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文化是指農民在長期的農業生產中形成的壹種以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主的習俗文化。漢農耕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和各種宗教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內容和特點,但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習俗和各種祭祀活動,是中國最廣泛的文化類型。追溯漢代農耕文化的起源,有“男耕女織”之說,不僅指早期的勞動者,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就表明“農耕”的產生(或更早)。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活動以“男耕女織”為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的內涵和外延,長期形成了各種表現形式(如上文提到的語言、戲劇、民歌、習俗和各種祭祀活動)以及其他與農業生產相關的文化類型。農業最早出現在中原。中原漢族的農耕文化包含了許多獨具特色的農耕技術和科學發明。裴李崗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許多農業生產工具,為早期農耕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實物證據,特別是打磨過的石磨棒,成為我國發現的最早的糧食加工工具。眾所周知,黃三的首領伏羲教人“織網”,開啟了漁獵經濟時代;炎帝,人稱“神農”,教人播種收割,開創了農業時代。大禹用疏浚的方法治水,促進了中國水利事業的發展,推動了數學、測繪、交通等相關技術的進步。戰國時期,河南人郭征修建的“鄭國渠”極大地改善了關中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隨著民族的融合,特別是中原人的南遷,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理念傳到南方,促進了中國古代農業水平的提高。可以說,中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農業技術的發明創造,農業的制度和觀念,都與河南息息相關。特點決定了農耕文明和漢文化的特點。中國的文化是不同於歐洲遊牧文化的文化類型,其中農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源於先前狩獵文化的歐洲文明的掠奪性特征,與源於種植的中國文明明顯不同。群居、精耕細作的農業文明孕育了內斂、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和鄉村管理制度,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理念不謀而合。歷史上,遊牧文明往往因為無法適應環境的變化而突然消失。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民族多樣性、歷史傳承性和地方民間性,不僅賦予了中華文化重要的特征,也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的重要原因。[1]?以漁耕為代表的農耕文明的發展觀,是幾千年來漢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中華兒女以不同的形式濃縮傳承下來的文化形態。時、宜、典、和的理念已經廣播到民間,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從思想上看,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精髓和文化品格是優秀的,比如培育和培育愛國、團結、獨立、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艱苦奮鬥、勤儉節約、助人為樂等文化傳統和核心價值觀,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農事讀書”,即既要有維持家庭生活的“農事”,又要有提高家庭文化水平的“讀書”。這種有教養的農耕文明崇尚自然和諧,符合漢文化樂天知命的人生最高修養原則。樂天知道宇宙的規律,而知命知道生命的價值和真諦。提倡耕讀事業,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奪性的利用自然資源,符合當今的和諧發展理念。[1]?回顧歷史的農耕過程,就像是從遠古傳唱的沈重而雄壯的旋律。早在先秦時期,漢族民歌《打土》就有這樣壹句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掘井而飲,耕而食。”描寫了農村人打土的情景,歌頌了和平繁榮的時代。漢人說“鋤糧到午,汗滴下土。誰知道中餐難吃?”反映了廣大農民的疾苦。北周的庾信也有壹句詩為證:“興文樂,則人樂,抑武樂,則人樂。”體現了文化在解決溫飽之後的重要意義。“朝鮮是田舍郎,是皇帝的殿堂。”它描繪了文人積極生活的理想和追求。中國幾萬年可持續的農業歷史創造了發達的、持久的、經久不衰的傳統文化。同時,燦爛的中華文化豐富了農業的內涵。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中國幾千年有記載的文明發展中,盡管經歷了無數次天災人禍的考驗,卻壹直繁榮延續。事實證明,這種技術知識體系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特點。開發利用豐富多彩的農耕文明和自然遺產資源,作為中國“三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壹、建設美好家園、激發愛國熱情、豐富人民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維護和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經濟安全穩定增長、協調平衡增長和持續包容增長具有重要作用。[1]?區分農業文化和農耕文化
農業文化是指農業生產實踐創造的與農業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內容可分為農業科技、農業思想、農業制度與法律、農業節日習俗、飲食文化等。其發展可分為原始農業文化、傳統農業文化和現代農業文化三個階段。中國農業文化發展的前兩個時期,即原始農業文化和傳統農業文化,可統稱為農耕文化時期或古代農業文化時期。在中國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中,農業文化是基礎,因為它旨在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衣食住行),這決定了漢族的生活方式,塑造了自己的文化。中國是世界農業的發源地之壹。中原農耕文化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農業文化的基礎,是宋代以前中國農業文化的軸心。中原農耕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農業的起源和發展,農業技術的發明創造,農業的制度和觀念,都與河南息息相關。”——這是徐光春同誌在談中原文化和中原崛起時提出的重要觀點,完全符合我國農業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發展的實際。
上一篇:傳教士是幹什麽的下一篇:如何解讀六十四卦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