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無論如何,或者從任何角度來說,任何事物都必須有壹個代碼。虛擬社會也是社會,也有它的行為要求和道德標準。這意味著妳應該同意自覺接受那個活動領域的準則——因為這個準則是為了* * *維護參與者的秩序和利益而制定的。如果違反了,就會對他人造成傷害。雖然網絡給了人們更多的自由表達和民主參與的機會,但並不會在壹夜之間提高人們民主參與的質量。在網絡輿論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今天,理性、平等、包容的精神應該作為高素質網民乃至公民的重要要求。越來越多的案例將網絡輿論與網絡暴力聯系起來。雖然有人認為“網絡暴民是個偽命題,如果過分關註這個詞本身,不僅會偏離解決問題的方向,還容易陷入以暴制暴的尷尬境地”,但網絡輿論中表現出來的暴力是客觀存在的。
網絡輿論暴力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壹個是部分網友觀點表達中的語言暴力。二是輿論對部分當事人造成的直接或間接傷害。還有壹種現象是多數人的聲音壓制了少數人的意見。雖然這種壓制意見不會造成真正的傷害,但從影響的角度來看,這種現象也具有壹定的暴力特征。
網絡暴力形成的“土壤”是網絡輿論在網絡表達中的非理性。首先,是由於網絡輿論形成環境的復雜性。網民意見的表達往往不是在孤立的環境中深思熟慮的結果,而是在復雜的交互環境中完成的。他所表達的觀點是他現有的傾向和時局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很多時候,人往往很難壹直保持理性。
此外,人們參與網絡交流和意見表達的動機也非常復雜。雖然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是懷著良好的意願參與各種渠道的溝通,但在某些時候,人們的動機是隱藏在他們之下的。比如他們需要通過網絡來發泄自己在現實世界中積累的不滿等情緒來釋放自己的壓力,或者需要在網絡中發表自己的意見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贏得壹些職位。這個時候,意見的表達就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
人們不可能在所有情況下都對事件做出正確的判斷。理性觀點的形成有賴於壹定的知識和信息的支持,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相關的知識和信息,有時甚至會被錯誤的信息和知識誤導。在網絡中,當人們討論壹個事件、壹個主題時,會有很多真假說法,在壹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判斷。而“從眾心理”會加速非理性知識的感染。
網絡暴力與網絡中的“群體”直接相關,在網絡中的社區等空間中很容易形成各種“群體”。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群體互動環境會對個體心理、態度和觀點的形成產生很大影響。比如“群體極化”的研究指出,群體討論往往會強化其成員的初心,使極端分子更加極端。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他的《暴民——大眾心理學研究》中指出,群體是沖動的、多變的、沒有耐心的;群體易受暗示和輕信;群體情緒誇張簡單;這個群體偏執、專橫、保守;群體可能表現出很低的道德水平,但也能表現出個體根本達不到的崇高。
網絡是讓群體成員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效果更加明顯的環境。在網絡輿論的形成中,群體心理的影響尤為突出。
中國網民之所以更容易受到群體感染,是因為他們有更強烈的尋找集體歸屬感的需求。這源於中國文化的集體主義傳統。在跨文化研究中,有學者認為,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壹個重要區別是,東方文化強調集體主義,而西方文化強調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特點是緊密的社會結構,人們區分內部群體和外部群體,人們期望他們的內部群體(親戚、宗族和組織)來照顧他們。作為這種照顧的交換,他們對內部團體有絕對的忠誠。個人主義代表了壹種組織松散的社會結構,在這種結構中,人們應該照顧自己和他們的直系親屬。
雖然現實社會中的結構沒有被原樣復制到網絡社會中,但新的結構不會完全脫離原有的社會傳統。中國網民對群體的心理需求和內部群體與外部群體的區分依然強烈。他們不滿足於網絡中的孤獨和隨機互動,而是希望在壹個穩定的群體中找到自己的心理歸屬感。對群體的依賴使他們更多地受到群體內權力關系、情緒傳染等的影響。,更有群體的壓力。
壹方面,以集體力量形成道德審判已經成為網絡輿論的壹種常見模式。在任何問題上,網民似乎都習慣性地建立道德框架,形成簡單的價值判斷,以此進行道德討伐或聲援當事人。網民群體似乎是正義的化身,網絡輿論的道德審判往往在某些方面產生正義的效果。
另壹方面,伴隨網絡輿論形成的攻擊性及其危害結果,使得網民自身的道德問題作為壹種社會現象被討論。
有人認為:“我們似乎陷入了壹種道德焦慮,對社會道德問題的高度警惕和敏感,超過了我們對具體問題的認知欲望和應對能力。”這種道德化傾向對於揭露明顯的社會醜惡,批判社會不良問題是非常有效和積極的。但是它的局限性和問題其實是相當明顯的。它把復雜的社會問題變成了簡單的善惡道德對立。事實上,對當代社會大量問題的理解和判斷,不能僅僅基於道德問題。"
這樣的困境反映了中國傳統道德力量的強大慣性,以及在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所遭受的沖擊。在現代社會,公民的道德重建不應該僅僅是簡單的正義感和是非觀的培養,還應該包括適合現代社會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的培養,尊重他人和包容異己應該是現代道德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暴力是網絡民意的壹種表現形式。承認網絡輿論與網絡暴力之間存在聯系,並不意味著否認網絡輿論的積極意義,更不意味著限制網絡表達。從某種意義上說,網絡暴力是網絡民意的壹種表現,反映的不僅僅是網民的素質,更是現實社會的壹些矛盾和困境。
