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儒家經典的訓詁
在經學訓詁方面,孫詒讓的代表作有《周禮正義》和《墨子訓詁》。《李周》又名《周官》,共分六章:《天官註載》、《地官司徒》、《官純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壹章漢初失傳,後由考增補)。孫詒讓認為《周禮》是周公太平之書,是前王政教所撰,是周代法制的總結。然而,自秦漢以來,儒家思想無法融會貫通。鄭玄疏於樸質,賈逵過於粗心,於是在1873開始著書,直到1899才完成《禮記正義》八十六卷。前後用了二十六年,孫詒讓的《禮記正義》壹書《禮記正義》壹書《禮記正義》壹書《禮記正義》壹書《禮記正義》壹書《禮記正義》壹書《禮記正義》壹書《禮記正義》它為李周的可信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章太炎稱贊李周為古今之說。梁啟超也對這本書大加贊賞,說這本書可以算是清朝最後壹本書,也是最好的壹本書。
孫詒讓覺得清末國家有政治腐敗的危險,就用墨子來攢錢,努力工作。這種全面的道教技能能夠應對危機,他的知識足以有益於當前的局勢。在清代畢元、王中、王念孫父子等學者整理的基礎上,經過十年的潛心思考,寫成《墨子註》十五卷。經過孫詒讓的收集和解釋,《墨子》已經成為人們閱讀的好書。至今沒有壹部《墨子》校註能超越和取代《墨子註》。尤其是對薛明、光學、力學等與近代西學相通的知識的闡發,更是與孫詒讓的努力分不開的。就連墨家在近代也成了顯學。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評論說,以墨子為首的先秦諸子思想的復興是思想解放的壹把鑰匙。
在古文字研究中
孫詒讓的《文琪例》是我國第壹部解讀甲骨文的研究著作。王於1899年發現甲骨文後,第二年殉難,疏於記錄和研究甲骨。1903年,劉鶚將甲骨編成《鐵雲藏龜》說:沒想到隔年就能看到這個奇跡,愛玩。我盡力校對了兩個月,前後重復的人都參與了對方的解讀,只是簡單的文字。1904年,它被寫成兩卷本的《文琪範例》。全書共分十章:日月、貞蔔、蔔氏、鬼神、蔔仁、管氏、國方、禮、文、雜例。訓詁與考證並重的制度,開創了古文字考釋與古史考證相結合的先河。孫詒讓考證有185個字* *,雖然大部分是在與單個金文的比較中認識到的常用字,但他畢竟是系統研究甲骨文的第壹人。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孫詒讓還著有《明遠》兩卷,全面貫通聲、形、義,從商周發展追溯古文字起源,以甲骨文開啟古文字研究,被譽為劃時代之作。
地方文獻的整理
他們繼承了清代浙江學者關註地方文獻的傳統,以整理鄉村貢獻為己任,也為地方文獻史料的編纂整理做出了巨大貢獻。1877年編入《溫州經濟誌》三十六卷。唐宋至清道光年間,溫州六縣藏書1300余冊,1759冊。做到每壹張紙都對先賢的遺產只字不提的地步。本刊按四大類,在每壹書目下,收集和記錄了原書的序跋、目錄、前人的評論。如有錯誤,稍後更正。這本日記充滿了巨大的財富。以其嚴謹的體例和詳實的考證,被編目界稱為最著名的地方文藝誌。
賈府藏書。光緒十四年(1888),父子二人修建圖書館建築“玉海樓”,李文田題寫“玉海樓藏書”字樣。十多年來,他先後購買和收藏了9萬多冊、4600多種圖書。也有許多著名作家的手稿、手稿和校對,其中包括約4000本善本。俞海樓圖書館與寧波範天壹閣、南潯劉家業堂並稱為江南三大圖書館。他去世幾年後,藏書依然存在。之後大部分圖書歸浙大圖書館。他編有《玉海樓專錄》,藏書384種,2656冊。《肖靜室書目》記載的圖書有983種,7萬多冊。《玉海樓善本書目》有533種記載。他早年編著了《溫州經典年譜》、《四Ku全書總目提要註釋》、《四部別錄》等目錄版本專著。梁啟超、章太炎、郭沫若對他的評價都很高:梁啟超稱贊他是“無缺點之人,使其學於廟堂,學有所明”;章太炎稱贊他是“三百年來無與倫比的替身”;郭沫若尊他為“承前啟後的大儒”。解放後,“玉海樓”圖書館被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題寫“玉海樓”牌匾。“玉海樓”圖書館現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藏書印有《喬婷集》、《中有容錢》、《京味詩》。
