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錦梅毛筆:封丘縣李錦梅畢莊,創建於清朝鹹豐年間,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與安徽制刷工藝屬同宗。刷子由山羊毛、鼠尾毛、石獾毛、紫毛、冬髭等動物細毛材料制成。,經過選毛、脫脂、去絨、理毛、排筆、除雜、收筆、梳筆、捏筆、護筆、蹲筆、紮筆、植筆、粘筆等80多道工序精制而成。“純紫尖”筆的制作工藝最具代表性,采用的是雲南純野生兔毛。
●樹莓:樹莓富含天然阿司匹林,有抗感冒作用。覆盆子飲料具有防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感冒和美容養顏、抗衰老、保護頭發和牙齒、解渴、增進食欲的功效。樹莓又名覆盆子,可全身入藥,是中藥中的重要藥材。
主入口是尖的
●卷簡:卷簡是河南省封丘縣漢族傳統名菜,屬於豫菜。由肉、蛋、澱粉和各種調料制成。它曾被宋太祖趙匡胤命名為“禦膳”。是河南封丘傳統宴席上最常見的葷菜之壹。
●石榴:封丘石榴據《封丘縣誌》記載,西漢武帝年間,陳橋鎮有種植石榴的記載。清朝初年,曾是河南的貢品石榴。最著名的品種有鋼石榴、鐵石榴、紅石榴、酸石榴、白石榴。
主入口:密封芹菜和傳播菠蘿
●芹菜:封丘芹菜栽培歷史悠久。當地自古就有“秦風煙波”之稱,有“秦公”之稱,也有“秦風”、“琉璃翠(慈禧太後命名)”之稱。據《封丘縣誌》“芹菜,時有可得。而那些春天生長,夏天活動,冬天生長的,又嫩又無渣,是特產。大將軍石守信被封貢秦,所以有“我被封貢天下,葉秋被封雪秦”的傳說。民族英雄嶽飛之孫、南宋文學家約克也在《宮百首》詩中寫道“金花夜封秦,先錄先歸國”。
●留光燒:據《後漢書》記載,公元23年,光武帝東征,取名“劉光”,後演變為“留光”。光武帝嘗此處火燒,內軟外脆,色香俱佳,大加贊賞。
著名景點
●青堆遺址:青堆遺址位於縣城東北16公裏青堆村東,為新石器時代遺址,距地面約4米。遺址面積654.38+0.3萬平方米,遺存有石器、灰陶(條紋、方形)、俑腿等。是河南省6月20日公布的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1963。1978年,又發現了蚌鐮、陶罐、陶甕。
●陳橋驛:陳橋驛站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5km的陳橋鎮。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這裏發動兵變,開創了大宋三百年基業。作為皇帝出生的地方,聞名天下,載入史冊。它曾是守護開封、京都、宋文華源頭和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的四大名鎮之壹。
●古平丘:古平丘位於封丘縣城東南25公裏的黃陵鎮平街村。據《封丘縣誌》記載,春秋時屬魏。
●古黃池:古封丘歷史上,為了抵禦南方強楚的北方入侵,北方諸侯在封丘召開了三次運兵車會議。其中,黃池俱樂部規模最大。封丘的“古黃池”稱號由此而來。
● Xi墓:Xi墓是戰國時期Xi甄嬛的墓。我們希望能在天上飛翔,像兩只鳥壹樣,擁有同壹只鳥的翅膀,在地上壹起成長,像壹棵樹的兩根樹枝。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就是在這裏創作的。
