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適應初中生角色轉變的作文

如何適應初中生角色轉變的作文

摘要:針對初中作文教學中存在的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學生個體發展的弊端,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作文教學方法應轉變為註重激發學生興趣,進而進行適當的訓練,註重實踐,有效提高初中生的寫作能力。關鍵詞:初中,作文,興趣,訓練作文水平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主要標誌,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師生都是勞民傷財。翻開學生的作文,我發現他們普遍缺少最重要的東西:靈魂、個性、創造力。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千人壹面的模式,單調的語言,陳舊的觀念和蒼白虛假的情感。人們不禁要問:我們的學生怎麽了?我們的作文教學怎麽了?如何讓作文教學有效,是壹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也是困擾我們很久的問題。新課標要求初中生寫三種文章:“1,寫記敘文使內容具體化;2.寫壹個簡單的解釋說清楚;3.寫簡單的議論文,力求有理有據。”①具體要求是:“1。寫作要真誠,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實體驗。2.多角度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性,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創造性地表達;3、根據表情中心,選擇合適的表情。合理安排內容的順序和細節,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運用聯想和想象來豐富表達的內容。“②怎樣才能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我們可以從教孩子走路開始。孩子壹歲前後,可以單手站在床上。有些家長經常用這種方法讓他學會走路:在離他不遠的床邊放壹個特別好玩、特別吸引他的玩具。當孩子發現了“新世界”,想要得到它,又發現自己夠不著的時候,就會下意識地開始行走。當孩子拿到他需要的玩具時,聰明的父母還可以把玩具放在離床邊更遠的地方,吸引他握住床邊更遠的距離。當然,妳也可以把玩具放在床對面的某個地方,這樣孩子只有離開扶手才能拿到。如果玩具對孩子特別有吸引力,孩子總會堅定地往前走壹步。所以,按魯迅的說法,是“再笨的女人也會看著自己的孩子邁出人生的第壹步”的時候了。之所以花這麽多時間講教孩子學會走路,是因為從中可以體會到作文教學的壹些原理。即要改變傳統作文教學中教師所扮演的錯誤角色,從強調理論教學轉向註重訓練程序來吸引學生的興趣。目前初中作文教學的主流方式是先教作文理論,然後讓學生在理論的指導下寫作。這種觀念往往把作文的理論指導放在第壹位,不考慮學生寫作前的情感培養、思維訓練、心理誘導,而是讓學生在理論的限制下嘗試寫作。比如告訴他們文章壹定要“開門見山”,不要忘了結尾的“點”,敘述要有層次,不能“流水賬”,應該如何塑造,如何抒情。這是我們傳統的教學方法。應該肯定的是,教師教授的關於寫作的知識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像遊泳教練在訓練運動員時必須講解遊泳要領和姿勢技巧壹樣。老師的教學會讓學生的實踐更科學,更系統,少走彎路。教學理論還不錯;但是在什麽情況下或者什麽時候教,壹定要註意。在學生還處於作文初級學習階段的時候,最高的要求似乎就是讓他們敢寫,喜歡寫。沒必要用幹旱來限制他們的寫作思維,就像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不應該被愚蠢地指責太醜壹樣。因為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才是最重要的。賈平凹曾說:“壹篇文章最重要的是人氣。”什麽是人氣?人氣,是生活中熾熱的、轟轟烈烈的氣息,也就是人情、人情、人品、人格、人的思想、人心。所有的好文章都充滿了這種流行,任何語言形式都充滿了這種流行的生活形態。葉聖陶指出:“如果妳有興趣,妳必須從內心的停滯和興趣的本質出發。這個要求可以叫做求誠。”至於寫作,以後再教也不遲。不要因為理論的束縛而害怕學生對作文的好奇心和興趣。然而,我們在教學生作文時,似乎過早地告訴他們“言歸正傳”,以至於學生拿到作文紙和題目時首先想到的是“我該如何言歸正傳?”而不是急切地表達自己心裏要說的話。我們也告訴他們過早註意“點題”。