此外,孫詒讓還撰寫了《溫州建城沿革表》,編纂了《溫州古史》,整理了《永嘉縣誌》,參與了光緒《永嘉縣誌》的編纂,協助編輯了《永嘉叢書》,收集了大量的地方碑刻拓片。他致力於溫州地方文獻的收集和歷史事件的整理,為後人研究溫州地方歷史文化提供了便利。孫詒讓受維新思想的影響,其學術強調經世致用。主要著作有《周禮正義》、《周禮名人》、《墨子傳》、《古楚辭遺事》、《古楚辭集》、《文琪舉隅》、《名媛》、《禮記》、《溫州經誌》、《傳》。著名學者張舜徽說:“讓他學習,老老實實,兢兢業業,精通經典,特別善於說詞。”他的《李周正義》被認為是乾嘉治經方法精神與永嘉用經理論相結合的產物。《文琪舉例》是我國最早的甲骨文研究專著。《明遠》開創了甲骨文考據古文字的先河,其方法和體例為古文字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
《周禮正義》是壹部論證周代官制的書。它是清代新經典中最新的學術巨著和最高成就。《李周》原名周官,西漢末年被劉欣稱為,東漢鄭玄、唐代賈編輯。但這部經典由於官職眾多,人物古老,訴訟漫長,很難治療。同治七年,孫詒讓認為《周朝正史》壹經問世,便是周公帶來太平之法,脫胎於政教,決心為之重新研究。壹開始,羅菊的《漢唐至清代儒學論》被記錄為長本,後有《周官正義》,再有《鄭疏》作為補充,記錄了儒學的不同含義,以供討論和區分。但是他把自己當成了校對,還是有壹些錯誤。孫詒讓視翟墨為聖人,墨子是“振興世界,拯救我們的生命”的書。十年禪修後,他會集眾議,根據《爾雅》、《說文》糾正他的教誨,根據古文、篆書、隸書校對他的文字,從而改其錯誤,簡化文字,便於背誦。他還對墨學進行了全面的分析,並在書末寫了《墨家傳》、《墨家年表》、《墨家教考》、《墨家概論》、《墨家諸子鉤沈》,為後來的墨家學者研究開辟了許多途徑。於是這本被埋沒了百年的古書,得以重獲光明。該書出版於光緒二十壹年,德清俞樾作序稱贊:“墨子以來無此書。”梁啟超認為:“既然這本書出版了,那麽墨子是人人可讀的,近代墨學的復興都是以這本書為指導的。
要治訓詁學,必須對篆書有所了解。在我國歷史上,鐘鼎字從宋代開始就有歐陽修書寫。雖然可供臨摹、解讀、評論的書籍越來越多,但只是收集材料,未能深入發掘。甘家文人只是固守《說文解字》,從不越界。直到清末,吳大猷才進行了系統的論述,著有《說文解字》、《說文解字》,並從全文出發探討字形和文字的意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孫詒讓從十七歲開始就迷上了金文。盛年時,他去了趟焦山的周鼎,帶回了幾十篇論文。據說這三十年來,我們見過幾千種拓墨,每次想起來都像古人。他的三卷本《古書拾遺》是根據吳大猷的書改編的。用字與金文校勘,並以宋代薛尚公的《鐘鼎彜歷代手工筆記》、清代阮元的《鐘鼎雞骨齋手工筆記》、吳榮光的《雲清閣金石錄》三書的錯誤為例。嗣和的《古》讀之,反復琢磨,又獲得新的含義,並於光緒二十九年寫成兩卷本《古論》,以糾正的誤解和他以前的著作。他的成就超過了他的前任。然而,他對古文字的研究並沒有就此止步。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甲骨文時,丹徒劉鶚選編甲骨1000塊,光緒二十九年(1903)印成《鐵雲藏龜》六卷,公之於眾。