●翟木靜:據史書記載,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後逃跑,路過項燕(今封丘縣西北角)。遇到齋木,他向她乞討食物,齋木給了她食物。劉邦稱帝後,為了報答翟母的恩情,下令封翟母墓,修祠,並將地名改為“封丘”,將翟母家中的井命名為“翟母井”。翟母封為封丘侯,封丘郡設在玉鄉。
●君廟:據後漢記載,百裏松,字景山,封丘人。墳墓是八角形的,有壹個尖頂,上面種著壹棵柏樹。今有山門、國君殿、廣勝殿、玉皇殿、國君墓、端門、古碑四門,古柏1株。光緒六年(1880),加“普佑”稱號,頒“千裏秋成”牌匾。
●城隍廟:城隍廟,源於古代對水(神)和水(城)的祭祀,是周公八神之壹。
●石佛寺:湖村石佛寺的修建沒有記載可考,只是明代鄭德重修湖村石佛寺時才刻上碑文。
●蟲洞:蟲洞,又名通龍閣,俗稱童窩。春秋時屬鄭地,現位於湘鄉桑村東北牢坑。周定王二十壹年(公元前586年),晉景公召集齊、魏、朱、齊等九國諸侯在正帝蟲獄開會,是歷史上著名的蟲洞會議。
●天業寺:天業寺位於封丘縣桔鄉安上集村東南角的土堆上。據傳說,它建於明朝。寺碑載:清順治十七年(1660)重修,康熙、道光、光緒年間修葺。現存山門、廳堂、後殿等。正門和側門都設在山門。正殿有畫梁,後殿有兩層。畫梁,山門有臺階,兩邊有井,東西對照。磚木結構,硬頂,灰瓦覆蓋。
●關帝廟:關帝廟位於城關鎮西關村東南。相傳建於明朝萬歷年間。清順治九年(1652),毀於水毀,康熙元年(1662)重修,宣彤元年(1909),民國(1926)重修。其原有規模占地20多畝。現今有1大殿,3座滾棚朝拜殿,3座麻鞋涼殿,3座清代關公像,1宋代鐵田關像。
●雙向夫子廟:雙向夫子廟位於馮村鄉永頭村,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程氏家族遷來此地,為祭祖而建。程顥和程頤是宋代理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山門壹座,正殿壹座,照壁壹座,東西廂房壹座,還加了兩座亭子。正殿有兩尊成大師塑像和牌位,並有“古語軒味”匾額和1對聯。掀背車紀念兩個著名的弟子的平板電腦。有兩個古代石碑和兩個古代紀念碑。
●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位於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大街路北。1939年,美國牧師海裕傑兄弟到封丘傳道興建,南北有1教會成長。還有1牧師住宅,兩層小樓,西式建築。
●東中公祭孝廣場:東中公祭孝廣場位於陳固鄉東中公村,路中間,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是為了紀念孫的妻子周和而建造的。其造型為2層3室4柱,中間高兩邊低,人車可從中間通過。中檐上有“聖旨與榮譽”四個大字,二樓有“周家與故去學生孫之妻”橫書。柱、石上刻有圖案。
●何家鋪牌樓:何家鋪牌樓位於寺莊鄉何家鋪村東端,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乾隆年間。中間高,兩邊低,4根柱子,3個2層的石牌坊,頂部像屋頂。因沙較深,作坊體書寫內容及雕刻不詳。
●八角井:八角井位於潘店鄉潘店村,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傳說是潘美建造的。清順治《封丘縣誌》:“八角井,位於縣城東二十裏潘店。井有八邊形,非方非圓,旁有九井雲。”
