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歷史悠久,山水秀麗,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底蘊豐厚,文化獨特。它與臺灣省和東南亞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是著名的僑鄉。1986年,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潮州名列其中。早在新石器時代,閩越族就聚居在壹起。從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人骨化石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古代文明的輝煌。唐太宗開始讀書,潮州也有讀書人。韓愈的貶謫,鄉村學校的遷址,教師的延伸促學,使得潮州文風興起。宋代潮州更是文風鼎盛,“壹州兩院,別縣無”。南宋初期,潮州主客人口為1.4萬余人,但端平以後,參加科舉的人數實際上是“壹萬余人”。上壹個宋朝,以進士身份進入潮州的多達1.72人,其中建言二年壹科成功9人(1.654,38+0.28),轟動壹時。明朝有160個秀才,流傳著八俊同榜、兄弟連族、壹個三才的榮耀等故事。明代鄉試多達1088人。歷代科舉中湧現出(明嘉靖1532高級中學)、、探花姚等人才。目前,湘橋區居民郭已整理出《潮人的故事》等作品近100件。潮州古城的文化內涵更加深厚。依河而建的城市略顯狹長,北高南低,東西略傾斜。城北是衙門區,城南是住宅區,城東是商業區,城西是手工業和平民區。整個布局以易為基調,突出“北富東富西”的特點。太平路是壹條貫穿南北的大道,兩旁排列著40多座形態各異的石牌坊。這些建於明清時期的牌樓,就像壹部潮州的文明史,也成為潮州古城壹道獨特的文化景觀。白墻黛瓦、瓷雕木雕的潮州民居也頗有特色。無論是“四馬拖車”、“四分金”這樣的深院大宅,還是“拋獅”、“竹罐”這樣的平民民居,都展現了深厚的潮州民俗,體現了精致典雅的文化內涵。潮州也有自己的方言,戲劇,音樂,工藝美術,馳名中外的潮州菜,聞名世界的功夫茶。這些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潮州文化,在臺灣省和東南亞地區有著深遠的影響和同根同源的聯系。
潮州文化
潮州文化是壹種民俗文化,是海內外所有潮州人共同擁有的。它涵蓋的範圍很廣,主要包括:
潮州話
潮州話屬於閩語,閩語是漢語方言的八大語系之壹。它的詞匯豐富、幽默、富有表現力,保留了古代漢語的許多元素,因此受到越來越多語言學家的重視。潮州話有自己的字典,潮州話字典,還有其他地方語言的專著,比如《潮州話十五聲調》。雖然潮州話屬於赫蘿方言系統,但它與閩南語有很大不同。汕頭、潮州、揭陽、豐順等地的潮語居民和客家人都說祖籍是福建莆田。然而,受福州省會方言的影響,莆田方言已成為壹個過渡的閩語。潮州話和莆田話雖有區別,但仍屬於閩方言。潮州潮劇團演出
潮劇
潮劇是潮劇,歷史悠久,風格獨特。1976年潮州西沙溪工程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手稿《劉茜金碧釵記》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潮劇表演用書。數百年來,潮劇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當地民間藝術的精華,使其音樂、唱腔和表演形式日益豐富,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成為中國十大劇種之壹。1957、1959年潮劇團第二次進京演出。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先後觀看演出,並接見演員合影留念。潮劇不僅活躍在潮汕和閩南地區,在東南亞各國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潮州音樂
它歷史悠久,美麗富饒,享譽海內外。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其類別有:以兩根弦為主導樂器,配以彈撥和弦樂器的弦樂器;琵琶、三弦、箏曲精品;嗩吶、笛子引領的廟會音樂;笛子集以笙、簫、管、笛為主要樂器的音樂;嗩吶伴奏的潮州鑼鼓。其表演形式靈活多變,既能表現千軍萬馬,又能表現出活潑悠揚的意境。千百年來,潮州音樂壹直受到世人的喜愛和歡迎。1957潮州音樂樂團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學生節演出,榮獲金獎。據說,上世紀60年代初,周總理訪問瑞典時,瑞典國王贈送的禮物中就有兩張潮州音樂唱片。因此,潮州音樂被視為稀世珍寶。
潮州工藝