當時學者張半信半疑,直指其為偽造品。而孫詒讓,看了他的書後更是如獲至寶,認為這是研究商代文字的可靠材料。我努力思考,努力學習,解釋它的形式和意義。我把甲骨文的內容進行了分類區分,把大部分的字都壹壹區分了。次年(1904),我寫了第壹部甲骨文專著——《文琪例》兩卷,開啟了甲骨文研究之路,成為這項研究的先驅。第二年,孫詒讓將《說文》中的金文、甲骨文、石鼓文、貴州紅巖等銘文與《說文》中的古文字進壹步校勘,列舉其差異,明確其變化的根源,以此來探討古文與《大小傳》的演變,並撰寫了《明遠》等七部著作,對古文研究提出了壹些新的見解,將古文研究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就像《雜氣》是孫詒讓通過閱讀周、秦、漢、魏、齊梁30多年來的78種古籍,並與他人的意見相互參照,從而校勘文字、釋疑糾錯而成的壹部考據名著。其考據、釋義皆詳審,學者交口稱贊。《舒舒林》是他晚年走過的壹個學術系列。書中收錄各類考據、語句、解說、序跋、鐘鼎解說、金石、筆記等專著120余部,展現了他壹生學術的全貌。
《溫州經典編年史》是孫詒讓早年對唐宋至嘉道時期溫州1300余種著作的專著。分類遵循四個部分,副標題是指四個數據庫的總目錄。每本書下都收集了原書的序跋和前人的評論,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以宣示其精華,修正其錯誤。這本書寫於光緒五年,歷時八年。從那以後,各縣市都在寫地方文藝,為夫所導。
總之,孫詒讓寫的每壹本書都會更有原創性。余杭的張為人傲慢,但他非常欽佩孫詒讓的知識。光緒三十四年(1908),他在給孫詒讓的信中說:“自德清定海二司(俞樾)生,失其光,得其獨夫。”他還誇贊自己的學術成就,認為“治六藝,次於墨家,其專足以搓韓吉,三百年必翻壹番!”著名於清末,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不愧為甘家之後的樸學大師。西學東漸以來,孫詒讓早在光緒十二年(1886)就開始接觸西方先進的科學文明和政治思想。後來,痛苦的民族危機進壹步強調新學,多方搜集時事政治書籍,探索救國強國之道。他坐而思之,起而行之,逐漸走出書房,闡述西學,討論改革,興辦實業,推廣學校,試圖啟迪民智,革新政治,以救亡圖存。
自甲午中日戰爭以來,當年7月,孫詒讓挺身而出,毅然承擔起瑞安縣防治局總局長的重任。他告訴浙江巡撫廖壽六項重要任務:封鎖海口,修復城墻,建造堡壘,購買軍火,檢查嘉寶,籌集捐款。並努力在瑞安策劃實施。清廷在簽訂《馬關條約》時,孫詒讓感嘆“今之局勢危殆,天下已涼千年”,於是舉著“移山填海之徽”,主張成立興儒會,並撰寫了《興儒會略例》第二十壹條。他希望通過這個民間組織,“整合谷中四十萬人”,民眾集資辦銀行,辦企業,修鐵鉻,開礦。
康有為給公車寫了壹封信,要求改革,要求變法,深深佩服其中的癥結所在。而戊戌變法的失敗,庚子之戰的恢復,孫詒讓感嘆時世艱難,心情沈重。光緒二十七年春,清廷迫於形勢,重申變法維新,並下詔求字。在盛宣懷的要求下,孫詒讓做了10天的杜門。針對當時的政治弊端,他寫了40篇《變法篇》,主張廢除朝臣,清除冗官,廢除內務府和宦官,建立預決算的財政制度,設立議會,設立報館,允許民眾發聲,設立商會,實行民兵,經營警務,管理冶煉,開辦工廠,重耕大量內容觸及腐朽的封建制度。盛宣懷壹直不敢去投奔陳,但他知道所謂的變法只是壹個謊言。
至此,他深感清朝政治無望,政治立場由忠君救國轉為同情反清革命。當時浙江是光復會的根據地,革命活動風起雲湧。光緒三十三年五月,秋瑾被捕。他讓湖廣總督張之洞電告他的侄子浙江總督,設法營救他。光復會成員、嘉興“文泰初會館”會長敖在溫州避難。他深為“雍、芮耳目甚多,非避噪之地”所憂,通過朋友保護他們免受東侵。同年,樂清虹橋強明女子學校主任、光復會成員陳乃馨聚眾發表“新民歌”演講,宣傳革命,縣裏下令逮捕。陳謙來到溫州,孫詒讓鋌而走險,將其延伸到家中,保護其不渡日,並再次挺身而出,與浙江公使鮑芬、溫州知府西倫等爭奪,為陳乃新申遺辯護。
