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轉眼間我已經度過了十多個新年...這不,又要過年了。
除夕夜,我們全家人聚在壹起吃年夜飯,這是我們除夕守歲的共同習俗。據史料記載,這壹習俗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後來逐漸流行。初唐時,唐太宗李世民寫了壹首《守歲》詩:“寒辭冬雪,暖帶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夜放鞭炮,在屋內圍坐看電視,壹家人歡聲笑語連連...
據說最早的年糕是在除夕夜用來祭神祭祖的,後來成為春節的食物。
春節期間,我們還有壹種不可或缺的美味——餃子。吃餃子意為“年輕時交朋友”,“子”意為“子實”,與“嬌”諧音,意為“大團圓”、“吉祥如意”。但是為什麽它不可或缺呢?原因之壹是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春節吃餃子意味著“發財”,另壹個原因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將各種吉祥的東西放入餡中,以寄托對新壹年的希望。在壹些地區,當人們吃餃子時,他們不得不搭配壹些副食來顯示他們的好運。如果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子象征萬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興旺。臺灣省的人吃魚丸、肉丸和海苔,象征團圓和發財。
臘月二十八打掃完房子還要貼個福字!“福”字現在被解釋為“幸福”,但在過去它意味著“好運”和“好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民間幹脆把“福”字倒過來,表示“福已降”、“福已至”。還有壹個傳說是“福”字倒貼在民間。明太祖朱元璋用“福”字做暗號,準備殺人。為了消除這場災難,善良的馬皇後讓城裏所有的家庭在黎明前都要在門上貼上“福字”。自然,沒有人敢違背馬皇後的意誌,所以“福”字張貼在每個門上。其中壹家不識字,就把“福”字倒過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壹家把“福”字貼反了。皇帝聽到這個消息後大怒,立即命令禦林軍砍倒那座房子。馬皇後見事情不妙,急忙對朱元璋說:“家裏知道妳今天來訪,故意把福字倒過來。這不就是‘福道’的意思嗎?”皇帝壹聽真相,下令釋放,壹場大禍終於消除。從那以後,人們把“福”字倒過來,以求好運,紀念馬皇後。
春節期間,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能烘托節日的氣氛,還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
剪紙是壹種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人們壹般稱之為“窗花”。窗花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為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所以窗花有相當多的內容表現農民的生活,如農耕、編織、捕魚、牧羊、養豬、養雞等。此外,還有神話傳說、戲劇故事等題材。此外,花鳥、蟲魚、生肖的意象也很常見。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新年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辭舊迎新。
鞭炮是中國的特產,有著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燃放鞭炮可以營造節日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
我們還有壹個傳說:
從前,有壹個叫“年”的怪物。它頭上有角,非常有力。平時年獸會從海底爬出來,吃牛、羊、雞、豬、人。
有壹次,百姓知道年獸來了,怕年獸傷害他們,就帶著牲口進山躲避。這時來了壹個白胡子老大爺,壹個老婆婆勸他趕緊躲起來。白胡子爺爺很正常地說,我住在這裏,我不怕年獸,只有年獸怕我。