●何墓:何墓位於馮村鄉小李穴村西,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他齊家是肖立學的人。光緒元年(1875),河南鄉試第三名,曾報名進士。由於時局動蕩,他放棄了仕途,在洛陽當了壹名神諭,後升任汝南教授。著有《講學規約》、《講賢哲的社會規則》、《天根文本抄》、《天根詩歌抄》等。他在文學史上有壹定的地位,是明清時期河南的文化名人。
●海棠碑:海棠碑因蘇軾題寫《海棠碑》並鐫刻於石上而得名。
●塔兒經典碑:塔兒經典碑刻有壹種風格的經文,如螺旋形,下部寬闊,上部尖銳如塔,故名。據記載,此經為宋代蘇小妹所寫,直徑三分,字體粗曠。右下角載有王建的《薊縣書》和劉雲成的《鄢陵書》。
●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塔建於1952,紀念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烈士。塔上鐫刻著封丘縣革命烈士的歷史事跡和部分烈士名單。
●青龍湖:位於封丘縣城東南18km處,青龍湖與黃河壹堤之隔。是清乾隆二十年(1761)黃河決口時留下的天然湖泊。湖泊面積2200畝,庫容300萬立方米,南北長6.5公裏,平均深度2米多,最深處可達8米。因水深藍,南北狹長,似龍,故稱青龍湖。
●黃河濕地自然保護區:黃河濕地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黃河下遊的濕潤地區。由封丘縣和長垣縣的部分黃河灘地和背河窪地組成,長70公裏,平均寬3.5公裏,總面積22780公頃。自然保護區內共有鳥類156種,野生哺乳動物12種,兩棲爬行動物9種,魚類32種,植物745種。其中國家壹級保護鳥類10種,二級保護鳥類29種。
●黃河曹剛險工:由於黃河南段含沙量高,河床壹般高出堤背3米至13米,稱為“懸河”。在曹剛險工,黃河由東西流向急轉為南北流向,形成橫河,河水沖向大壩,形成險中之險,背上懸差為全河之最,被稱為天下黃河第壹險工。方言俚語
河南封丘方言的元音變化非常豐富。從語音形式上看,這些元音變化趨於諧音,是壹種特殊的諧音變化;從構詞法來看,後綴多附加在名詞上,也可以附加在動詞、形容詞或短語上,從而形成名詞或名詞短語,這就是名詞化標記。
封丘方言有33個元音* * *,動詞變韻時有25個元音* * *。只有元音是[e a o TM ιο?υ?χ ο]時動詞不換韻。動詞的主元音主要向[ε ο]及其屈折形式變化,即向陽元音變化。這個動詞的元音弱化了,甚至脫落了。元音張口、平口時,動詞主元音變[←→E],元音閉口、夾口時,動詞主元音變[□],主元音為[e]時,變[φ]。動詞的主元音變韻,即中間音不弱化或脫落,但腹音部分發生變化,詞尾脫落。
元音為[□□]時,元音變為[←→];元音為[ε ai an ei en]時(元音為[e]時,大部分不變),變為[e];當元音為[i]或有[i]的中間音(即ian中的[ii])時,元音變為[ie];當元音前有中間音[u]時(即[uai uei uan uen]),元音改為[UE];當元音為[y]時,元音變為[yE]。當元音為[au ou aN eN]時,元音變為[□];元音有[iau ion iN iaN]帶[i]中間音時元音變成[I □;當元音為[u]或帶[u]中間音的鼻音(即[u uN uaN])時,主元音變為[u□;元音為[yN]時,變為[y□]。動詞重疊表完成後,兩者都改變了押韻。如果不表示完成,不方便押韻。
文化現象
封丘縣東南20公裏處的紀清和村是豫劇湘府調的發源地(開封市湘府區也是湘府調的發源地)。