幾經波折,這場風波終於平息。這些都說明,孫詒讓在壹定程度上是順應時代潮流支持舊民主主義的資產階級革命的,這也是他壹生難能可貴的。晚年的孫詒讓只好退而求其次。以墨家的實幹精神,努力為桑服務,興辦教育,開展各種實業活動。光緒二十二年(1897)至三十二年,與黃、紹弟兄弟等人創辦瑞安農民友好協會,並試圖改良農耕、桑作。嗣還派人到湖南、湖北兩省視察礦山,成立了壹個有錢有勢的礦業公司,在永嘉開采鉛礦。為了開辟海上交通,成立了大新輪船公司,包租湖廣汽船航行於瑞安和上海之間。後來和南通張謇等人在上海成立江浙漁業公司,漁船開始在沿海地區使用。
光緒三十壹年(1905),秋、七月,瑞安成立縣商會,推舉孫詒讓為宰相。他在任期間,為收回蘇杭甬權,與常守謙、劉金早等成立浙江路拒會,並在瑞安設立分會召集清廷,堅決反對借英,努力籌措自辦經費。在地方事務上,孫詒讓認為“自強的起源不應先於學問的發展”。所以他在教育上花的心血最多,取得的成果也最多。從光緒二十二年(189)開始,他在瑞安壹個縣開始了他的教育,創辦了壹所算術學院(後改名數學與規劃學院),培養科技人才。它對德智體教育的培養和書院的管理提出了嚴格的要求。
幾天後,他創辦了方言館和瑞平化學學校,專修外語和化學,還在縣城創辦了養蠶館,改良養蠶技術。經過五年的辦學實踐,光緒二十七年(1901),學計劃館與方言館合並擴建為瑞安總校,分中、西、數三個專業班,對15歲以上、30歲以下學生實行中等教育。為了普及教育,芮城各個角落都設立了四所蒙學,作為幼兒上學的場所。後來,建立了德祥、義烏和文軒三所女子學校,使中產階級家庭的婦女也有機會接受教育。在培養師資、造就專門人才方面,他曾派遣高飛、瑞安增通學校的陳凱、徐帆到日本學習數學、物理,並邀請日本家長建議孩子在高飛學習。壹年之內,有20多名學生在瑞安杜東留學,這是浙江教育史上第壹次出國留學。光緒三十壹年(1905)八月,清政府決定廢除科舉,設立學堂。
孫詒讓在文初人和兩國政府的提拔下,於當年10月出任文初教務處宰相。他的教育事業從瑞安縣推進到浙南。孫詒讓在擔任教務處總理期間,首先對溫州附中進行了整頓。並深刻認識到,要普及教育,必須培訓教師;培養師資完全靠師範教育。次年夏、六月,決定在文初設立師範學校。溫度學校的地址是在司前的前學校教師大廳。
為了解決建校後的建設經費和常年經費,他極力排除頑固勢力的幹擾,在官紳之間扶持。花了三年時間,累死我了。最後,以3.6萬元巨款,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建成溫州師範學校,校舍13棟,平房12間。那壹年,有240名學生註冊。提前,為了培養小學教師以解燃眉之急,我曾經在溫州附中舉辦過物理、化學、博物、體育、音樂等科目的研討班,半年就快畢業了;同時,集合各科小學教師,每年暑假舉辦短期研討會,提高在職教師素質,逐步使新教育事業步入正軌。在任期間,他* * *籌集教育經費50多萬元,在溫州16個縣創辦各級學校300多所。他對山林開發的貢獻受到朝野的稱贊,被任命為學部二級顧問官,浙江省學者。
光緒三十三年十壹月,被全省學界推舉為普通教育會會長。(蔡元培校長上任時間不長。副總裁孫毅出任總裁)。此時,他環顧國內教育形勢,結合自己十幾年的辦學經驗。回復陳在教育部的“教務平議”和“教務科議”,對國家教育計劃提出建議。其陳都是壹個精辟的見解,擊中要害。他這種講工作、實事求是的作風,除了學術著作,在教育上也是看得到的,真的是新教育的先行者、開拓者。孫詒讓死後,《清史稿》出版。後來溫州六縣的人,為了記住他們的拓荒教育,買地建園,建園圖書館,以示敬仰。瑞安故居圖書館玉海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甌海區慈湖南村詞園和詞庫的詞作也是溫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孫詒讓主張普及教育。他起草的《文初校務科暫行學校管理法》中提出,民有智愚與否,關系到國家的強弱。各地要廣泛設置小學,做到城裏沒有學校,家裏沒有孩子。普及教育應該從官員開始。他提出“欲得全國未受教育之人,必先求天下未受教育之官。”他提出,清政府明文規定,十年後,非史靜大學畢業者不能當知府;各省中學未畢業者,不得為縣。十年之內,由於史靜大學堂和各省中學的名額有限,這個要求暫時不能滿足。因此,可以采用壹種替代方法,即設立壹個簡單的官員管理學校,讓官員通過短期學習接受新的教育。