老婆婆和村裏的人都躲在山裏,只有白胡子老頭留在老婆婆家。晚上年獸闖進村子,第壹個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婦人貼著紅紙的門,身子抖了壹下。年獸氣得尖叫起來,怒氣沖沖地跑到院子裏。就在這時,院子裏傳來“鵬鵬啪”的壹聲,接著就著了火。年獸抖的更厲害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最怕噪音,最怕火。年獸壹進院子,房子的門就開了。白胡子爺爺壹身紅衣走出房間,嘲笑年獸。年獸看見了,害怕的轉身就逃。白胡子爺爺壹路追著年獸來到海邊。年獸藏在海裏。再也不出來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裏的人回來看到,家家戶戶門口都貼著紅紙,院子裏堆著竹子,壹邊燒。
從此,大家都知道了趕走年獸的好辦法。春節將至,門口會貼上紅對聯、紅窗花、紅福字,燃放鞭炮、煙花。
我們打算在新年的第壹天去拜年。“新年快樂”這個詞的原意是給老人拜年。第壹天早上,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壓歲”的意思諧音,所以長輩被拜完之後,會把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發給晚輩。而年輕壹代拿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度過第壹年。人們外出見面,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話。
根據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各家各戶都舉行宴會慶祝財神。民間有很多關於財神的傳說:宋朝的蔡京很富有。據民間傳說,他生來就是財神。他碰巧出生在正月初五,所以人們把他視為財神。蔡京被貶謫後,民眾改信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是趙,而這個神秘的字是“蘭”字的壹個組成部分,所以他給壹個的名字以示崇拜。
在農歷五月初五,趙玄壇是最受尊敬的。除了趙玄壇被尊為“財神”,民間還有“財神偏”、“財神”、“武財神”是天帝的說法。五財神信仰流行於江西德興元秋壹帶。北京安定門外有五座財神廟。“文學財神”又被稱為“財神”。他的畫常與“福”、“祿”、“壽”三星、喜神並列,合起來就是福、祿、壽、財、福。這位富星紳士留著長長的白發,手裏拿著壹個聚寶盆,“壓歲錢成寶”壹詞由此而來。
其實我們春節有很多習俗,值得我們去了解和傳承,不要讓它成為回憶。只有和家人過著甜蜜的生活,才能互相理解,互相交流,並從中獲得快樂。所以在過年之際,我們還是回家看看吧,不要再失去和家人團聚的機會了!
第二章: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竈【春節習俗】
在中國,春節通常是以祭竈開始的。民謠“二十三,香瓜棒”指的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祀竈。有“官三民四船工五”之說,即臘月二十三官持祭祀竈,二十四日百姓持,二十五日宅船持。
祭竈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很廣的壹種習俗。在過去,幾乎每個廚房都有壹個“竈神”神。人們稱這個神為“命主菩薩”或“竈主命”。據說他就是玉帝加封的“九天東廚統領廚宮”,負責管理各家的廚火,被崇拜為壹家之主的保護神。竈神龕多位於廚房的北面或東面,竈神的神像在中間。有些沒有竈王壁龕的人還直接把神像貼在墻上。有的神只畫壹個竈神,有的神有男女兩個。女神被稱為“廚王奶奶”。這大概是對人類情侶形象的模仿。竈神的雕像大多還印有這壹年的歷法,上面寫著“東方廚師當家”、“世界守護者”、“壹家之主”等字樣,以示竈神的地位。兩邊有“天道說好,下界保平安”的對聯,祝福全家平安。
竈神從去年大年三十開始就壹直呆在家裏保護和監督家人。臘月二十三,竈神會升天,向天上的玉帝報告這壹家的善行或惡行。送竈神的儀式稱為“送竈”或“辭竈”。根據竈神的報告,玉皇大帝把新的壹年吉兇禍福的命運托付給了這家人。所以對於壹個家庭來說,竈神的報告真的很有意思。