看來不點題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在所有文章的結尾,所有的學生都應該加上壹句話,比如“這多麽有意義...或者“通過這個...讓我們明白...".這種方式讓我們忽視了作文教學的人文性,學生的個人興趣、愛好、誌向、情感、觀念,讓學生“只看到光明,看不到黑暗”,“報喜不報憂”,“為加新詞點贊”,讓成千上萬的學生異口同聲地寫壹些空話。學生被沈重的規範束縛,扼殺了天性,失去了個性。教作文的第二種方法是為學生的課堂設計壹個有趣的、科學的、有指導性的“訓練條例”,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寫作。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我們的教育者“應該用壹切可能的方式激發孩子的求知欲”。比如教孩子學走路,就是精心挑選壹些能吸引孩子的“玩具”,誘導孩子自由書寫。這種方法的特點是不把那些似是而非的寫作理論灌輸給學生,而是把寫作理論或方法變成壹系列易於理解和操作的程序,讓他們在具體的寫作中去探索規律,熟悉規律。或許,在作文教學的初級階段,基於訓練規律和歸納的作文教學,比理論先行的方法更實用有效。這就好比抓著孩子的胳膊掙紮著學走路,遠不如用玩具誘導他自己動手科學。其主要表現為:1,前者讓作文課安靜,後者讓作文課動起來;2.前者用理論限制學生的主動思維,後者用活動激發學生的靜態思維;3.前者讓作文變成了壹門可怕的課程,後者把這門課程簡化成了壹項有趣的活動。有壹個“啞劇”的訓練規定非常典型。我們來看看這個遊戲是如何壹步步調動學生的情緒,從而誘導他們完成作文的。下課後,老師首先宣布了遊戲規則:“不許說話。不但妳不說話,我也不說話。”學生上課不說話是天經地義的,老師不說話是不正常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註——學生觀察的重要心理機制。老師壹聲令下,教室裏鴉雀無聲,學生們在沈默中感受到了比賽的不同尋常。老師在黑板上寫下“啞巴”,然後示意學生在黑板上填空。這是給孩子們的第壹個答案——妳們今天要做什麽?如果填的不對,會給遊戲帶來更多的神秘感。“啞劇”主題出現後,這壹課可以說是甩掉了壹個包袱。雖然學生們明白了壹些事情,但更多的困惑立刻產生了:因為老師伸出兩根手指,示意兩個學生去講臺。這時,肯定有無數的手舉了起來,學生們會沖到臺上,想知道老師葫蘆裏賣的是什麽藥。兩個學生上臺後,老師拉著他們,壹個站在左邊,壹個站在右邊,然後走到教室的角落,不知道胳膊上纏著什麽。問題又出來了:老師該怎麽辦?不懂!然後老師“抱著”壹圈“東西”,壹頭遞給左邊的同學,壹頭遞給右邊的同學,抓住其中壹個的胳膊,壹圈壹圈地“甩繩子”。大家這才猜到是要“甩長繩”了!謎團解開了,有壹種快感。遊戲還沒有結束。老師居然壹口氣示意十幾個學生“跳長繩”——體育課,作文課成功的學生,不開心?此時,學生寫作前的情感積累已經完成。跳完長繩,還可以搞個拔河的啞劇。“拔河”可以是5對5或者10對10。學生們對此非常好奇,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玩過無繩拔河。在這壹點上,如果戲劇化,情況會更有趣,學生會更“瘋狂”。也就是壹邊選出10高大的男同學,另壹邊選出壹個又瘦又小的女同學,讓這幾個極度不平衡的壹方競爭,黑板上:“女同學贏”!“啞劇”有很好的誘導作用,就是規則不允許發言,上面的活動確實吸引他們憋著想發言。這就產生了壹對矛盾。如何解決這些矛盾?比賽結束後,給他們作文紙,讓他們在自己的文章中傾訴自己想說的話。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發現,設計學科訓練的方法更註重學生的情緒激動、生命的給予和表達心理的提升。只要這些都具備了,寫作前的物質準備和心理準備都完成了,文章的完成才合理。我們以前說的教作文的“教”字,大概就是教寫作,是第壹種教學法。現在我們采用第二種方法,“教”這個詞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教學將通過引起興趣的程序來進行,並將以刺激情緒的形式來展示。作家不是教出來的,其實也不是靠傳授理論和寫作技巧就能培養出來的。韓寒的作文寫得很好。我想他會說他的作文不是老師教的。在教學中,口頭理論的傳授很重要,但教學不是只有壹種形式。壹切能夠刺激、啟迪、告知學生的聲音、環境、圖像、活動、遊戲都可以成為教育媒體,只是我們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它們的巨大作用。學生對寫作感興趣後,需要做壹些訓練。葉聖陶說:“學生必須會讀會寫,所以專門開設語文課來培養”。明確指出語文課的任務是提高語文能力和作文能力,強調“練”字。心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表明,聽和看雖然能幫助學生獲得壹定的信息和知識,但遠不如動手操作印象深刻,不如動手操作堅定,更不能將相關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和行為。