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社區養老服務的現狀
武穴市市區共有14個社區,33840戶,人口122400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15900人,低保戶4965人,老年人12368人。政府購買服務的話,按照人均100元/人,全市每年支出367.08萬元,已經成為壹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需求是多樣的,既有生物的,也有社會的,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如二裏半社區1.326戶5026人,60歲以上502人。99戶低保戶中,老人21人,空巢老人36人,大部分是中小學生。再比如羅璇社區4078戶,人口1.5069,低保對象32654339人。為進壹步了解社區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居家養老情況,今年5月,我們對上述兩個社區的老年人進行了抽樣調查,統計轄區老年人165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76人,占老年人口的46.06%,70歲以上老年人76人,占老年人口的46.06%,80歲以上老年人65人。並通過入戶,對老年人的基本情況、生活自理、實際生活照料以及對社區服務的需求進行了調查。
1,男女受訪者比例及自理情況。參與本次調查的165位老年人中,男性81人,占調查人數的49.09%,女性84人,占50.91%。完全能自理的老人有148人,占調查的89.9%,部分能自理的有12人,占7.3%,不能自理的有5人,占3.8%;72個孩子,40個孩子在本區居住,4個孩子長期在外地居住,140個孩子願意贍養父母,2個孩子不願意。
2.現實生活中,照顧老人。72個孩子照顧,占調查的43.63%,5個親戚照顧,占3.03%,2人請小時工照顧,占1.21%,3人入住福利院,占1.8%。
3.老年人是否願意入住老年公寓的現狀。願意住老年公寓的有10人,占調查的6.06%,不願意住老年公寓的有32人,占19.39%。例如,螺螄軒社區62歲的孤兒吳誌國患有小兒麻痹癥,他寧願和哥哥住在壹起,也不願住在老年公寓。這說明大多數老年人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認同居家養老,這也符合世界範圍內的養老方式。
4.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需求。要求醫療服務的有10人,占調查的6.06%,要求文化娛樂的有11人,占6.66%,要求生活照料服務的有6人,占3.63%,要求精神慰藉的有15人,占9.09%。他們想照顧老人。
在我們的調查中,很多老人及其子女都對社區養老工作寄予厚望。許多老年人表示,年輕人很難找到時間陪父母,因為工作壓力大。指望他們陪自己度過晚年,恐怕是不現實的。有年輕人說,現在很多家庭都是靠壹對年輕夫婦養活,養了1個孩子,夫妻倆根本不可能照顧4個老人。他們也特別希望社區養老服務社會化能夠廣泛推行。
二,社區養老服務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1,家庭養老功能有“弱化”趨勢。由於家庭小型化,子女與父母分開居住,造成許多“空巢”家庭或獨居家庭,給照顧老人帶來不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條件不斷改善,老年人壽命延長,老年人越來越多,產生了中青年人照顧年邁父母,老年人照顧老人非常困難的現象。隨著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提倡只生壹個孩子,第壹代獨生子女的父母也逐漸步入老年,出現了壹對夫婦要照顧四個老人的現象,而且這種情況還會逐年增加。無論是精力還是經濟能力,都不可能照顧四個老人。隨著生產生活節奏加快,工作競爭加劇,生活壓力大,年輕人已經無法照顧老人。由於以上原因,家庭養老功能有明顯的“弱化”趨勢。
2.機構養老“難”。眾所周知,投資壹家養老機構需要大量的資金。養老機構在環境營造、設施配置、服務質量、管理水平、醫療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使得養老機構的運營成本更高,讓壹些社會力量或個人望而卻步。其次,老年人的收入主要靠退休金、養老金或者子女、親戚。相當壹部分老人經濟並不寬裕,即使想住養老機構也住不起,導致養老機構入住率低。再次,由於傳統家庭觀念的影響,壹些老人及其子女在思想上無法接受“把孩子留在養老院”的觀念。綜上所述,養老機構高投入低產出,部分養老機構“舉步維艱”。
3.尊老愛老的社會氛圍趨於“淡化”。雖然經過多年的廣泛宣傳教育,尊老愛老的社會風氣有所好轉,但在某些方面仍趨於淡化,如來自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節日氣氛十分熱烈,而壹年壹度的“老人節”依然波瀾壯闊。“情人節”和“聖誕節”不需要政府組織。商家和廠商自行上陣,各種促銷手段“百花齊放”。年輕人會大手大腳地花錢,報紙和電臺關於“情人節”和“聖誕節”的報道會充斥著鮮花。說到老人節,那是政府組織的活動,節日的氣氛遠不如上述“兩節”。廠家和商家都不是很積極,很少給老人福利。年輕人如果想自己掏錢孝敬年邁的父母,也有必要三思。以上現象說明,尊老愛老的社會氛圍在某些方面、某些地方有被“淡化”的趨勢。
