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而有信,有恩必報,投桃報李,這三個都體現的是墨家的兼愛(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認為生而為人,做人做事都要講求壹個平等,別人沒有對妳好,妳也不用對別人好。所以才有,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無言而不信,不德而不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意思是墨子說:不正直的言行自然不會得到別人的信認,沒有恩德自然不會有回報,妳送給我桃子,我回報妳李子。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墨子所著的《墨子》,《墨子》是戰國百家中墨家的經典。提倡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涉及哲學、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先秦的科學技術成就大都依賴《墨子》以傳。
現存《墨子》壹書,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記述墨子言論兩部分組成,宋朝多散佚。至清代編《四庫全書》時,僅存五十三篇。
擴展資料
主要思想
學術思想
① 兼愛非攻
他的“非命”、“兼愛”之論,和儒家“天命”、“愛有等差”相對立。認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要求“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所謂兼愛,包含平等與博愛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友愛,“愛人若愛其身”,並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天下人不相愛所致。他反對戰爭,要求和平。
② 天誌明鬼
所謂天誌就是天有意誌,天愛民,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9]?
③ 尚同尚賢
尚同是要求百姓與天子皆上同於天誌,上下壹心,實行義政。尚賢則包括選舉賢者為官吏,選舉賢者為天子國君。墨子認為,國君必須選舉國中賢者,而百姓理應在公***行政上對國君有所服從。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
④ 節用節葬
節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壹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俗,認為久喪厚葬無益於社會。認為君主、貴族都應象古代三代聖王壹樣,過著清廉儉樸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這方面也能身體力行。
⑤ 非樂
墨子極其反對音樂,甚至有壹次出行時,聽說車是在向朝歌方向走,立馬掉頭。他認為音樂雖然動聽,但是會影響農民耕種,婦女紡織,大臣處理政務,上不合聖王行事的原則,下不合人民的利益,所以反對音樂。
⑥ 非命
墨子壹方面肯定天有意誌,能賞善罰惡,借助外在的人格神服務於他的“兼愛”,另壹方面又否定儒家提倡的天命,主張“非命”。認為認得壽夭,貧富和天下的安危,治亂都不是由“命”決定的,只要通過人的積極努力,就可以達到富,貴,安,治的目標。
墨子反對儒家所說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認為這種說法“繁飾有命以叫眾愚樸之人”墨子看到這種思想對人的創造力的消磨與損傷,所以提出非命。
在墨家整個思想體系中,軍事思想占有重要位置。《墨子》軍事思想是處於弱者地位的自衛學說,其主要內容有二:壹是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二是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政治思想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淩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
他對統 治者發動 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逸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
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 ”來充當; 而人民與天子國君,則都要服從天誌 ,發揚兼愛,實行義政,否則,就是非法的,這就是“ 壹同天下之義”。
軍事思想
非攻:反對攻伐掠奪的不義之戰
墨子認為,當時進行的戰爭均屬掠奪性非正義戰爭,在《非攻》
墨子
諸篇中,反復申訴非攻之大義,認為戰爭是兇事。他說,古者萬國,絕大多數在攻戰中消亡殆盡,只有極少數國家幸存。這就好比醫生醫了上萬人,僅僅有幾人痊愈,這個醫生不配稱之為良醫壹親友,戰爭同樣不是治病良方。歷史上好戰而亡的統治者不可勝數。
這無異於給那些企圖通過攻戰來開疆拓土吞並天下的人以當頭棒喝。所以墨子主張,以德義服天下,以兼愛來消弭禍亂。在墨子眼裏,兼愛可以止攻,可以去亂。兼愛是非攻的倫理道德基礎,非攻是兼愛的必然結果。
墨子主張非攻,是特指反對當時的“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的掠奪性戰爭。墨子以是否兼愛為準繩,把戰爭嚴格區分為“誅”(誅無道)和“攻”(攻無罪),即正義與非正義兩類。
“兼愛天下之百姓”的戰爭,如禹攻三苗、商湯伐桀、武王伐紂,是上中(符合)天之利、中中鬼之利、下中人之利的,因而有天命指示,有鬼神的幫助,是正義戰爭。反之,大攻下,強淩弱,眾暴寡,“兼惡天下之百姓”的戰爭。是非正義的。
墨子還堅決無情地揭發當時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沈重無盡的災難:
①?貽誤農時,破壞生產。農業是斬斷了老百姓的衣食之源。
②?搶劫財富,不勞而獲。竊入桃李,搶人犬豕雞豚、牛馬,殺人越貨者,“謂之不義”,攻小國,“入其溝境,刈其莊稼,斬其樹木”,同樣是“不與其勞就其實,以非其所有而取”的不義行為。
③?殘害無辜,掠民為奴。墨子指出,大國君主命令軍隊攻小國,“民之格者,則逕殺之。不格者,則系操而歸。丈夫以為仆圉胥靡,婦人以為舂酋。”
救守:支持防守誅討的正義之戰
墨子“惟非攻,是以講求備禦之法”,從“非攻”出發,《墨子》論述了作為弱小國家如何積極防禦的問題。墨子深知,光講道理,大國君主是不會放棄戰爭的,因而主張“深謀備禦”,以積極防禦制止以大攻小的侵略戰爭。
這些研究防禦作戰的論述,集中在《備城門》以下十壹篇,形成了壹個以城池防守為核心的防禦理論體系,概言之,包括三個方面內容。
壹是倡導積極準備,力爭做到有備無患。“備者,國之重也。食者,國之寶也;兵者,國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故倉無備粟,不可以待兇饑;庫無備兵,雖有義不能征無義;城廓不備全,不可以自守;必無備慮,不可以應卒。”
只有在戰前進行後勤、城防、軍備、外交、內政等物質和精神上諸方面的充分準備,才能造成守城防禦戰鬥中的有利條件和主動地位,贏得防禦作戰勝利。
二是“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禦指導思想。墨子認為在守城防禦中,應守中有攻,積極殲敵。“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是下策。
“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確布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禦,層層阻擊,消耗敵人;頑強堅守與適時出擊結合。
三是在防禦作戰具體戰法方面,提出了壹整套防禦作戰戰術原則。《備城門》等篇,墨子通過禽滑厘的詢問,對十二種攻城方法壹壹對以有效防禦。如高臨法、水攻法、穴攻法等,是當時頗為先進的攻城術,墨子對以別具匠心的應對措施,並詳細解說守城器械的制作方法、使用技巧等。?[10]?
墨子防禦理論在中國兵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後世有關防禦原則和戰術的記述,多祖述《墨子》,以至於壹切牢固的防禦也被籠統稱為“墨守”。
如果說範蠡是從戰略高度提出了樸素的積極防禦理論,墨子則更多從作戰角度探討防禦,形成了較完備的防禦作戰理論體系,而這壹體系恰好與孫子以進攻為主的作戰理論形成互補關系,對傳統兵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百度百科-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