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實驗藝術系的學術建設

實驗藝術系的學術建設

首先,探索中國符號的當代敘事和國際語境。

實驗藝術系在成立之初,就開辟了中國當代藝術實踐中藝術家和作品的個案研究,尤其側重於中國符號的當代敘事和國際語境的探索。

至於中國符號的使用,目前評論界褒貶不壹。有人認為它迎合了西方的文化好奇心,也有人只是認為這是文化自信的表現。我們相信萬事靠人為,無非是修心養性。中國文化應該是人類文化的壹部分。作為壹種豐富的資源,任何人在今天的創作中使用它都是很自然的。應該關心的是新結果的質量而不是它的起源。

在中央美術學院過去的藝術創作實踐中,湧現出了許多國際國內著名藝術家及其作品,也有許多恰當使用中國文化符號的案例。實驗藝術系已經開展和正在開展的探索性研究課題包括:

壹、漢字造型與書寫藝術的研究成果:

2003年,呂的《蔣易文》(兩卷本)已經出版。

二、造紙術的探索與研究

自2004年以來,我系胡明哲教授多次帶領學生到四川竹紙產區體驗傳統造紙精髓,通過探索性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三、關於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研究成果:

2007年,李靜(研究生)論文《清代官彩繪畫研究》;

《麗江古城六合門》,巴多(研究生)調查報告,共六卷。

第四,中國人造型的研究。

2008年,王漁洋(研究生)調查報告《追求面子——傳統民間畫像》五卷;

2009年,杜燕(研究生)做了五卷本《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中的人體形態》調查報告;

劉剛(研究生)論文《明清人物畫研究》。

動詞 (verb的縮寫)中國火藥藝術的初步調查和研究結果:

2009年歐陽雪峰(本科)調查報告《煙花爆竹的衣服》五卷。

6.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研究。

2007年和2006年,本科生集體到陜西隴縣農村考察農具。

2009年,王磊(研究生)考察《豫西傳統農具》報告。

這些研究成果是壹種長期的資源儲存,其中有壹部分已經被師生從特定的概念中衍生出來,生成藝術作品,如李菁、歐陽雪峰的畢業作品《官員的便利》、《永恒的輝煌時刻》。

二,染紅——傳統語言轉換的現代個案研究

早在實驗藝術專業醞釀階段,壹個關於中國藝術現代性的課題《染紅——傳統語言轉型的現代個案研究》就已經在中央美院展開。

“染紅”是指壹些原本在傳統文化中處於非主流地位的藝術形式。中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後,它們逐漸被主流文化所采納,經歷了近百年的“改良”與“改造”的沈浮,經歷了適應社會制度與時代文化的變遷,從而打上了文化變遷的經驗痕跡。

比如,在新文化運動深化時期,著名革命家李大釗就曾參與利用皮影戲宣傳新思想的創新實踐。1918他回北大做圖書館工作時,有壹年回到家鄉,為皮影戲藝人孫寫了壹部皮影戲《安重根刺死伊藤博文》,歌頌了安重根這位不畏強暴、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朝鮮義人。

當然,傳統皮影戲的現代轉型和變革持續了很長壹段時間,曾經為傳統藝術語言的現代轉型的現實確立了壹些案例。這種研究對於今天和未來的中國藝術新樹來說,無疑是壹個非常必要的邊界。

關於這個研究項目,呂教授帶領的幾個研究生的成果如下:

2004年研究生梁絲綢《20世紀傳統年畫的演變》畢業論文51000字;

2005年,傳統語言轉換方向的研究生吳健安做了壹個調查報告,第壹部《尋影實錄——京冀甘陜影戲變遷》,共七卷;畢業論文《赤影武士戲劇研究》4.8萬字;

2006年,傳統語言轉換方向研究生韓作了《剪彩從新開始——中國傳統剪紙的現代轉型》的調查報告,共八卷;畢業論文《新型剪紙研究》4.9萬字;

