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燈
七彩龍,長約3米,分為頭、身、尾三段。用竹簽捆紮,用紙糊畫,用黃布連接,每節用竹簽支撐。在舞蹈過程中,龍的頭部逆時針移動到龍的尾部。舞完後,四個方向形成壹個圓。基本動作由龍頭指揮,舞序有“黃龍纏腰”、“金龍抱柱”、“魚躍龍門”等。,敲鑼打鼓慶祝節日。
火龍分為頭、身、尾三部分,開頭壹段,結尾壹段,龍有五段。裝飾與七彩龍相似,但體型更大,長約20米。在新的壹年裏,龍在第壹個月的第八天被玩,在第十五之後被關閉。龍出來的時候前面有個標誌燈引路。與寶共舞後,龍作搶寶狀,上下騰空,左右翻滾,氣勢磅礴,無常。在元宵節期間,人們用大炮和煙火向龍投擲,這被稱為燃龍燈。舞龍者上身赤裸,頭戴尖帽,手持龍燈,在各種煙花爆竹的混雜聲中四處遊走。民間有個說法,玩龍燈會把黴燒掉,所以舞龍的人每年燒龍燈的時候都會互相比賽。
獅子燈
壹般在節日或民間節日期間舉行。懂武術的大多組成舞獅隊。跳舞時,鑼鼓伴舞,熱鬧激烈。舞獅壹般由四個人組成,壹個用沙和尚裝飾,壹個用獅身道具扮成獅子(壹個抱著頭,壹個搖著尾巴),壹個用猴頭面具扮成猴子做出滑稽動作。
牛登
大多數是在春節期間舉行。打牛燈要三個人,壹個當牧童,兩個當牛。表演放牧的場景,同時由“牧童”帶領唱牛光。歌詞大多取自民歌,大多通過描寫耕牛的艱辛來講述農民的艱辛。
節日燈籠(在元宵節展示)
演唱時有胡琴伴奏,內容多為長篇愛情故事,是敘事情歌,歌手可以自由發揮。
車輛上的燈
在縣城廣為流傳,是民間文藝的主要演唱形式,農村的男性老人壹般都唱。表演過程中,壹男壹女(男伴),壹個女的騎在壹輛車上,壹個男的拉車,車好像帶著人往前滾。車燈唱民謠,燈籠等歌詞,形成各種口音,無論什麽音調,都有主唱和搭配。
【苗族婚俗】
如果壹個男人和壹個女人找到了另壹個情人,妻子有權和另壹個人結婚,並可以拿走她勞動所得的壹部分財產。苗族青年男女豪爽,能歌善舞,有廣泛的社交自由。通過各種會議,民族節日,走親訪友,追到演唱場地,互相認識,交流對民歌的感受。表達愛意。此外,交換代幣表示參與。訂婚後,雙方仍可自由參加各種會議和社交活動。如果壹方發現另壹方在愛情上不專壹,會主動歸還信物以示違約。從訂婚到結婚,都是自己做主,父母很少安排,也很少提嫁妝和彩禮的多少。
苗族青年男女的社會自由導致了壹些年輕人的早戀。解放前壹般是15歲到17歲結婚,18歲之前都有了第壹個孩子,俗稱36歲當爺爺。新中國成立後,頒布婚姻法禁止早婚,但在壹些偏遠山區仍有早婚早育現象。青年男女訂婚後,男方春節去女方家拜年壹兩次,帶著幾個小夥子扛著耙子、幹豬腿、壇壇罐罐的酒和糖果。苗族人的婚禮非常隆重。婚禮前壹個月,女方開始哭。村裏未婚的姑娘,每晚都聚在壹起哭,妯娌們也哭,統稱“哭婚”,其實就是唱婚歌。結婚前三天,男方送嫁妝肉酒到女方家。女人宴請客人、叔叔、舅舅、親戚和朋友來慶祝。此時,“哭嫁”也達到了高潮。