潮州工藝品光彩奪目,光彩照人,是優秀潮州文化的壹部分,是潮州人民智慧的結晶。潮州陶瓷自晉代以來就有很深的基礎,宋代筆架山窯更是有名。筆架山宋窯被稱為白藥村,其瓷器素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響如磬”之稱。產品源源不斷地遠銷海外,使潮州成為宋代廣東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年前,壹位名叫路易絲·艾黎的新西蘭學者心血來潮去了壹趟。當他在博物館的展室裏看到筆架山宋窯出土的瓷器時,喜極而泣:“啊,它的故鄉原來在這裏!”“最近幾年,日本福岡有壹批學者拍下當地出土瓷器的照片,到潮州尋根,證明他們出土的瓷器就是筆架山窯的產品。解放後,潮州的陶瓷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並不斷創新。盛產瓷器的楓溪,被譽為“中國南方的瓷器之鄉”。1978年,鄧小平同誌將豐溪陶瓷工人創作的1.3米高的三層友誼花瓶作為國禮贈送給朝鮮金日成主席,使潮汕陶瓷名揚四海,價值百倍。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工藝美術的佼佼者,說起來有意思。在浩如煙海的《辭海》中,要找出“木雕”二字,必須用“潮”字來找。“潮州木雕”成為專有名詞,可見其藝術性強,獨家專訪,影響廣。潮州木雕在唐宋時期已經初具規模。明清時期完善,至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其形式有圓雕、重雕、浮雕和多層次鏤空雕,從外觀和色彩上又可分為黑漆鑲金、五彩鑲金和本顏料雕三大類。在應用上,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建築裝飾、家具裝飾、神器裝飾、書桌陳設。在潮州,無論是“廟堂之高”,還是陋室之居,隨處可見木雕藝術的存在。因此,潮州有“木雕之城”的美譽。
潮繡
潮繡是粵繡的壹個分支,是中國四大名繡之壹。早在唐代就已出現,明清時期更加成熟。《潮州府誌》雲:“潮州女子勤於紡”,“織繡之功不廢,雖富”。清末潮州也有24位“刺繡狀元”,到南京參加全國刺繡大賽。潮繡講究構圖,被稱為色彩豐富,氣勢磅礴。其品種大致可分為三種:日用品、欣賞品、戲服。形式有絲絨繡、紗繡、金銀線繡和珍珠繡。針法有“過橋”、“掛幹”、“過根”、“二針鎖”、“三針鎖”、“三山起針”等60多種,還有“只打”、“融針”、“亂針”、“點繡”等。潮繡以其華麗和精湛的工藝而聞名。其產品銷往世界各地,深受青睞。此外,還有精美的潮繡、五彩的潮州燈籠、潮州剪紙、潮州銀飾、潮州瓷嵌等等,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潮州餐飲
潮州飲食文化是獨壹無二的。潮州菜以潮州菜和功夫茶最為著名。潮州菜馳名中外,是由潮汕原始獨特菜系和潮汕風味菜系組成的開放體系。功夫茶是中國古老的茶文化之壹,而在粵東,茶被視為待客的最佳禮儀而加以改良,這不僅是因為茶在很多方面都有養生的作用,還因為茶自古就有“待君子,清身心”的意境。中世紀以前,潮州因為地處蠻荒,所以不發達。自宋代以來,隨著城市手工業的逐漸繁榮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再加上中原文化等因素的影響,潮州逐漸開始發展並具有特殊的地方特色。但總的來說水平不是很高,遠沒有對中外飲食文化產生什麽影響。到了近代,由於潮間帶人口劇增,商品交換意識增強,壹些潮人逐漸外出謀生,在廣州、香港、上海等城市生活,也有不少潮人移居東南亞等國。在這些有壹定數量潮人居住的城市和國家,有潮人的店鋪已經開始營業,但早期多為普通小吃和低檔餐館。在潮州,由於60年代65438-2009年汕頭開埠,各國洋行在汕頭設立,商業的發展,商埠的形成,流動人口的增加,相應的餐飲業也有很大發展,出現了職業廚師。所謂“船車匯聚,商旅匯聚”,消費力迅速上升。當時,汕頭港有永平、方濤、青田、中環等30多家著名餐館,還有四五十家旅館和酒館。其中也有外國經營者經營的餐館。這樣,名店在交流、融合、競爭中競相推出名菜、特色菜,改善環境設施。當時流行壹句話,“方濤好魚翅,中央空氣好,永平好布局”。這壹時期,潮菜悄然走出粵東。幾乎所有以潮州菜為主的餐館、飯店都出現在國內各大城市和港澳臺及東南亞國家,形成了壹定的影響力。這是潮菜快速發展的第壹個時期。
潮州20大名小吃
鴨媽媽年、潮州墨鬥丸、潮州手錘牛肉丸、脆皮、潮州春餅、蠔烙(脆皮)、高唐榨菜、姑蘇香腐、五香橄欖、梅花水餃、上塘牛肉、金都牌泡菜皇、蓮香豬窩、糯米桃、鹽水脆皮、錦繡雀巢、蘿蔔脆皮、開元蘇珊。
潮州23道名菜
紅燒魚翅、水晶龍蝦、明火烤、漢江花香、水煮海螺、蝴蝶拼盤、園林鮑魚、什錦冬瓜杯、鯉魚躍龍門、紅燒海參、金龜孵蛋、官燕芙蓉、烏骨雞燉魚翅、園林菊花、金筍中國林蛙湯、銀杏鞭花、橙汁鱔魚、玉竹蟹黃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