網絡暴力是社會壓力的壹種表現。人們在某些事件中的暴力行為,看似是針對某些特定的當事人,但實際上是壹種對抗壹般社會壓力的壓力釋放行為,某個特定的事件或人物只是壹個啟動閥。網絡表達的相對自由為這種壓力釋放提供了可能。當然,從本質上來說,人們的內心或多或少隱藏著暴力傾向,中國網民的暴力傾向更容易被激起,這可能與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復雜矛盾和生存壓力有關。所以有人認為“不是互聯網造就了暴民,而是中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遇到了道德真空甚至需要道德重建的問題”。
當然,只把網絡暴力作為現實社會矛盾的象征來研究也是片面的。因為畢竟網絡環境助長了暴力的觸發和加劇。因此,在承認網絡暴力自然反映社會現實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它的負面影響。
網絡暴力反映了網民社會參與的不成熟。雖然大部分網民沒有明確的攻擊動機,只是想參與壹些公共事務,但他們只有社會參與的熱情,而沒有社會參與的經驗。因此,在參與過程中,感性行為多於理性行為。在追求民主和法治社會的過程中,許多網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仍然受到人治時代的影響。在某些情況下,這表現為簡單的道德譴責、審判和集體暴政,無視法律。
雖然網絡給了人們更多的自由表達和民主參與的機會,但並不會在壹夜之間提高人們民主參與的質量。真正的民主社會需要高素質的公民。在網絡輿論影響力越來越大的今天,應該倡導理性、平等、包容的精神,作為高素質網民乃至公民的重要要求。
無論如何,以網絡暴力為由阻止網民的自由表達和社會參與是沒有用的,也是很難的。也許壹些網絡暴力事件是中國網絡社會逐漸成熟的必然代價。這壹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為相關法律制度的完善和網絡公民的培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管理好輿論網絡場,要註意以下三點:開放性和原則性。互聯網是壹種高度開放的媒體,它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意識形態防禦,使世界各地的各種思想、觀念和文化向互聯網進軍。如何才能在開放條件下“責無旁貸”?我們不可能像過去那樣把“敵人”擋在國門之外,已經打開的門也不可能再關上。而是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面對來自外界的沖擊,化被動為主動,化防禦為進攻;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宣傳中國社會日新月異的面貌和成就,宣傳我們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價值觀,吸引廣大網民參與和利用網絡新聞媒體建設思想文化陣地。另壹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網絡新聞媒體的開放性有利於不同甚至異質文化的充分互動和交流。各種文化在互聯網上的碰撞、交匯、融合、完善和選擇,必將推動社會的多元融合和人類文明的進步,這正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所需要的。2.多樣化和主題。網絡新聞媒體作為新聞、信息、思想和觀念的重要來源,也是社會流行觀念和時尚娛樂的文化工廠。多向的渠道來源和多元思想的沖擊,使網絡成為聚集網民人氣的精神家園。網絡媒體的多元化是社會發展多元化的必然反映,也是網絡媒體自身的特點。從文化上看,各種文化的導向中必然有壹種主導文化,即主流文化,它引領著輿論的方向,從價值觀、意識形態、生活方式等方面影響著輿論。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流文化,也就是主旋律是什麽?就是堅持正面宣傳,傳播先進文化,用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產品抵制虛偽醜惡的社會現象。例如,人民網和Xinhua.com,以提供良好的服務為目標,開辟了許多個性化的欄目,盡可能為網民創造壹個立體的媒體生活平臺。但作為媒體,他們並沒有對網民的需求采取有求必應、放任自流的態度,而是努力使內容產品既滿足網民和大眾的精神需求,又符合主流文化的發展,履行網絡新聞媒體的責任,以健康休閑娛樂的內容方式引導網民向上。3.商業化和導向。網絡新聞媒體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離不開商業運作。既要像傳統媒體壹樣精心培養自己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又要像經營公司壹樣認真考慮自己在市場中的地位,生產出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專業內容產品。生存和發展的雙重壓力迫使網絡新聞媒體把如何吸引網民的註意力放在重要位置。網絡媒體的商業化運作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須的,但壹旦網絡新聞媒體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單純地迎合商業目的,就會滑向低俗化的泥潭,盲目從眾,隨大流。所以,任何時候,網絡新聞媒體都要牢記並遵守作為媒體行業的特殊規律。要以市場為導向,通過市場競爭提高盈利能力、實現資產增值,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守住捍衛社會良知的精神底線;既要以更加豐富健康的休閑娛樂內容吸引網民的眼球,滿足他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又要努力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陶冶他們的性情,成為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