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家風散文

家風散文

嘉豐

家風是無形的,但它潛移默化地規範著家庭行為,指引著人生航向,影響著家庭成員的前途和家族的興衰,決定著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

我的父親是壹名林業工人,他從山東老家逃離饑荒,來到伊春林區。我媽媽是家庭主婦。她跟隨父親來到林區,在這裏紮根,參與林區的開發建設,孕育養育兒女,為林業生產貢獻了自己的壹生,在這片黑土地上灑下了壹片情懷。

我的父親最早是壹名汽車裝卸工。那時候他都是人工裝車,然後把木材從山上的車場運到裝車場,裝上小火車。每天早上五點前,小火車就把裝木材的空車送到裝車場,工人們要抓緊時間在當天把所有的空車裝滿木材。晚上,小機車來把這些裝滿木頭的手推車運走,他們要在下班前把所有的空手推車都裝完,不管多晚。

從我記事起,父親就沒閑著,天不亮就去上班,天黑了才回來。他真的是與星同行,蓋月同行。那時候我們還小,起得晚,睡得早,有時候只是隱約聽到爸爸早上離家上班開門的聲音,晚上回來吃飯時碗筷的聲音。

我上初中的時候就已經有了機械裝車的絞車。父親換了工作,去道岔隊修木材運輸線。我下班比以前早,在家看到爸爸的時間也比以前多。然而,我的父親仍然很忙。他沒有打撲克、下棋、聊山之類的愛好。除了按時上班,父親利用業余時間開荒種地,母親和父親壹起及時在開荒的土地上幫她種莊稼,每年收獲幾十麻袋的土豆、南瓜、蘿蔔、玉米等蔬菜和雜糧。

那時候父親工資很低。世界上有兩個老人,下壹個世界有五個未成年的孩子。我媽沒有工作,家裏的生活捉襟見肘,很尷尬。母親用收獲的蔬菜和雜糧,每年養兩頭大肥豬和壹些雞鴨,改善家裏的生活條件。

當時的糧食是按人和工種配給的,每個月按量征收。很多人在月底前就不吃飯了,但是我家有足夠的蔬菜來補充,而且每年至少要宰殺壹頭肥豬,所以我家肚子裏還有壹些油水,自然彌補了食物不足的問題。

從古至今,中國壹些顯赫的家族,都有著前後代相互灌溉、相互滋養的家譜。家風讓上壹代為了下壹代自律勤奮,下壹代為了上壹代的榮譽自強不息,讓整個家族和民族長生不老,永遠繁榮昌盛!

我是我們家的長子。我深受父親的喜愛,因為我渴望學習。可能是父親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大,有“萬般皆下品,惟讀書高”的思想。另外,父親的兄弟姐妹沒有壹個是秀才,所以父親對我這個長子寄予厚望。希望自己能考上重點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也為哥哥姐姐們樹立壹個好的開始,樹立壹個勤奮好學的榜樣。

在學習的過程中,雖然命運和我壹次又壹次的開玩笑,壹次又壹次的失敗,給我們家帶來了很多陰雲,但是父親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我們學習的支持,這也成為了我們更加努力學習的動力來源。我們壹定要考上大學,為父母而奮鬥!

父母總是很努力,很努力,很單純,用努力維持著壹家人的生活,但是父母從來不讓我們努力,家裏家外都是父母在打理。他們雖然沒什麽文化,但是很喜歡知識,這可能也是中國自古以來崇尚學習的傳統,我父母也是。

我的父母經常教導並全力支持我們五個兄弟姐妹努力學習。我們的任務是努力學習。我爸媽從來沒有因為家裏的工作影響過我們的學習。我們兄弟姐妹五個,除了三個兄弟,都是按照當年接班政策的要求,接了父親的班,成了林業工人。另外四個堅持學習,直到考上中學或大學,畢業後走上相應的工作崗位。壹個兄妹有工作,有固定收入,老人們不用操心。父母對此感到非常滿意。這在我們小山村也是很光榮的壹家人,讓大家羨慕。

時光如水,往事如歌!

