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距作用是指無論兩個“同夥”相距多遠,只要改變壹個粒子的狀態,另壹個粒子的狀態就會立即改變。這壹現象最早是在EPR佯謬的實現中提出的,並在1982年被法國物理學家阿蘭·斯佩克特的實驗首次證實。對於這個結果,人們想到的第壹種解釋是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定律已經被打破,超光速存在。然而,共犯粒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即時性和距離獨立性仍然讓人深感困惑:兩個粒子還能知道彼此的距離並隨時調整信息傳遞的速度嗎?這時,物理學家大衛·玻姆(David Bohm 1917-1992)給出了獨特的解釋。
大衛·博姆是現代全息理論之父。什麽是全息攝影?比如壹張照片,裏面有壹個人像;如果我們把這張照片切成兩半,我們可以從任何壹半看到原來完整的肖像;如果我們把它撕成許多小塊,我們仍然可以從每壹小塊中看到完整的圖像。這種照片被稱為全息圖。全息術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各部分緊密相關,任何壹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信息。全息理論很好地解釋了超距作用原理。為了更容易理解,博姆用了“魚缸中的魚”這個比喻:把壹條魚放在壹個長方形的玻璃魚缸裏,兩個互相垂直的攝像頭“觀察”魚的活動,圖像直接在兩臺電視上播放。在電視上,我們可以看到“兩條”魚以相同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遊去。如果壹條魚的狀態改變,另壹條魚的狀態也會立即改變。玻姆在《超距作用》中解釋說:“兩個共犯應該被看作是同壹個六維現實的兩個不同的三維投影。在三維空間中,它們互不聯系,沒有因果關系;事實上,兩個粒子之間的關聯方式與上面提到的魚的兩個電視圖像之間的關聯方式非常相似。所以壹般來說,隱藏的秩序必須擴展到壹個高維的實在,這個實在原則上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包括整個宇宙及其所有的‘場’和‘粒子’。所以我們必須說,整個運動是在高維空間中參與和展現的,它的維度其實是無限的。在玻姆的宇宙本體論圖景中,宇宙真空的高維隱藏秩序被激發並展開,投射到三維物質世界的顯性秩序中,後者不斷卷入宇宙真空的隱性秩序中。簡單來說,肉眼直接可見的三維物質世界中的獨立個體,其實是壹個更高維度整體的投影。我們誤以為看到的某個個體或事物是獨立的個體,是因為我們無法理解更高維的整體性。
為了進壹步說明,我們不妨想象壹個擁有二維世界的生物,它們所能感知和理解的,也僅限於二維世界。同上的同壹個魚缸,假設魚缸的六個面上有六個二維生物來觀察和描述魚的運動。當然,和三維生物壹樣,它們不能直接從魚缸的壹邊[走]到另壹邊。他們只能沿著魚缸的表面從壹邊繞到另壹邊。而且,他們也不覺得自己是在兜圈子。在他們看來,魚缸任何壹邊到另壹邊的空間都是平坦的,他們選擇最短距離的路線。他們在相距很遠的六個地方看到的魚,當然,是六種不同的魚。然後他們發現,在某兩個位置觀察到的兩條魚之間存在距離效應:當壹條魚向某壹方向遊動時,另壹條魚向相反方向遊動;當它們對魚施加影響時,其中壹條魚會突然改變運動狀態,另壹條魚會立即改變運動狀態。他們之間似乎有某種無形的聯系。二維生物對此感到不解。在他們迷茫的時候,壹個能直接看到三維事物的智者(二維生物可能稱他為“佛”)出現了。智者決定告訴他們真相,但由於二維生物無法理解三維事物,只能將真相轉換成二維世界的語言來表達。聰明人甚至不能用“前”、“後”、“上”、“下”這樣的詞,因為它實際上已經引入了第三維度。對於二維生物來說,雖然“上”、“下”、“左”、“右”的概念可以理解,但僅限於二維的“臉”。“臉”是他們能感知的全部空間。在他們看來,所有的空間都是平面的,“正空間”、“反空間”、“上空間”、“下空間”、“轉折空間”等概念都是無法理解的。