地方習俗●生育習俗●雞蛋習俗:《封丘縣誌續》載:“女子要生孩子時,娘家須預制壹件衣帽以備不時取用,臨死時招壹個穩婦收下孩子,書報娘家,母交雞。”●封丘縣流行結婚的習俗:早去(娶),趕雞叫,結婚儀式越早越好,趕早,不趕晚,最好趕在雞叫之前,這樣兩人可以白頭偕老,也就是午夜結婚。
●婚前習俗:下禮:其實也是婚禮的壹部分。婚禮當天早上,男方會提著兩個盒子,壹個禮盒,壹個穿戴盒,都是給女方準備的。禮盒上又多了三樣東西,壹把掃帚,壹首磚頭那麽大的歌,壹只公雞。祝賀:指給男方送去祝賀的禮物,是慶祝男方結婚的習俗。壓床:也稱壓幸福床、壓新床等。,是中國漢族的婚俗之壹。男青年和女青年結婚的前壹天晚上,新郎家會讓帶著兩個孩子的老人鋪床,然後新郎會讓壹兩個弟弟和他壹起睡在新床上。加個箱子:也叫加個房間。結婚禮儀。女方家接到男方家的請帖後,將女方結婚的吉日寫成結婚貼,發給所有的親朋好友。凡是收到結婚貼的親戚朋友,壹般都會作為禮物送給女方家。●婚禮步驟:壓箱;歡迎儀式;上了轎子;下了轎子;看新人;婚禮燈;它叫做九
●婚後習俗:鬧洞房:又稱鬧洞房,即新婚之夜親朋好友聚會飲酒,歡呼、開玩笑或惡作劇至深夜,稱為“鬧洞房”。看親戚:婚後第二天,新娘的叔叔、舅舅、哥哥等在新郎家等著看,稱為“看親戚”。同時,給新娘送餃子、水果等食物。古代是初三“見親戚”,現在改為初二、初三回門。拜:指婚禮後第二天,新娘早起洗漱,從櫃子裏拿出兩塊水果,去公婆家拜訪。新娘和新郎磕頭後,他們獻上禮物,然後問候老人。惠門:惠門,又稱省親,指女子婚後第壹次去娘家。新婚夫婦在結婚後的第三天回到父母家。對新娘來說,新婚後回到父母家。新郎回門鬧事,可又不能惱。聽音室:擾亂新房舊俗。新婚之夜,我偷偷偷聽新婚夫婦的談話和動靜;Jǐn:作為婚禮禮儀的壹部分,是指新郎新娘在婚禮當天,在自己的新房裏喝壹杯敬酒(洋槐酒);招待客人,招待客人,力求排場。●婚姻的其他習俗:
抹黑新娘:新娘壹到新浪門口,就會被婚禮隊伍中的壹群人用鞋油抹黑,然後新娘不會有任何反抗。
把顏色帶回家:封丘縣結婚那天,女方壹般只和嫂子、朋友去新郎家。她走的時候,搶她親戚的英雄們會給她嫂子和她朋友抹點鞋油。帶回家的顏色說明封丘縣的婚俗保留了原有的搶婚習俗。喪葬習俗●喪葬步驟:小喪、守靈、喪、大喪、喪、路祭、紀念日等。傳統節日與習俗●傳統節日與習俗:(漢族)春節,元宵節,二月二,清明節,端午節,六月六,七月七,冬季至日節,竈王爺節,除夕。(回族)開齋節,宰牲節,神聖禁忌。民間習俗在新房建成的那壹天貼上對聯和紅方塊。中午放鞭炮,工匠提著水桶爬上梁頭,把桶裏的“瓢糕(小饅頭)”和糖果撒向圍觀的群眾,壹邊撒壹邊念叨著話,大家都忙著搶糖包子。文學典故
●翟母入飯:楚漢戰爭中,劉邦被項羽打敗後逃跑,路過(今封丘縣西北角)。當他遇到他的母親翟時,他乞求食物並給了她壹頓飯。劉邦稱帝後,封翟牧為封丘侯,在項燕設封丘縣。
●迷失在東方:出處:《左》詩:“若為生計,須花重金於南畝之地。”
●爭黃池之長:《史記·趙時嘉》:“三十年,與府茶爭黃池(封丘縣古稱)之長,趙簡子晉定公人,亡於吳。”
●黃澤之地:古時候,黃帝在鼎湖(黃池)鑄“東(天)”、“西(地)”、“南(人)”三寶鼎後,從黃龍登上景山(景龍宮)。
●玉門鳳居:雷在封丘景龍宮鄉“玉門鳳居(鳳居)”被黃帝封,“玉門”是昆侖山三皇五帝的“中央國”。
陳橋柳園:黃河中遊南岸(今開封市下)有壹個叫柳園的渡口,北岸(今封丘縣城下)有壹個叫陳橋的渡口,隔江相望。放羊少年陳喬和養蠶少女柳媛,從小生活在村子裏。有壹天,黃河決口,把他們分開了。因為他們的愛感動了河神,河神就造了壹座浮橋讓他們重聚。後來,陳橋和柳媛成了保護百姓的河神。
●是馬淮:古代越南人金夢麟寫過壹首名為《馬淮》的詩,詩中稱贊:“千古興地,天為柱。”