送竈壹般在黃昏舉行。壹家人先去廚房,擺好桌子,在廚房墻上的神龕裏給竈王爺上香,獻上用焦糖和面粉做成的蜜瓜。然後把竹竿紮成紙馬,做動物的飼料。用焦糖祭祀竈神,是為了讓他老人家嘴甜。有的地方還在竈王爺的嘴上裹上糖,說“多說好話,不說壞話。”這是用糖堵住竈神的嘴,叫他不要說壞話。唐代有“把酒糟抹在竈上使司明(竈神)醉”的記載。人們用糖塗上竈王爺的嘴後,摘下神像,帶著紙和煙升天了。有的地方晚上在院子裏堆上芝麻稈和松枝,然後把供奉了壹年的竈王爺雕像從神社裏拿出來,和紙馬、草料壹起放在火上燒。院子裏燈火通明,此時壹家人圍著火堆磕頭,邊燒邊祈禱:今年二十三了,我要送竈尺去西天。有壯馬,有草料,妳會平安到達。蜜瓜又甜又甜。請對玉皇大帝好言相勸。
送竈神的時候,有的地方還有幾個乞丐,打扮起來,唱歌跳舞挨家挨戶送竈神,取名“送竈神”,換取食物。
送竈的習俗在中國各地都很普遍。魯迅先生曾寫下“壹個庚子送竈當事實”的詩句:唯有雞膠香,衣裳香。如果家裏什麽都沒有,就只有幾只羚羊。
他在《送廚竈之日》壹文中說:“廚君升天之日,街上還有壹種糖,壹個柑橘那麽大,我們那裏也有,只是扁扁的,像厚厚的煎餅。那就是所謂的牙齦牙。本意是請竈王爺吃飯粘牙,讓他沒法調嘴說玉帝壞話。”魯迅詩中對“羚羊”的典故出自《後漢書·印石傳》:“宣帝稱帝時,殷子方最孝最慈。第十二天早上做飯,見到竈神,孩子又要拜,又要慶祝;家裏有壹只羚羊,所以受到崇拜。第三個之後自然就變得極其有錢了。我知道第三世界,但我很繁榮。所以我經常推薦黃羊在第十二天祭竈。”尹子芳見了竈神,祭了羚羊。後來,她交了好運。從此,殺羚羊祭竈的習俗流傳下來。
唐宋時期,祭竈的供品相當豐富。宋代詩人範成大對當時的民間祭竈活動寫了壹段非常生動的描述:古代傳說臘月,竈王爺對天說話。雲,車,馬流連,家有杯盤。豬頭是煮熟的,魚是新鮮的,豆沙和甘松魚餌是圓的。男人提出讓女兒回避,就是喝酒燒錢。妳聞不到妳仆人的掙紮,妳的貓狗碰妳也不覺得生氣。送妳到天門醉飽,也不要長勺短勺的重復雲煙,向市場乞討分。
臘月二十三的祭祀爐,與中國的新年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壹周後的除夕夜,竈神帶著壹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和其他神壹起來到了人間。竈神被認為是指引天上諸神的。其他神過年後又升天了,只有竈神會在別人的廚房裏呆很久。迎神的儀式叫“接神”,對竈神叫“接竈”。壹般是除夕夜拾竈,儀式簡單很多。那時候只要換上新的竈燈,在竈龕前燒香就行了。
俗話說“男不拜月,女不祭祀竈”。有些地方,女人不祭竈。據說竈神長得像小白臉,怕女人祭竈,有“男女之嫌”。對於竈神的起源,由來已久。在中國的民間神中,竈神的資格由來已久。早在夏朝的時候,他就已經是被百姓崇敬的大神了。據古書《禮記·禮記》記載,孔英達說:“顓頊之子日立,祝融,拜為竈神。”莊子。盛達記載:“竈有小圓面包。”司馬彪評價說:“饃饃,竈神,壹身紅衣,看起來是個美女。”抱樸子。《魏徵》也記載:“在月黑風高的夜晚,竈神也控訴天庭的白衣人。”這些記錄很可能就是竈神的來源。還有,或者竈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還是神農的“火官”;或《黃帝烹任》的“蘇李記”;或竈神姓張,名榜,字郭;眾說紛紜。民間流傳著壹個有趣的故事。
據說古時候有個姓張的家庭,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油漆工。我哥哥的專長是烹飪鍋碗瓢盆。他被東街和西廣場邀請,他們都稱贊他的廚藝很高。他成名已久,方圓稱他為千裏之外的“張躁國王”。奇怪的是王說,無論誰建立了壹個爐子,他喜歡幹涉別人的家,如果有爭議的話。遇到吵吵鬧鬧的媳婦,他會勸,遇到兇婆婆,他會說自己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鄰居有事都會找他,大家都很尊重他。王活了七十歲,他死的時候,正好是臘月二十三的深夜。在王死後,張嘉珂陷入了壹片混亂。原來王是壹家之主,家裏的壹切都由他指揮。現在大哥已經離開了人世,弟弟只能寫詩畫畫。雖然他花了很多時間,但他從來沒有打理過家務。幾個房間的媳婦吵著要分開,畫師被攪得無奈,整天皺著眉頭。壹天,他終於想出了壹個好主意。臘月二十三,王逝世壹周年,深夜,畫師突然打電話叫醒全家,說大哥出現了。