觀要求。內在動力在於高校核心價值觀和辦學理念的根本轉變,也是辦學定位和規劃的根本體現。我們要用寬廣的世界觀看待教育,關註未來,思考教育,做貼近需求的教育。維護高校聲譽,滿足學生家長期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關鍵是更新觀念,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教深度融合為導向。目標是為國家培養高層次的技術技能人才,為企業行業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巧手”“能工巧匠”,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就業和創業技能。

三,轉化過程與評價的關系

地方本科院校順利轉型的關鍵是制定壹個好的轉型方案,構建壹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來評價和考察方案的優劣。重慶有6所高校被教育部(微博)確定為應用技術大學戰略研究試點高校,占教育部試點高校總數的近1/6,占重慶新建本科高校的1/2。首先,我們制定了改造方案的評價指標體系,以評價為切入點,促進科學改造。評價指標包括:三個壹級指標,即計劃制定過程、計劃主要內容和工作保障;二級指標為14,分別是:轉型發展調研論證、方案審核、學校章程、辦學定位、學校結構、專業特色、產教融合、教師隊伍、實驗培訓、教學方法、教材建設、組織領導、經費保障、輿論宣傳等。滿分100,規定70分以上通過,60-70分暫緩,60分以下不通過。在此基礎上,聘請教育部知名專家、市級部門領導和相關行業企業負責人組成專家組,對6所試點高校的轉型發展方案進行逐壹評估。通過審核,4所試點高校通過轉型方案,2所暫緩。對試點高校是壹個考驗,對其他觀望的本科高校也是壹個震動,防止盲目,彌補不足。

第四,大學轉型與制度設計的關系

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地方高校轉型起步較晚,法制建設滯後,關於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規定籠統、不系統,甚至無法可依。政府的主導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地位和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政府和行業企業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因此,必須加快制定《應用技術大學條例》,明確應用技術大學的地位、功能、管理、辦學方向和運行機制。修訂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教師法等相關內容。從學校、教師、學生、課程“四大載體”入手,構建壹套法規體系,包括布局、規劃、資產、人員、準入退出、教師註冊、教師待遇、教師引進、學生註冊、學生資助、課程建設、教材編寫等。

五.教與學的關系

地方高校在轉型發展過程中,必須打破“定其所定”、“教其所定”、“學其所教”的“教學型”思維習慣,真正根據產業轉型升級的目標、要求和進程,及時調整辦學定位、優化專業結構、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培養條件,使轉型發展回歸市場需求、學校理性和教育本源。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微博)參照德國模式全面推行“雙元制教育”,即“技術實戰+職場關鍵能力”的教育模式。建立了卓越人才雙元制教育基地,最大程度模擬企業運營,對本科生進行職場關鍵技能課程教育,選拔部分有軟件基礎、有誌成為軟件精英的優秀學生進行實戰專項培訓,使學生在具備專業知識的同時,具備較強的職場關鍵技能,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實現“中國根,世界夢”的追求。

第六,轉型與激勵的關系

推進高校發展轉型,關鍵在於落實辦學自主權。也就是說,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的七項辦學自主權得到落實並付諸行動。處理好學校自治、監督管理、評價激勵的關系。特別是要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充分發揮“五大調節激勵功能”。首先是分類資助的監管。資金向應用技術大學傾斜,探索新的資助機制和標準。二是專業設置的規定。增加應用技術專業的數量和比例。三是招生計劃的規定。招生指標向緊缺急需人才的應用技術類高校和專業傾斜。四是就業對象的考核和調控。對於就業率低、排名靠後的專業,要采取限期整改甚至關閉等措施。第五,對高校的監管。所有要更名為“大學”或新建本科院校的高校,必須是應用技術學校。

七、高校與企業的關系。

推進地方高校轉型,實施產教融合發展戰略,重要的是做好“六個納入”,即將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計劃納入產業轉型升級總體規劃;將技術開發和服務納入工業企業科技創新體系;將實踐教學設備設施建設納入工業企業壹線基本建設體系;將“雙師型”教師培養納入工業企業“能工巧匠”培養體系;將師生服務保障納入社會服務保障體系;將畢業生就業創業納入工業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管理體系。經過近壹年的思考,我們於本月6月11日成立了“重慶市屬高校轉型發展聯盟”,並制定了聯盟章程,明確了聯盟的性質、目標、任務和責任,即在整合相關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為高校、政府部門、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相關群體等利益相關方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實現技術技能人才的應用。

八、辦學與需求的關系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推動產業結構重心從第壹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再向第三產業轉移,推動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突破人才供需瓶頸,要做到“五個重合”。壹是辦學規模和專業布局結構符合產業調整升級的需要;二是高校人才培養規格與專業崗位標準壹致;三是高校實驗實習條件與壹線設備生產水平相壹致;四是專業課程體系和內容與生產勞動過程相壹致;第五,教學方法與工業企業的項目和案例相壹致。我們試圖通過開發高校規模驗證系統,建立高校動態驗證機制,系統培訓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實現專業群與產業鏈的有效對接。

九。大學史與中國史的關系

中國現代教育從1904年清政府頒布癸卯學制到新中國成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正好是110年。從110、60、30三個時間點來看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可以總結出對“高大全”的追求。

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類型定位重學輕術,層次定位層層攀升,規模定位越大越好,綜合學科定位,北大清華目標定位。地方本科院校尤為突出,定位不清,特色不鮮明,專業結構不合理,人才培養同質化,缺乏特色,就業率低,片面追求學術定位,嚴重制約了自身發展。原因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但根本原因在於我國缺乏明確的高等教育分類體系,分類管理的體制機制尚未建立。

X.大學分類與中國未來的關系。

從世界範圍來看,分類定位是各國高等教育發展不得不解決的難題,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區”,更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大眾化進程不斷加快,將高等教育體系劃分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呼聲越來越強烈。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已經成為高校統籌管理、分類指導的必然選擇,教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教育規律理性回歸的必然選擇。

基於以上十大關系,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國地方本科大學的發展定位,制定符合國際化的十三五規劃,展現我國應用型大學服務地方、服務產業、服務中國、服務世界的生機、活力和風采。讓我們積極推動地方本科院校轉型,從駐馬店起步,逐步成長、成熟、成型,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走向光明!

  • 上一篇:如何實踐“學、做、導”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
  • 下一篇:出嫁順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