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客家風俗習慣

客家風俗習慣

客家春節習俗春節,俗稱過年,是壹年中最大最隆重的節日。農歷十二月,男人想方設法多找點錢買年貨,女人多砍柴割草,為過年做準備。12月25日是“入年”,俗稱“鬼鎖山門”。女人們不上山砍柴割草,而是在家大掃除迎接新年。農歷65438+二月,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年貨”趕“年貨”。不可或缺的年貨如下:川糖。壹種產於龍川、河源、紫金的蔗糖。特點是粘性強,適合做年糕,幾乎每家每戶都要買幾百斤。新衣服。每個人至少應該做壹套新衣服,壹雙新鞋,買壹雙新襪子。念米。壹般來說,每家每戶至少要有壹個月的口糧,第壹個月之前不允許有噪音。以前沒有碾米機之類的加工機械,全靠手工加工,很重,大多要苦戰三四天才能完成。炒年糕。它是將糯米或糯米煮熟曬幹,然後與沙子混合放在鐵鍋裏炒,或與蔬菜壹起炒,稱為炒飯。然後將川糖炒成漿狀,將炒米、花生仁、芝麻等配料放入糖漿中,攪拌均勻,撈起,放入用盤子做成的木架中,整平壓實,用刀切成長方形的小塊。炒年糕吃起來又甜又脆,大人小孩都喜歡。炒年糕很有技術含量,不僅食材要按比例,炒漿的時候還要註意“火候”。如果不好,就不會變成壹塊,反而會變成壹盤散飯。壹般來說,壹桶米要兌2.5斤川糖,只能多,不能少,特別註意“溫度”有經驗的人把壹碗清水放在爐子上,川糖炒到壹定時間就會開始凝結。用竹筷子往清水裏滴壹點糖漿。如果已經成了“松子點”,馬上把鍋底的火苗熄滅,把炒飯放進鍋裏不斷攪拌。用手試試。如果很粘,可以出鍋把炒飯倒在木框裏抹平壓實,直到凝固,然後用刀切成小塊。油果。又稱“鍋貼”。油果的制作比較簡單。先將糯米磨成粉,每鬥糯米拌入2.5斤川糖。把糖熬成糖液,用糯米粉搓勻。摩擦的時間越長,它就變得越柔軟。揉成粉球後,揉成乒乓球大小的粉球。表面粘上白芝麻,然後放油鍋裏炸到深紅色。蒸炒牛油果在過年的時候當酒用,是過年每餐必不可少的食物。粉皮。將糯米磨成米漿,加入配料如大豆、芝麻、花生等。,將米漿倒入鐵勺中,放入油鍋中炸,炸至暗紅色。油炸粉絲味道酥脆,它是鹹宜客人的食物之壹,無論老少。芝麻酥,花生酥。制作方法與炒飯相似。以芝麻、花生仁為原料,將川糖炒成糊狀,再與炒熟的芝麻、花生仁攪拌,倒入鐵盆中,整平壓實,切成小方塊。芝麻酥和花生酥也是過年必不可少的食物。以上材料是每個家庭必備的,都是自己加工制作的。此外,橘子、瓜子、餅幹、糖果也不可或缺。近幾年預計市場上購買的居多,數量不多,主要是招待客人。壹般在“年關”(農歷十二月二十五)之前基本會準備好上述材料。農歷12月25日是進入新年的定義日,也就是說12月25日之後,就進入新年階段。出去打工做生意的人要回來。農歷12月25日到30日這幾天最緊張。男女老少忙忙碌碌,主要進行以下春節準備工作:掃房子。“進入新年”後的房屋清掃非同尋常。是立體清潔,全家人壹起做。經過徹底的打掃,室內室外,窗明幾凈,人的心情無比舒暢,處處呈現出壹派舊布新的景象。磨豆腐、魚幹,殺豬、雞、鴨等。農歷十二月二十八,家家戶戶都開始走訪磨豆腐。大多數農家門前都有小魚。農歷12月27日、28日左右,所有的魚都放出來抓魚。壹方面要用來做菜,另壹方面也方便春節後挖來做肥料。同時,開始殺豬。壹般人過年用30-40斤豬肉,也有人壹家壹戶殺壹頭大豬過年。主要目的如下:1 .作為給親朋好友的禮物,每家都要送兩三斤豬肉,尤其是公公婆婆家送的肉,新婚公婆送的豬肉數量更是可觀,否則會被嘲諷為“孤魂野鬼”。壹家老小忙到12月30日,年貨物資都準備好了。壹家人其樂融融,尤其是孩子其樂融融,吃得好,穿得好,沒有被大人罵來罵去。外出經商或工作的人,最晚也要在除夕夜回家吃“團圓飯”。這壹天也是最忙的,我不知道如何做每個人都想做的事情,但每個人都很高興,充滿了春風。農歷十二月三十,又稱除夕,這壹天必須做的事情:用柚子葉洗澡。早上采摘柚葉,中午過後,家家戶戶都把柚葉放在鍋裏煮,每個人都要用柚葉洗個熱水澡,寓意洗去汙穢,“貧窮”“腐朽”,幹凈利落地進入新的壹年。洗完柚葉,穿上新衣服、新帽子、新襪子、新鞋,從頭到腳煥然壹新。臟衣服當天洗。所以洗柚葉洗澡,包含著舊布舊新的意思。這種習俗壹年比壹年淡了。送廚神。提前從鎮上買回竈神雕像,記下廚房空間(記下家人姓名年齡),準備金元寶、香燭、三祭、酒、素果等供品,在廚房旁設壹張“八仙桌”,將供品擺放在桌上。全家老少聚在竈神雕像前行禮,誠心誠意地送竈神回天述職,祈求竈神在玉帝面前美言幾句,保佑消災消災,來年財運亨通,家庭平安。壹般人們在祭拜祭品時,只會向竈神祈禱幾句“保佑消災,保佑壹家平安”之類的吉祥話。
  • 上一篇:如何看待廣電總局那些年禁播的電視劇?
  • 下一篇:小型女裝店的商業計劃書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