辛苦了大半輩子的父母,養育了五個孩子,對於壹個普通勞動者來說,應該是很大的成就了。我弟弟妹妹現在有領導幹部,有教師,有工人,有個體戶,我們下壹代有幾個考上了重點大學,有的已經畢業,被招聘到大城市的國企工作。這些都成了讓父母放心和安慰的充分理由。有壹年湖南電視臺來錄節目,說我們家是拍紀錄片的好題材,從壹個家庭反映林區三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是林區生活的真實縮影。

長期以來,父母為我們兄妹遮風擋雨,為我們吃苦。正是在父母的關心和引導下,我們才能面對生活中壹次又壹次的失敗,跌倒後勇敢地站起來,勇敢地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向命運低頭,在父母沒有怨恨的期待中壹點壹點成長成熟,走向成功和理想的彼岸!

家風如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教育我們的過程中,父親有時很嚴厲,但他的尊重知識、勤儉樸素、孝順老人、熱愛年輕人,以及壹切美德中以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影響。

當時這裏的生活條件還是比山東農村好。父親在這裏定居後,把爺爺奶奶從山東農村老家接來。從記事起,我就能感受到父親對爺爺奶奶的孝心。父母總是把車票供應的肉給爺爺奶奶,盡量在河裏抓些魚,撿些山雞蛋送去。

爺爺奶奶不願意自己吃,就把我和弟弟叫過來壹起吃,告訴我是父母送的。父母孝敬老人,老人更愛我們,這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漸漸地我明白了尊老愛幼這壹傳統美德的內涵。

在我們的記憶中,父母從來沒有因為什麽事情和爺爺奶奶鬧過紅臉,更沒有吵過架。我的童年和青春期都是在孝敬老人的傳統教育環境中度過的。我爺爺奶奶在我快要上初中的時候回了農村老家。父母每年都給我寄生活費,經常幫助我在農村老家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壹直念念不忘我父母在這裏的時候對他們的好,這在我兩次回山東老家的時候同種族的人告訴我們的時候得到了印證。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孩子只有在良好的家風熏陶下才能健康成長。我們家壹直延續到現在,飯桌上長輩先動筷子的習慣,吃菜時不允許用筷子在盤子裏亂翻。

我們年輕的時候,那時候物資短缺。每次我們在家做好吃的,父母總是先給爺爺奶奶盛壹碗,然後輪到我們。家裏有客人或者親戚朋友,孩子都是大人吃完了再吃。但是我們的父母很愛我們,有些好吃的飯總是舍不得放到他們的碗裏,想盡辦法解決我們的問題。父母的這些細節,在我們小的時候就被我們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成為我的行為參照,代代相傳,讓“孝”在潤物細無聲的雨露中滋養著孩子的心靈。

父母的辛苦和付出讓我們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父母的言傳身教讓我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艱苦樸素是勞動人民的本色,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使我們能夠克服優越感,克服自身的女人味,樹立自立的觀念,從小培養我們的自立能力,培養我們不屈不撓、勇於進取的人格,這也是我們健康成長的指南。也讓我們懂得了感恩,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養大,社會上有很多好心人,中國財產黨建立了新中國,讓我們生活在人民安居樂業的新社會。

自從參加工作以來,雖然工資不高,生活很拮據,但是很滿足。我從來沒有抱怨過付出的勞動比別人多,因為和父母相比,我們很幸福,很幸運。勤奮、上進、知足、感恩,成為我們家庭繼承發揚的典範,是父母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在教育下壹代的時候,我們還是按照父母的言傳身教去做,但不同的是,我們在教育孩子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註意讓他們去努力嘗試,因為現在的生活環境比以前好很多,現在的年輕人沒有艱苦生活環境的體驗。要把勤儉節約、崇尚學習的精神傳承給他們,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

家風是壹個家庭最寶貴的財產,是每個家庭成員驕傲的源泉,是融化在我們血液裏的氣質,沈澱在我們骨髓裏的品格,是我們生活的作風,工作生活的作風,是民風社風的根基,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良好的家風不僅承載著壹代又壹代人對後代的希望和鞭策,更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風格!

作者簡介:李慶林,男,1963年6月出生於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1978在鳳嶺青少年中心鍛煉,1987-1990在電省學習。現就職於黑龍江省伊春市五營區委宣傳部,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我在學校嘗試過文學創作,但是很多年都不寫了。這幾年,我偶爾寫。2014年,五營區委宣傳部編輯出版了詩集和散文集《有夢的美麗森林》,其中收錄了這位同誌的部分詩詞和散文,如《暢遊綠海松間》、《綠海》、《雪韻放松心靈》、《挺直脊梁》等。

  • 上一篇:實木衣櫃用什麽木材比較好?
  • 下一篇:小學六壹文藝匯演活動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