婚禮的前壹天被稱為“插花日”。這壹天,女方家的客人歡聚壹堂,男方必須在插花日送迎親隊伍到女方家。婚禮隊伍由7-11的奇數年輕人組成。領導的男的叫“大哥嫁”,女的叫“老太太嫁”。除此之外,他還跟著壹群小號手[樂隊]。當婚禮隊伍到達女方的村莊時,會立即燃放鞭炮。女方會關上門,等到婚禮大哥發紅包開門,說了壹些客套話,才被允許進門。當婚禮隊伍坐在桌前喝酒時。女人村的姑娘們會勸酒,也會通過勸酒、上菜、端茶、端飯等方式,試圖把鍋底蹭到婚禮賓客的臉上。,讓所有參加婚禮的客人都會變得尷尬,叫“打”,或者用豆渣和蕁麻葉圍攻,用豆渣打得滿身都是;蕁麻葉刺痛了婚禮,又熱又疼,叫“親”“送”。妳越打他們,妳就越打他們。讓女方等老人出來再停。然後,到了晚上,青年男女可以唱山歌,徹夜不眠。婚禮當天被稱為“合適的日子”。在這壹天的黎明,婚禮開始了。新娘的大哥(弟)把新娘擡出正門,放在正門外的轎子裏,擡到男方家。如果途中遇到別寨的婚禮隊伍,就先從高處繞行。在男方家外面,大哥會背著新娘走過門前的火盆,然後新郎新娘去禮拜堂。男方要擺三天酒席,答謝親朋好友。過了三個早上,新郎會陪新娘回娘家探親,住幾天。
【博人風情表演】
興文縣是古代仡佬族聚居並最終滅絕的地方。有很多博人的遺物。王博風景區原是僰人的重要據點。今天,在王博風景區有壹個苗族風情園,在那裏妳可以欣賞到僰人的歌舞和民俗表演。宜賓文化藝術節
宜賓縣境內有漢墓、晉墓、宋墓,距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其巖墓石刻內容豐富,形象生動,壹絕。這些圖像不僅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制陶、冶煉和鑄造、釀造等的高度水平。,也表明音樂、舞蹈、雜技、雕塑等文化藝術已經深入人心。
在民居建築方面,宜賓縣城的建築很有藝術感。比如“朱家尖公館”就是中央集權式和西式建築的結合體。整個建築占地2400m2,建築面積1.357 m2。這座建築是根據地形來定位的。主體壹樓壹底,磚木結構,猶如“洋樓”,面積660m2。主樓後第二天,井為廚房及雜物倉庫,右前方建6米見方的銀字樓。
居民區的道路踩得很好,花草樹木很多,尤其是主樓前的兩棵九重葛,彌足珍貴,香遍全鎮。此外,李昌香灣還有規模宏大的建築,明確的功能分區,分散的建築和豐富多彩的住宅建築。群眾文化活動越來越普及,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文藝創作、書法、美術、攝影等作品經常獲得省級以上各類獎項,入選參加市級以上各類比賽。此外,還有各種各樣的龍燈、牛燈、獅子燈、船燈和秧歌。各種健美操和盛裝遊行最受群眾歡迎,尤其是觀音的龍燈表演,集舞蹈、雜技、體育於壹體。
彜族春節
春節通常被稱為中國新年。根據彜語古籍記載,彜族用陽歷將壹年分為10個月,每個月36天,從鼠日開始,十二生肖循環三周,以豬日結束。壹年有360天,剩下的5到6天是過年的日子,不計入10個月。中國的新年分為兩年,第壹年是夏季至日的10,第二年是冬季至日。但現在元陽的彜族人過年也逐漸漢化,和漢族人壹起過春節。
彜族祭祀儀式