他帶著兒子、兒媳和全家人來到廚房,卻看到漆黑的廚房墻壁上,搖曳的燭光顯示出王和亡妻的樣子,全家人都驚呆了。畫家說:“我睡覺的時候,夢見大哥和大嫂成了神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的太子。妳總是懶,懶,小姑子不和睦,不尊重,不孝,讓家人不安。哥哥知道妳們要分手了,他很生氣。他要去告訴玉帝,他會在30號晚上下來懲罰妳。”聽到這些話,孩子們的侄子和媳婦們嚇壞了,他們立即跪下,連連磕頭,並急忙把王平時最喜歡的糖果帶到爐子上,懇求竈王原諒。從此,經常吵鬧的叔叔、哥哥、兒媳再也不敢鬧了。全家和睦相處,老少和睦。鄰居們知道了這件事,消息傳開了,他們都來到張的家,想知道真相。其實臘月二十三晚上廚房墻上的竈王爺是畫家提前畫好的。他來鎮上嚇唬他孩子的侄子和兒媳,但這種方法真的很管用。於是鄰居來找畫師打聽情況,他只好裝模作樣,把畫好的竈王爺分發給鄰居。於是,沿著農村流傳開來,家家戶戶的廚房都貼上了竈王爺的形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祭竈神,祈求家人平安的習俗。祭祀竈神的習俗流傳開來後,從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其納入祭祀儀式,在全國範圍內制定祭祀竈神的規則,成為固定的儀式。
由於各地風俗不同,民間也有“跳竈王”、“打竈王”的活動。“跳竈王”是從古代驅魔發展而來的民間活動形式,主要是乞丐的活動。臘月初壹到二十四,是“跳竈王爺”的日子。進入臘月後,乞丐三五成群,裝扮成竈臺的女子在門口用竹枝搗亂,討錢,稱為“跳竈臺王”,也含有驅邪的意思。這項活動主要在我國東南部進行。
掃塵
竈臺節結束後,正式開始了過年的準備工作。每年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中國民間稱這段時間為“春節”或“除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叫“掃房子”,南方叫“除塵”。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習慣。每當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六碼,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大江南北,處處洋溢著喜氣洋洋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氣氛。
有意思的是,關於古代掃塵的起源,有壹個比較奇怪的故事。傳說古人相信每個人的身上都附著壹個三屍神。他像影子壹樣,跟隨著人們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屍神是個喜歡奉承和八卦的家夥。他經常在玉帝面前講故事,把世界描述得很醜陋。久而久之,在玉帝的印象中,這個世界簡直就是壹個充滿邪惡的骯臟世界。壹次。三屍神秘報告訴我們,世人都在詛咒天帝,要造反天帝。玉帝大怒,下了壹道聖旨,要迅速查明天下究竟發生了什麽事。任何憎恨神靈並侮辱他們的人都把他們的罪行寫在屋檐下。然後讓蜘蛛用網蓋起來做標記。玉皇大帝在除夕夜下令王靈官下去,所有被標記的家族都被斬首,壹個不剩。眼看這個計劃就要成功,三個屍神趁著空隙,飛下凡間。他們不分青紅皂白,在每家每戶的屋檐和墻角做了記號,好讓王陵宮滅絕。正當三屍神作惡時,廚神發現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趕緊找各路廚神商量對策。所以,我想出了壹個好主意。從臘月二十三送竈之日起,到除夕收竈之時,家家戶戶都要收拾屋子。如果哪個住戶不幹凈,竈神就會拒絕進屋。大家按照竈神升天前的指示,打掃灰塵,撣去蜘蛛網,打掃門窗,把自己的屋子徹底打掃幹凈。王靈官除夕夜訪下界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通明,人團圓,其樂融融,世界壹片美好。王靈官找不到表示不良行為的標誌,非常驚訝。他沖回天上,告訴玉帝人間平安幸福,祈求新年快樂。玉帝聽後大為震驚。他降旨扣留三屍神,下令抽他三百個嘴巴,把他永遠關在牢裏。多虧竈神幫忙,這場人間災難才得以幸免。為了感謝竈神幫人消災解難,保佑張祥,民間掃塵總是從廚房送來後開始,壹直忙到大年三十。