2007年,新媒體語言方向研究生張宇做了壹份東北二人轉的調查報告,共九卷。

這些課題的研究結果證實,無論個別案例是否顯示出轉型的成功,它們所經過的過程都顯示出實驗的精神和實踐檢驗在新文化建設中的必要性。無論結果的成敗,都是前人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也必將成為我們今天新的起步中的有益供給。

三、民間與本土——傾聽藝術母親的警告

傳統民俗文化不是漂浮在文化主流中的部分,它埋藏很深,有很多東西有待發掘。尤其是在社會大轉型、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關註它,不僅是為了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真實面貌,對於想要沈浸在當代的文化繼承者來說,更有必要關註“母體藝術”的不斷警示。

中國鄉土民間的藝術創作都是為了人們自己的精神功利目的,他們用自己的藝術行為調節著理想世界與現實之間的平衡。在民間,沒有專業的“藝術家”和純粹的“藝術品”的概念。民間藝術忽略了藝術“品”的永恒性,體現了壹種超越物質世界的境界。文明社會把藝術集中在了博物館和畫廊,博物館之外更多的地方自然成了藝術的貧瘠之地或者文化沙漠。當今藝術家的職業標簽,必然時不時擾亂藝術創作作為“精神產品”的本來面目,也導致世界上越來越多的“藝術失業者”。

因此,關註民間藝術在中國實驗美術教學中的地位,並不在於它獨特的外在形式,而在於它的許多表現出了藝術的原始品質,這對我們重建新文化將是壹個很好的提醒。

關於民間藝術的研究與學習,實驗藝術系在教學大綱中明確有“民間文化考察”、“傳統語言轉換”等課程,並鼓勵畢業論文涉及民間藝術的課題,已經開展和正在開展的探索性研究課題有:

2004年(前)呂仲勝《告別傳統》(1-4)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呂出版了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嬰兒背帶與彩衣》四卷本。

2006年、2005年,組團赴陜西省滑縣、大理等地進行為期30天的“吃的藝術——民間花饃考察之旅”。

2007年、2006年以陜西省著名民間皮影戲藝人的身份赴陜西Xi、滑縣,對陜西東路皮影戲粉進行了記錄和研究。這些成果已被收集成20卷。

2008年、2007年隨團赴陜西Xi安,對清代張維藏的皮影戲箱進行了記錄和研究,成果已收入《張維藏清代陜西東路皮影戲》畫冊。

2009年,李紅軍(研究生)論文《陜西民間刺繡技藝研究》

值得壹提的是,中央美院實驗藝術系的出現,實際上是對原有“民間藝術系”的理性轉向,因此有很深的儲備,也有過創新的成功案例。比如呂的剪紙《小紅人》作品風靡全球,青年教師安脫胎於古老的皮影戲藝術,屬於牛皮雕刻,青年教師受民間面食藝術啟發,等等。

該系專業基礎的“原創造型”課程中所強調的“原創”,正是將古代傳統藝術與現當代藝術的距離壓縮為零。因此,學生在作業中會情不自禁地表現出傳統民間藝術精神的感染。比如王磊的手織衛生紙,留學生元秋的《壹個人的故事》等。

第四,從生活出發——關註大眾審美和藝術公共性的立場

在後現代主義時期,藝術風格和觀念轉變的真正意義在於藝術家社會責任感的恢復。今天,藝術家們不僅用人性化的藝術語言來表達對自然的親近和對社會生活的關註,也在盡力消除藝術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因此,現代藝術有必要趨向大眾的文化訴求。藝術家、藝術活動或藝術作品與大眾對話過程中所體現的普及現代藝術的努力,借助於這壹過程而得到加強,並在整個審美文化領域中繼續進行。

現代藝術與大眾接受的過程已經開始主動轉向雙向的動態交流。藝術與日常生活、藝術家與普通大眾、藝術過程與文化現實之間的壁壘被推倒;現代審美文化領域普遍質疑“為藝術而藝術”的可行性。現代藝術對生活的深度介入,使其義無反顧地與大眾攜手,* * *面對復雜的現實,* * *溝通彼此復雜的情感,成為現代文化進程中人們普遍需要的精神領域。

