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自幼多病,家境貧寒,但聰明好學,有“神童”之稱。曾受雇於紀萌、吳來、劉貫、黃成等人。元末從朝廷辭官收令,修僧著書。明初,受朱元璋聘請,被尊為“五經”老師,為太子朱標講學。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朝廷禮儀大多是他厭倦做官,向翰林學士學聖旨時為他制定的。洪武十年(1377),辭官做老人,回到家鄉。後因長孫卷入胡案,被貶至茂州,並於夔州病逝,享年72歲。明武宗追求“文仙”,所以稱之為“宋文憲”。
宋濂和劉基都以散文創作著稱,被稱為“壹代之宗”。他的散文或簡潔凝練,或婉約飄逸,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為後世“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範本。他的大部分作品被刻成七十五卷的《宋·石雪全集》。
想
宋濂雕像
宋濂研究佛教和道教,尤其是佛教經典,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在天道自然觀中,他借用了醫家和早期道家所用的“氣母”之說,即“氣為生命之母”,認為宇宙的盛衰、四時凡俗之樂、盛世皆因“氣母”或“元氣”的運行。這種“氣母”或“元氣”,“其無根,人無門”,不勝枚舉。雖然人們無法感知,但它確實存在。宋濂認為,理即天地之心,是絕對的,它通過元氣通向萬物和運動。大自然之所以充滿生機,是因為無盡的“天地之心”通過生機運轉。在他看來,求道、學道、修身,在於認識和獲得這個“天地之心”,讓“我心”得到“沖”、“深”、“悟”、“凝”、“滿”。如果能做到這壹點,人就能與天地和諧,與日月和諧,與四季和諧,從而實現“君子之道”。人之所以能認“天地之心”,是因為它有太極,太極是包羅萬象的,所以它能回應天地之“太極”,而所謂認“天地之心”,也不過是表達原本的“天地之心”,六經的本質是記錄“我心”的原理,所以六經和“心”同樣是絕對的。“心即經,經即心”,密不可分。這種態度體現了金華重視經學和歷史的傳統。
宋濂把“吾身之心”稱為“人間之寶”,所以人“心中自有聖人”,關鍵在於如何“知心”“清心”。“知心”“清心”的方法,就是不斷地消除“人間虛假”,達到“有意”。擺脫“人間虛妄”的方法在於學習,而學習的內容就是記錄聖人之心的六經。同時,宋濂也談到了借鑒的東西,但沒有論述其具體的方法和步驟。反而更熱衷於鼓吹佛教是打破邊界的必由之路,以佛教為“人性之門”。因此,宋濂的學習兼有薛竹和薛璐的特點,並受到佛教的影響。?他的理論是朱陸河自元之流至明中葉王雪出現之間思想演變的壹個環節。?
文學
壹代文人
宋濂
宋濂畫像
劉基和劉基都以散文創作著稱,被稱為“壹代之宗”。他堅持明道的散文要實事求是,借鑒經典,強調“言誌”,註重“變事”,要求“以事感文”,所以他的散文內容豐富,具有壹定的藝術技巧。他的散文或簡潔凝練,或婉約飄逸,各有特色。
明朝開國以來,帝王禮樂制度多由宋濂制定,劉基稱贊其為“今日第壹品”。紀傳儒,如《秦時錄》、《王冕傳》、《李益傳》,能抓住細節,突出個性,誇張少,但感染深;《桃花溪詩序》、《環翠閣》等景物簡潔清秀,似歐陽修。
宋濂因為地位顯赫,加上明初建國的繁榮,文筆清廉飄逸?文章中,歌頌封建統治、宣揚封建道德的內容較多。有些文章,如《閱江婁機》,充滿了場景,但對粉飾文字頗感厭倦。宋濂的文章為後來的“泰格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了範本。此外,受佛道思想的影響,宋濂的壹些作品也是沈郁感傷的。他的文學名聲遠播海外。洪武年間(1368-1398),朝鮮、日本、安南等國的使節為宋濂的文集付了雙倍的價錢。
個人工作
宋濂的著作有《孝經新論》、《周論》、《諸子百家爭鳴》、《龍門子寧道傳》、《乾熙內外集》30卷、《欒坡集》25卷、《羅山詩集》2卷、《濮陽人物》2卷、《漢源集》40卷、《宋史》1000卷。等等。[28]?著有《駢海雷編》20卷、《洪武鄭雲》16卷。曾主編元史210卷。除《洪武帝史》為單行而《元史》為集大成之外,其他著作後來都合為《宋全集》(又稱《宋文憲全集》或《宋文集》)75卷。其中,《送馬晟東陽序》收錄了人教版語文八年級文言文單元。下壹代,宋濂是開私人圖書館的第壹人。
歷史科學
史學家宋濂主持編纂《元史》(卷210)。王逸將其與司馬遷相提並論[29]?,四方學者稱之為太史公。他在文學上的成就掩蓋了他在歷史上的成就。據說他的少年時代在學習《春秋三傳》時,善於記憶歷史年代。成年後,我也喜歡創作傳記和墓誌銘。他改變了以往的以史為鏡諫君的方法,開創了以今為鏡諫君的方法。他是“學而時習之”的壹派。洪武鄭聲的《政事錄》和他的另壹部著作《濮陽人物傳》在明代歷史上影響很大。但是,宋濂的史學只是他宣揚儒家經典的工具。他雖然從事歷史著述,但並不想因此出名。宋濂在元代歷史上的創作,是他的雜文、寓言等作品無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