孫詒讓還重視師範教育和師資隊伍建設。他認為“先不設師範學院而興學,不如不要任何資源而耕耘,平平安安地收獲。”“西方老師大多是老師,所以胸有成竹。孫怡讓認為“學校教育的質量取決於教師的個性,這將永遠影響孩子們的心靈。”。因此,他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首先,教師必須熱愛教育事業。第二,教師要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第三,教師應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第四,教師要有科研能力。第五,教師應該有壹個健康的身體。
孫詒讓以其對教育活動的傑出貢獻和對教育思想的獨到見解,贏得了晚清教育界的壹致推崇,在近代教育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主要教育思想和觀點是:
(1)興辦職業學校,尋求教育救國。從1895年冬開始籌辦學校到1908年夏去世的十年間,在他的大力倡導和苦心經營下,溫州各級、十六縣已有300多所學校,數量居全省之首。這為溫州各級各類學校尤其是職業院校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2)註重學以致用,培養人才。孫詒讓辦學的目的是培養“急需”的人才,以“濟世於弊”,使國家富強。在他看來,西方列強的強大文明在於其教育的普及和科學的發展,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他主張開辦新學校,設立新聞局,開采五金煤礦,發展農業和桑樹。建議派留學生出國學習西學、機器制造、農業礦化、電學,在縣鄉設立學校、書店,教農工商讀書算賬,開發民智。他非常重視實用知識的教學。他所主持的文初分館,在課程的制定上,與清政府頒布的戲校章程有所不同,如刪課、將中國文學改為中文、歷史地理使用自制的地方教科書、評論中外政治沿革和時事等。還增加了普通話課,學習和推廣普通話。
③倡導教育大眾化,註重教育公平。孫詒讓非常重視教育的普及。1902年正月,由學策館和方言館合並而成的瑞安總校開館,在瑞安縣城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四角各設壹所蒙學。他認為,人民的普遍知識應該總是由每個人來平均,這樣他們才能共同努力實現文明和進步。為了普及國民教育,他還提出“全國的知識分子,如果他們的孩子不上學,就要受到懲罰”,“全民領導國家,但要知道學習才是標準”。他還制定並試行了農村小學對貧困農民子女設置免費或減少入學名額的辦法,提出了“優秀學生的父親和哥哥”、“設置女學學位獎勵女學”等主張,以鼓勵壹部分貧困農民子女上學。
④重視人格教育,優化師資隊伍。在教育普及方面,孫詒讓提出了“教育之道,在於與人合而為壹,以優待庸人”,強調“體、智、德必須真正進化”,認為“培養人格是中外教育的必由之路”。鑒於當時學校的實際情況,專門開設了操行課,和其他科目壹起記錄分數。重視教師在德育中的作用,要求教師以身作則。“老師的人格是什麽,老師的壹舉壹動、壹言壹行都會印在孩子的腦海裏,它的影響永遠不會消逝。”為了辦好學校,發展地方教育,他選擇聘請熱心教育事業、有真才實學的著名士紳負責學校事務,擔任教育管理職務,並聘請優秀教師到學校任教。為了培養合格的教師,特別是解決合格的理化教師短缺的困境,他決心創辦溫州高等師範學校。光緒三十四年(1908),溫州師範學校成立,為溫州教育樹立了壹面先鋒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