4.老年人免費服務是“虛擬”的。為了照顧困難老人的日常生活,有關部門和社區經常組織各種形式的免費服務活動,如青年誌願者誌願服務、“壹對壹”結對幫扶服務、門鈴呼叫服務等。這些服務為老年人尤其是空巢獨居老人的日常照料提供了便利。但目前存在壹些“模糊”的行為,如學生組織的誌願服務,隨著學生的畢業而自行消亡,沒有後繼者;再比如,壹些政府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每年為社區老人提供壹到兩次結對服務,這是無法持續的,甚至結對服務形同虛設,這說明壹些誌願服務流於形式。如果不能對這些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養老服務社會化就無法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5.“簡化”社區養老服務。目前我市大部分社區不提供養老服務。即使有,也是簡單單調,僅限於設立醫療中心,添置健身器材。健身器材等運動設施適合年輕人,老年人就少了。醫療中心提供的僅限於平時免費體檢等活動。
三、社區養老服務的對策建議
養老問題涉及到千家萬戶。如果解決不好,會影響社會穩定,必須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社會的關註。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不斷探索構建中國特色的社區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全面推進社會化社區養老服務。
1,重視教育,提高認識,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主動性。社區是老年人的居住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衰老,很多老年人從單位人變成了社會人,對社區的依賴性逐漸增強。因此,開展社區養老服務刻不容緩。首先,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適應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要求。據統計,武穴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9.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2%以上,且這壹比例呈上升趨勢。如今,老年人與子女分開居住的現象相當普遍,“空巢”家庭的數量越來越多,給老年人在生活照料、醫療、精神關懷等方面帶來了諸多不便。同時,受“421”家庭模式的影響,壹對年輕夫婦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四個老人。因此,解決養老問題,適應老年人及其家庭的需求,是城市的客觀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次,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社區是老年人的基本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依托社區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是解決養老問題,適應老年人及其家庭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的現實需要。第三,開展社區養老服務是維護社會穩定的現實要求。基於中國國情的考慮,單純依靠政府進行社會養老福利顯然不能滿足需要,同時也會對國家財政造成巨大壓力。社區養老制度的建設過程為構建和諧社會、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有益的嘗試,也是社會結構轉型的必由之路。
2.抓投入,建平臺,提升社區養老服務基礎。養老事業屬於公共事業範疇,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是政府的責任,離不開政府的宏觀引導。首先是科學規劃。根據社區老年人密度分布比例,在新建居住區和舊城改造中,將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與項目壹並規劃實施,壹並驗收。編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空間布局規劃,科學合理解決建設用地問題;民政部門和有關部門可以根據養老服務“十二五”規劃,制定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標準、工作流程、服務操作規範等指導意見,對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進行管理、指導和監督。二是加大資金投入。