於是智者只好說:“雖然妳在不同的地方見過很多魚,但都是假象。真實的情況(現實)是只有壹條魚。”在描述魚的運動時,由於智者不能直接使用三維語言,為了不覆蓋全貌,還必須兼顧六個方面的觀察結果。所以智者說:“魚既向左遊,也向右遊;既不向左遊,也不向右遊;上遊和下遊都有;既不是上遊也不是下遊。”這種表達方式讓二次元生物困惑不解。但是聰明人真的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了。壹個聰明的二維生物問道:“妳說的兩者都是...和...也不...也不全是假象?真相是什麽?”聰明人只好回答,“不說,不說”。意思是三維的東西無法用二維的語言準確表達。
將上述討論應用於三維世界生物,不難發現,人類在理解和表達更高維度的事物時也有同樣的困難。準確的說,人類生活的世界並不是三維的,人類能夠直接感知的領域僅限於三維。比如人類是無力想象壹個六維物體的(註:不是六面體)(科學家說如果可以想象,那肯定不是地球人:)。
大衛·玻姆不僅用他的理論解釋了量子躍遷、EPR關聯等量子力學現象,還用它解釋了宇宙演化、人類意識等壹系列科學和哲學問題。事實上,博姆本人在發明全息技術之前就對佛教華嚴宗的理論有著深刻的認識,他的全息理論是《華嚴經》中“在壹粒塵埃中,我能看見世界”這句話的絕佳證明。
全息生物學是由我國著名生物學家張迎慶教授創立的。它是研究全息胚胎生命現象的壹門科學,是生物學的壹個重要分支。從胚胎學的角度來看,由於DNA在受精卵分化為體細胞的過程中經歷了半保守復制過程,體細胞也獲得了與受精卵相同的壹組基因,它也具有發展成為新生物的潛力。這在植物界是非常明顯的。例如,壹個完整的植物可以在吊蘭中柔軟的藤蔓生長的末端或分支發芽。另壹個例子是,通過切下壹片長有長芽的馬鈴薯,可以培育出壹種馬鈴薯,更有力的證據是,已經成功地從壹個分離的細胞或細胞團中培育出了胡蘿蔔植株。很多證據也可以在動物界找到,比如出芽和繁殖。根據全息理論,每壹個生物體,包括成體,都是由幾個全息胚胎組成的。任何全息胚胎都是身體獨立的功能和結構單位;換句話說,身體相對完整獨立的部分就是全息胚胎。每個全息胚胎中都嵌入了身體各個器官或部位的對應點,也可以在全息胚胎上勾畫出身體各個器官或部位的定位圖。壹個全息胚胎就像整體的壹個縮影。這些對應點分別代表對應的器官或部位,甚至可以視為滯育的器官或部位。在全息攝影中,每個對應點具有不同的生物特征,但每個對應點的特征與其對應的器官或部位的特征相似。也可以看作是某個滯育階段的胚胎。因此,它不僅包含全身的遺傳信息和生理信息,還包含全身或部分在病理狀態下的病理信息,這些信息也相應地出現在全息胚胎或其對應的點上。
生物全息現象是山東大學張迎慶教授在1972發現的。生物全息術不僅是壹項實用、有效、安全的工程。
診療技術,更重要的是生物全息理論,為我們認識世界提供了新的哲學方法和思維方法。生物
全息胚胎的全息理論被認為是20世紀生物學的重要發現,其意義可與細胞理論和孟德爾的遺產相提並論。
傳播定律等於達爾文進化論的發現。
1948英國物理學家加伯發現了光學全息的奇妙現象,進而發明了全息技術,獲得了諾貝爾獎。我國生物學家張迎慶發現,生物體內也存在類似的全息現象。1980年,他創立了震驚世界科學界的全息生物學,1986年5月,他創立了萬有全息統壹性——萬有對應性理論:子系統包含了系統的全部信息,其中壹部分包含了整體的全部信息。全息理論從生物全息發展到廣義全息,拓展了全息概念的普適性,與此類似的現代分形和混沌理論也逐漸發展完善。
關於全息理論的日常實際應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國古代文明就是建立在周“天人合壹”的全息整體觀基礎上的。幾千年前的醫學經典《黃帝內經》就有很多論述。中醫廣泛應用的具有耳、手、眼、足、面等全息元素的針灸推拿體系,與古代時醫學(宇宙中天人合壹的觀念)統壹在全息理論框架中。現代激光全息技術、生物基因和克隆技術也在廣泛應用,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