“臘月二十四掃屋帶塵”的習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說法,由於“塵”與“陳”諧音,春節掃塵有“除陳不新”之意,其本意是掃除壹切“晦氣”“晦氣”。這個習俗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禱。
“三屍神”道教稱之為“神”,供奉在人體內。據《太上三屍經》“上屍名彭淑,在頭中;中國屍體的名字叫彭,在人的腹部;這具屍體的名字叫焦鵬,在人腳裏。”他還說在庚申的那天,他們去天堂告訴陳皇帝關於人類的罪惡。但只要人熬夜,是可以避免的,這就是所謂的“守庚申”
吃爐子糖
廚糖是麥芽糖的壹種,很黏。拉成長條形的糖塊叫“關東糖”,拉成扁圓形的叫“蜜瓜”。冬天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冷,蜜瓜凝固牢固,裏面還有壹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脆脆,有壹種特殊的風味。真正的關東糖,硬到摔不碎。吃的時候壹定要用菜刀劈開,材料很重很細。味道微酸,中間沒有蜂窩,每塊重壹兩、兩四兩,價格也比較貴。糖分芝麻糖和非芝麻糖兩種。糖做成瓜形或北瓜形。中心空虛,皮厚不足五分。雖然大小不同,但交易還是按重量計算。大蜜瓜有壹兩斤重,但拿來當幌子,買的人很少。
第三章:與春節相關的風俗習慣
春節前,我剛和大人壹起湊熱鬧。我知道很多與今年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除夕早上,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爺爺每年都會選壹副好的春聯。今年的選舉第壹部分是: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第二部分是:好運多多福。橫批是:好運高照。這足以預示著新的壹年生活幸福。
除夕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嬌子的諧音跨界,就是在跨界的時候發財。因為餃子的形狀像金元寶,它象征著團圓和財富。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破五”,意味著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今天早上,我和爺爺奶奶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走到新華碼頭。這裏是溜冰場。男女老少都很擁擠。人們穿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服裝,好像他們在溜冰場上放了壹些盛開的鮮花。有些人在滑冰,有些人在滑冰。還有人在冰道上從高處放下冰車,大家真的玩得很開心!大人、小孩和老人,歡歌笑語...
這難道不是和平繁榮的真實寫照嗎?
第四章:我家鄉的風俗
我的家鄉有許多傳統節日,例如:春節、端午節、重陽節……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傳統習俗。
春節的腳步離我們越來越近,而在春節,我們的習俗可以裝壹籮筐。在除夕的晚上,朋友和親戚會回家,聚在壹起,吃美味的食物,互相聊天。晚飯後,我們孩子可以在外面玩鞭炮,而大人在房間裏打牌看電視。我們直到很晚才睡覺。大年初壹的早上,我早早起床,喝了壹碗又香又甜的棗湯暖暖身子。喝完棗湯,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耳邊回蕩,新的壹年在這鞭炮聲中開始了。這壹幕讓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壹月天。
除了鞭炮聲,春風也給屠蘇帶來了溫暖。有了這首詩的影響,春節的氣氛是不是更濃了?伴隨著問候,新年的問候開始了,我和父母去走親戚了。這也是我最喜歡的部分,因為這個時候,我的錢包變得鼓鼓的。到了晚上,天空中會綻放出美麗的煙花,真是五彩繽紛!看完真的讓人覺得很好玩!這是我家鄉的春節。妳的家鄉是怎麽過春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