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是促進學生素養全面協調發展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目前,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註重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仔細分析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現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還存在諸多誤區。主要表現在:
(1)無指導。學生自啟蒙以來就被允許閱讀,討論,交流,老師很少引導和指導。
(2)壹文不值。對於壹些可以教授的知識,也要求學生自主探索。
(3)毫無準備。學生自主學習缺乏必要的課程資源。
(4)無評價。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缺乏及時的評價,或者評價跟不上。
以上種種,壹方面說明小學課堂開展自主探究學習勢在必行,另壹方面也說明自主探究學習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首先,學生有效自主學習的關鍵在於教師的指導。
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意味著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因為小學生受限於原有的知識、經驗和能力,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因此,他們也必須依靠老師的組織和指導。教師要善於設計情景,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相信學生作用的前提下,巧妙地引導和指導學生的主體性,從而將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真正落實學生的自主學習。而不是弱化老師的引導,讓學生自己去讀啟蒙以來的東西,去討論交流。我們既反對“老師領導學生”,也反對“老師跟著學生”。我們應該在與學生的學習和平等對話中充分利用這種情況,以達到相互學習的目的。那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讓他們的自主學習更加有效呢?
(壹)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
首先,我們應該在課堂上創造壹個有利於自主學習的人文環境。在師生之間營造民主、平等、自由、寬容、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心理安全感去投入學習。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的創造力,使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達到頂峰。”其次,教師要充分信任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主學習的潛力。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觀點和思維,善於精心設計情景和教學活動,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使其思維處於極其活躍的狀態,激發其學習的動力。在此基礎上,他們要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樣,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橋梁。
(B)及時下放權力,給予自主權。
為了改變傳統的“學生由教師主導”的做法,真正讓學生自主活動,教師要學會適時放權,讓學生在習慣的接受式學習之外學會探究式學習,鼓勵和幫助學生主動探索問題,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找到答案;學生能自己探索的永遠不會被取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絕不暗示。
教師要做好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根據學生的需求改變教學策略,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動、互動、主動。比如讓學生畫壹幅畫(“詹天佑”),適當地做(“釣鐵牛”),讓每個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
首先,要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觀點壹致的同學可以聚在壹起做商業計劃書。其次,在現場辯論中,老師只扮演中間人的角色,不偏向任何立場。學生在這樣自由的學習空間裏完全自由化,思想的火花不斷碰撞。有人說:“人不能那麽好面子,要做壹個像花生壹樣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也有人說:“其實我覺得先誇誇自己的海口,然後強迫自己往這個方向努力,也是壹種很好的自我激勵方法。”學生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
(三)巧妙配合,* * *解決課文難點。
自主學習解決不了的問題怎麽辦?能夠引導學生在合作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集中精力,嘗試解決自主學習中不懂或解決不了的難題。引導學生問最重要、最難的問題,不要重復或問與主題無關的問題。同時,面對學生的提問,老師也不必過早解釋。他們只需要綜合大家的問題,提出壹兩個重點問題,組織學生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有三種形式:壹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讓同桌的同學發揮各自的學習優勢,就相關的難點問題相互啟發、相互討論,然後四人小組交換相互討論的結果;二是小組合作探索。合作團隊可以是四六個人,最多不超過八個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學生的集體智慧,集思廣益,取長補短;三是班級集體探究。學生自己提問,梳理中心問題或重點問題,然後全體學生各抒己見,重點解決難點。
在此期間,教師要註意發揮好學生之間的交流作用,切不可使之變成問答或對話的形式。相反,應該允許學生互相交談、辯護和爭論,教師應該在關鍵點上給予指示或指導。讓學生體驗更多的互助和分享學習的快樂,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小組中自主學習和獲取知識。
這種合作探究的關鍵是教師要組織課堂討論,討論的話題要明確,學生要有充分的時間準備,註意氣氛的和諧,決不走過場。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壹定要盯住四面八方,傾聽四面八方,做好巡視指導,不斷鼓勵學生合作探索。
同時,教師也要做好相應的準備,比如教師要精心編制學習小組,根據學習能力進行有機組合,並指定組長負責小組的討論和學習。在集體交流中,壹個小組四個人先後發言,也可以由組長做主要發言,其他成員補充。
例如,在講授文章《鳥的天堂》和組織小組討論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以下要求:
1,默讀課文,請畫出妳認為重要的句子,提出妳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
2、四人小組討論,由組長主持。讀句子,依次提問。
3.小組成員選擇幾個有學習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並做好記錄。
4.討論結束後,每組推薦壹名代表報告討論的關鍵問題和結果。
這種引導不僅有助於學生建立討論的規則和秩序,而且活躍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氣氛。整個過程是在提問、思考、討論、理解的過程中進行的,讓學生共同努力解決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四)註重指導,傳授學習方法。
讓學生自主學習,不是讓自己隨波逐流,而是讓學生有法可依,不盲目,而是有壹定的學習方向,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讓學習的主動性有效發揮。
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僅僅為了告訴學生壹種方法而指導學生,而是要在指導的過程中註重構建學生新的學習方法。“教學不僅是壹種講述,更是學生的壹種體驗、探索和感受。”
1,引導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
比如在學習生詞時,記憶壹些字形比較困難,老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引導學生生動記憶。比如“烏鴉喝水”壹課的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就這樣記住了“烏”和“鳥”:“烏”是黑色的意思;"烏"比"鳥"小,因為烏鴉全身是黑的,所以我們看不見它的眼睛。
2.引導學生用課文對話。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曾說:學生的感知能力就像杠桿上的支點。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學生的感知能力正決定著未來這個“地球”能否被撬起來。感知是文本對話的形式。
比如《美麗的小興安嶺》描寫的是“北方的風景”。學生如何體驗作者對家鄉的熱愛?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南方美景視頻展示等課程資源設計場景,然後引導學生向同學介紹自己美麗的家鄉。這樣,孩子們自然感受到了作者的感情,也深深地被自己的家鄉所感動。
3.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讓漢語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漢語。”新課程標準強調生活與語文的聯系。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讓學生深刻感受到語文其實離他們的生活很近。這樣,學生會更主動地學習。比如借助生活中的各種實物、物件、圖片,讓學生進行視覺識字。
(五)適時激勵,增強學習欲望。
著名心理學家蓋茨曾經說過:“沒有什麽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感;沒有什麽能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應該創造自主學習的方法,並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教師應該努力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
自主學習是新課標教學的壹個方向,也是新課標真正走進課堂的壹個標尺。只有更新觀念,努力為學生營造適合自主學習的氛圍,學生才能真正成為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才能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也只有這樣,自主學習才能更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