國際學習科學研究領域有壹句名言:聽到的東西快忘,看到的東西記住,邊做邊學。這裏強調的是學以致用,勇於實踐的重要性。比如,學生掌握裁縫的最好方法是什麽?應該是不要過多的給他們講解“剪裁”的理論,而是訓練他們壹次寫五六百字的文章。但突然有壹天,同壹題材的作文被限制在400字甚至300字以內。於是學生自然會擠出文章中的“水分”,留下最精彩的部分——從而學會刪減。寫作不僅是壹門知識,更是壹種技能。現代心理學認為,技能是在訓練的基礎上,按照壹定的規則或操作程序,完成壹定任務或身體調節任務的能力。把漢語作為思考和交流思想工具的技能也必須依靠訓練。就像勞動工具壹樣,擁有它並不意味著有能力使用它。掌握使用它的技巧並付諸實踐才是真正的擁有。我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批改壹個學生的作文,明明指出了他作文中的不足,他按照妳的意見修改了,但是如果他再寫壹篇,還是會有同樣的問題。學生們沒有在聽老師講課嗎?不,他沒有真正理解這個問題。只有他超越了自己,在大量的練習中真正體會到了門道,才能有意識的避免錯誤。作文培訓班的具體操作可以是:從學生實際出發,關註學生的情感態度。可以給學生幾個題目,主要來自三個素材:壹、教材(作文教材、口語和閱讀教材)。比如初中語文第三冊的《暑假的壹天》、《我聽到的壹個故事》,讓學生選擇最熟悉、最難忘的事來敘述。2.學校裏的事或人。如果寫班上的壹個人,角度可以定義為“我認識他”;寫“拔河”,練習場景和人物描寫。3.家裏的人或事。比如寫“電視引起的爭論”,練習對話描寫。在給出壹些問題後,將準備好的範文發給學生閱讀。老師做適當的介紹,但從不分析指導,然後讓學生開始寫。這次作業的作文方案貼近學生實際,不斷調整。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喜歡哪壹個就寫哪壹個。如果不喜歡,可以自己選擇,以寫作探索為主,開闊思路,表達真情實感。閱卷後的指導重在解決性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成長需要陽光,進步離不開贊美,小小的成功會讓他們興奮。壹定要嚴格要求學生,督促他們努力,反復訓練。每壹次訓練和指導,學生的內心都被觸動,這就是成功。“就像學畫畫,練素描。妳首先要掌握準確模仿物體的能力。有了這個基礎,才能談創作。如果這個基礎不牢,搞創作就像在沙上建塔壹樣,是非常不靠譜的。古人雲“聞壹千曲始知音,見壹千劍始知器”。劉先生打了壹個生動的比方:“彈琴要懂樂理,但不實地練琴,永遠彈不出壹個曲子”。我以前也這樣做過,也有所收獲。在課堂上,我鼓勵學生用筆參與生活。經常聽老師說學生沒有生活,所以選材單調,內容貧乏。其實學生每天都在生活。關鍵是我們的老師沒有把學生的現實生活當成生活,而是把那些概念性的生活融入到指導寫作的過程中,這樣學生的寫作之路就會越走越窄,學生的興趣就會越來越弱。我很少對學生的寫作內容進行苛刻的評論。我不贊成學生說假話,官話,套話,也不教他們八股套路。我只是鼓勵他們感受生活,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學生有話要說,有事要做,有感情要表達,這樣寫作就不會被當成負擔,而是生活的壹部分。讓他們用文章來宣泄感情,交流思想,傳遞友誼。大量的寫作實踐,讓學生逐漸明白了寫作的真諦,掌握了壹些方法,我會不失時機地對寫作技巧提出建議,讓它水到渠成。由此,我想到了我教過的寫作水平較高的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更喜歡閱讀和寫作,但他們不喜歡老師讓他們寫的東西,但他們喜歡寫日記和散文,因為寫這些不受規章制度的限制,他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正是這種大量的寫作實踐,使他獲得了寫作的切身體會,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經驗。只有量的積累,他才能有質的飛躍。所以,寫作不是“教”出來的,而是練出來的,多練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必由之路。總之,我認為在初中作文教學中,教師不要過於急功近利,不要急於教授各種文體的寫作理論。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於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是要“長線釣大魚”,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在寫作中獲得感悟,掌握寫作技巧,讓學生在興趣中練習,在實踐中學會寫作。
  • 上一篇:如何成立民辦教育基金組織
  • 下一篇:學武後適合找什麽樣的工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