節日在農歷二月舉行,牛羊日都可以。如果當月有人死在寨子裏,會被認為不吉利,會被關押到下個月。祭祀三天。第壹天,村裏的男女老少早上打掃房屋和街道,修補村道,中午畢摩誦經驅鬼辟邪,祈求村裏平安、莊稼豐收、人畜興旺;第二天,神話中的英雄阿倮在村外的樹林中被殺,並從事各種祭祀活動。第三天,各家各戶舉行豐盛的酒席,把客人請到街上。踏進村子的人,不管認識不認識,都被熱情地邀請坐下。
彜族端午節
彜族人慶祝端午節的方式和漢族人差不多。然而,它的節日意義是不同的。漢族紀念屈原,彜族紀念拯救人民的尼基薩帝。
放假兩三天。村民們除了殺豬殺雞,還包粽子來祭奠皇帝尼基賽。
彜族人不忘端午,孩子們其樂融融,青年男女載歌載舞,是相親相愛的好機會。苗族年
苗族人看重過年,有的過了三天,有的只過了壹天。臘月三十,叫“假贊”。迎親祖回家過年,叫“刀伯爺”,晚上燒開熱水洗腳,叫“染狗樓”(除了嫌老)。正月初壹淩晨,安排巴贊、酒肉、奠酒,請祖先、神靈坐在桌前祭祀,然後全家圍坐在桌前吃年夜飯,稱為“贊勞”初壹至十五,男女盛裝取樂,參加山地跑步機節或外出走親訪友。但宜賓縣仍有“苗節”,正月初壹至初三為白苗,九月為花苗。
苗族風情節
2002年5月,興文縣舉辦了首屆川南苗族藝術節,邀請了來自雲南省筠連、珙縣、敘永、谷林、威信縣的苗族同胞同臺演出。風情節以“遊石海洞洞鎮,賞川南苗族風情”為主題,讓遊客領略興文石海自然的奇幻之旅,深度體驗川南獨特的苗族風情文化。
節日期間,還舉辦各種形式的苗族風情展示活動,有苗族歌舞表演,如蘆笙舞,還有遊客參與的項目,如喝米酒對歌、磨秋比賽等。,還舉行了苗族歌舞篝火晚會。遊客受石頭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影響,很“開心”,來回流連。
這個苗族文化藝術節每兩年舉辦壹次。登山節
踩山節是苗族人聚會交流的節日。時間在正月初壹到正月初十之間。每次踩山的地點和時間都是固定的,各有各的道理。建國前,部分苗族人因婚後多年未生育,設置乞討兒童場所。他們“定了壹座山,許了壹個願,討了孩子,把壹壺酒掛在花桿子上,老少皆穿,圍著唱歌跳舞”,連續許了三年願。生完孩子後,人們每年準時來到山上聚會,這成了壹個受歡迎的節日。建國後的踩山節是根據當地苗族的需求決定的,具有壹定的商品交換和旅遊屬性,如九清玉屏踩山節。如今,踩山節已從最初的祈求人們興旺發達,逐漸演變為壹項以祈福豐年、交流生產經驗、加強民族團結與交流、探親約會為內容的民俗活動。這項活動也為未婚青年和民眾提供了交流感情的機會,也為民族地區提供了商品交換的場所,真正實現了民眾的美好願望。登高節當天,苗族的每個人都穿著節日的盛裝,帶著蘆笙、笛子、嗩吶、鑼鼓等樂器,在登高節中進行集體蘆笙舞、槍舞、二人轉等多項活動,呈現出歡樂、祥和、平等交流的氣氛。
興文最火的踩山節是1994、1996正月初九的九慶玉屏踩山節,參與人數近3萬人。郁秀苗族鄉迎春村虎巖屏山,圖為1987參加踩山節的人們。
回答補充
興文縣有很多經久不衰的踩山節,苗族聚居,交通不便。中國山海1079米,位於九青、中城、麒麟三鄉鎮交界處,每年有數千人踏青登山。1950正月初二是建國後的第壹個踩山節。常艷印盒親自上山與萬名苗族同胞壹起慶祝踩山節,被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