根據國務院相關規定,未來社會福利支出不得低於財政支出的10-20%,老年人是社會保障重點關註的四大弱勢群體之壹。因此,建立社區養老服務建設項目和工作人員工資的整體財政預算制度,將幫助更多有需要的老人。同時建議降低享受政策的門檻,擴大政策覆蓋面。比如給老人買意外險;對低收入家庭失能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給予補貼或者對居家養老給予補貼;對看病困難的老年人給予更高比例的報銷;對失能老人家庭進行免費無障礙改造。三是整合社會資源。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建設,進壹步整合街道和社區文化站、衛生服務站、勞動服務站、陽光家園、文化室、活動室、老年大學(分校)、社區學校等公共服務資源。,聯合各種力量,拓展服務範圍,搭建完善的社區養老服務平臺。
3.抓服務,拓展內涵,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普遍性。首先是全面把握服務對象。主要創建三個服務文件。登記全區60歲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健康和服務需求;對社區“4050”人員、社區服務員、社區養老服務誌願者進行登記;保障社區重點服務對象,服務對象與服務人員簽訂服務協議,跟蹤記錄服務情況。二是全面拓展服務內容。結合社區實際情況,提供文體娛樂、老年教育、交友聊天、法律咨詢、老年課堂、心理咨詢輔導等不同特色的精神慰藉服務。根據老年人需求,借助社會力量,開展家政服務、買代理、餐飲、家電維修、管道疏通、送藥送醫等日常生活服務。三是服務模式創新。以政府補貼和特殊貢獻的形式為經濟困難的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務;針對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搭建智能呼叫平臺,提供緊急救援和求助服務;對有特殊需求的老人,根據居家老人的需求,派出專業服務人員和社工,提供日間照料、家政和精神護理服務;對短期無人照料的老年人,依托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站)開展日間照料或短期托管服務。同時,逐步推行“時間券”補貼服務模式。按照就近服務、屬地管理的原則,按標準向老人發放“時間券”,對符合居家養老補貼服務條件的老人,由社區服務員進行保障。老人會根據服務員的服務質量和滿意度,返還壹定金額的“時間券”給服務員,服務時間按每1小時1次計算。按照正常標準,服務人員每服務壹次從服務對象處獲得壹張“時間券”,每月憑“時間券”到社區養老服務站兌換現金獎勵,有效解決了管理與服務脫節、服務員與老人供需不匹配、服務質量不高、服務員與崗位不在崗等諸多問題。
4.抓隊伍,專兼職結合,提升社區養老服務的專業性。首先是配備專職人員。居家養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擁有壹支專業的、職業化的服務團隊。就人力資源現狀而言,社區養老服務隊伍建設應與再就業工作相結合,從人力資源庫中選拔下崗失業群體。同時,為提高居家養老服務質量,建議每年從社會工作、醫療護理專業畢業生中選拔業務骨幹,通過充實專業人員提高整個社區養老服務隊伍的素質。定期舉辦“居家養老護理員培訓班”,做到持證上崗。二是建立“誌願者”制度。做好社區居家養老,離不開中青年群體。壹方面,要靠中青年群體培養尊老氛圍,主動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另壹方面,也需要青年誌願者的服務來解決老年人的實際困難,特別是法律援助和精神慰藉方面的困難。三是成立互助組織。按照年齡相仿、誌同道合的原則,成立老年人互助小組,由老年人自己組織起來,開展各種活動,互相服務。通過集體活動,我們不僅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生活,還可以解決壹些具體的困難。
5、抓領導,完善機制,增強社區養老服務的長效性。壹是建立領導工作機制。成立社區養老社會化領導小組,研究探索社區養老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制定配套政策、制度和規定,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構建完善的政府主導、部門協調、社會參與的社區養老服務體系,落實財政、發改、衛生、國土、民政、體育、文化等部門和社區所在鎮的責任,實現統壹協作,全面推進和監督養老工作的落實。二是落實責任機制。在制度建設方面,要明確各級、各類服務機構的職責,建立健全社區為老年人服務的各項制度,如獨居老人走訪制度、誌願服務制度、服務監督制度、服務人員崗位責任制、服務人員獎懲制度等。在規範管理方面,要制定生活服務標準、養老服務標準、健康養老服務標準、服務效果評價標準。在規範管理方面,制定了各項服務的項目和內容以及服務價格。服務人員資格認證,堅持持證上崗,並實行合同制,服務人員遵守服務公約。三是加強輿論引導。要通過各種媒體宣傳老齡工作和老齡事業,營造“尊老、愛老、助老”的氛圍,樹立孝親助老的典範,經常做到“電視有影像、廣播有聲音、報紙有文章”,增強社會參與意識和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