●其他典故
班昭《東征賦》:“恐封山練路,羨京師暗暗嘆。
王策《黃塘草》詩說:“春滿黃塘,細草煙藍。讓犢牧民聞壹聞,慢慢騎王孫,壹旦稱霸蒼穹,便成千年塵跡。”《黃池曹芳》是《封丘舊記》中記載的封丘八景之壹。
唐代劉長卿《登吳古城歌》:“皇池高會未盡,人搖滄海。”時間工作的作者“滿江紅渡河從封丘北岸到汴梁”在清初,陳維崧縣的歷史名稱。
封丘是“封父之古國”,土丘和墳墓也是父親墳墓的所在地。馮富是古代部落聯盟首領顏地的後裔。相傳漢武帝高第因封翟墓而置封丘縣。幾經廢棄,隋朝恢復封丘郡。
姓氏的起源
●馮氏家族:鄧《南宋古今姓氏書辯證法》說:“馮氏家族出自夏朝,其地汴州封丘縣有父亭,即其都,周初滅國...後代以國為氏。”
重要事件
在中國夏商之際(約公元前16世紀,前壹世紀為公元前17世紀),商軍在明條(今河南封丘東)擊敗夏軍,消滅了夏朝的壹場戰爭,即明條之戰。
春秋時期,五大國中的齊晉吳三國曾在封丘縣結盟。
戰國時期,北方諸侯為了抵禦南方楚國的入侵,在封丘召開了三次運兵車會議。即蟲獄會(公元前586年)、秋蘋會(今封丘縣東25公裏平街村) (公元前529年)和黃池會(公元前482年),其中黃池會規模最大。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宋太祖)領兵進駐陳橋驛,發動兵變,並在身上加了壹件黃袍,從而開創了大宋王朝三百年基業,使中國從混亂走向治理,從分裂走向統壹。
1958年6月,毛澤東主席在《紅旗》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介紹壹個合作社》壹文,向全國70多萬個合作社推薦封丘縣推廣農業生產合作社“壹件非常發人深省的事情”。
民族文化
●演奏音樂:演奏音樂以吹為主,伴奏為輔,做到音韻和諧,悅耳動聽。如嗩吶輔以笙、笛、弦、琴、鼓、梆子等。常見的節目有《百鳥朝鳳》、話劇《三哭堂》、《七種芝麻官》、《秦雪梅的喪》、《上了轎子》、《穆的號令》、《寇準的靴子》等。
●管弦樂:管弦樂是由銅鼓、長號、長號、大號、小提琴、胡琴等組成的合奏。其特點是:演奏起來氣勢磅礴,在“文革”時期中斷過。
●打擊樂:打擊樂結合大鬧、大釵、大鼓、小鼓、大鑼、小鑼、二釵、梆子、邊鼓、手板、鈴等。主要是制造氣勢,烘托氣氛,用於舞臺和民間藝術活動。
●民歌:封丘縣舊社會的民歌,大多是揭露剝削階級、歌頌英雄、慶祝豐收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們創作了許多熱情洋溢的民歌,歌頌翻身後的好日子、生產黨、社會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四個現代化。
●民間文藝:封丘縣民間文藝活動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民間文藝活動迅速發展。縣城和農村的活動有舞獅、高蹺、旱船、秧歌、老四、龍燈、二鬼摔跤、大頭和尚舞、煙火、騎小驢、推板車等。
●封丘縣盛達班:封丘縣盛達班創建於清朝中葉。是封丘縣雅莊丁班管理的豫劇團。民國時期,孟是的工頭。當時流行壹句話:“寧願看盛達班的紅脊梁(戲箱簡單),也不願看翼城班的花花綠綠的衣服(戲箱好)。”
●封丘縣民樂班:封丘縣劉廣鄉玉林村,清末每年元旦都會演奏大頭和尚舞。1938年日本侵占該地區後,社火打不起來,但也有少數人會唱歌。在戲迷郭忠的倡導下,開辦了豫劇班,最初名為龍虎班,後改為民樂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