從國際文化背景來看,藝術大眾化的努力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現代藝術完成了從“風格(形式主義)”到“觀念(表現主義)”的轉變後,這種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可謂杯水車薪。

實驗藝術系充分了解中國和世界現當代藝術公共性的現有事實,並確定了自己面對這壹問題的方式。這是2006年以來本科教學中的壹門接力課:中國大眾家庭審美調查——從社會學和工作方法的角度探索和研究大眾審美的話題。每個本科生利用暑假,通過訪談、記錄、收集等方式,走訪了10個家庭,最後在課堂上整理、分析、總結相關數據,制成圖表並歸檔,集體做出今年的調查報告。這個工作計劃將持續至少十年。首先,這份工作是在學生進入專業系後立即退出“藝術圈”,從社會學的角度體驗藝術的超越性;另外,介入大眾審美的話題,進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從而獲得與大眾對話的語境。

2006年暑假,二年級學生在完成“大眾家庭審美調查”的作業後,集體完成了大型裝置作品《家居日用博古》,並獲得當年上海雙年展或銀獎。從壹門強調社會學意義的學科到藝術創作,我們把它看作是壹次創造性教學的成功挑戰。

2006年冬,基於源於生活的創作理念和對藝術公共方向的探索,實驗藝術系主辦了以“源於生活”為主題的“首屆高校實驗藝術文獻展”。在這次展覽中,研究生陳少峰以他的兩套油畫盒引起了社會的關註。他不是用單向寫生的方式與對象交流,而是把壹套畫箱送給農民安家。

2008年冬天,實驗藝術系策劃了壹個以食物為主題的特別展覽“超級食物”在華堂商場望京店展出,對藝術展覽與大眾消費的關系做了壹個有趣的探討。用當代藝術的實驗性展示空間取代公共商業空間,壹方面為來到商場的人創造了壹個意外遇見藝術的機會,另壹方面也探索了實驗性藝術作品與普通大眾交流的可能性。展覽歷時壹個半月,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在這個方向上,實驗藝術系嘗試在日常生活中與大眾進行“對話”,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針對雙方在相同的文化和生活環境中達成的* * *知識——藝術和藝術家不再是黑暗中的燭臺。

本文由全子撰寫,查閱文獻工作由實驗藝術資料室承擔。

“實驗”與“實驗”的區別在於,實驗可能是壹種沒有任何經驗的嘗試性行為,而實驗更傾向於通過其行為來驗證壹個理性的結論。

實驗是大量實踐的開始。如果是“前衛”和“先鋒”的意思,他永遠不是壹個有勇無謀、不計後果的人,而更像壹個願意為真理和正義貢獻力量的先鋒。實驗過程的冒險和未知的結果,並不能影響實驗者的信念和意誌,因為他們已經看到了必然的未來。

實驗空間本來就存在於與文化、科學、藝術相關的社會生活中,是人類認知積累的壹貫方式,是人類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不斷創造的基礎。可以是有全套精密儀器的大樓,由權威專家學者負責專門研究;甚至可以在沒有專門的房間、設備和資金的情況下,在鄉鎮的千家萬戶中開辟;也可以在學院內建立,必然會染上自己的學術色彩,為學院的教學結構增添活力和激情。也可能是壹本書。每壹卷、每壹集、每壹篇、每壹段甚至每壹節,它們各自的屬性、能量以及文藝書法的結合,必將構造出新的情節...

進來吧!這是壹個充滿實驗的時代,壹個崇尚“常新常新之運動(魯迅語)”的社區,壹個連接歷史文化傳統、面向當代人生存的地方,壹個展示青年智慧和創造力的世界——春天來了。

——引自呂2007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壹個史》。

  • 上一篇:學舞蹈的人壹定知道,韓國的舞蹈手勢叫什麽?
  • 下一篇:八篇家風家訓故事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