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的磚墻屬於實心磚墻,但是上面提到的石頭建築是同時存在的,所以閩南民居中它們的墻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把磚和石頭混合的如此和諧,藝術性的本義就藏在混合中。挖掘閩南民居石墻的美學元素,尤其是石墻所蘊含的美學風格和裝飾圖案,對於我們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和理解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雖然有學者認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跡,尤其是閩南的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與海外國家交流較多,文化之間有明顯的影響痕跡,但就民居而言,這種海外宗教和裝飾的影響更多地局限於寺廟等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們認為,閩南民居雖然有多元文化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受本土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中原的漢文化。地理環境、氣候特征、血統等諸多因素都表現出其對中原文化推崇的痕跡,通過壹些圖案、壹些隱喻符號、壹些建築風格來證明。當然,也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響的建築,如土樓、圓樓、吊腳樓、毛巾架等等。然而,這並不影響閩南民居的類型學形式,尤其是磚石墻。
閩南民居的外墻大致由三部分組成:
1.Legging(包括基石基礎),閩南民居的腳架多以白石青石裝飾(見圖3)。圖案形象多為虎爪、獨角獸、喜鵲、馬和祥雲、玩球的獅子、吉祥文字等。
2.墻體(包括山墻、腰線、窗戶)。墻體最有特色,山墻也是用帶有淺浮雕的泥塑,形狀對稱,腰線處有紅磚、白石、青石影雕。窗戶有很多種,如磚窗、石窗、瓷窗和木窗。磚窗和瓷窗的特點是獨立形成壹個整體圖案。石窗的窗柱常以圓雕形式出現,雕有動物花卉。如果是雕花窗,就是常見的戲曲人物(見圖4)。
3.屋檐壹般為浮雕形式,繪有泥塑,多有景觀人物和故事線(見圖5)。
a、具有整體形式美感和豐富變化的砌體墻。
閩南墻體的結構和裝飾最大的特點就是墻石混搭,也就是磚石混搭,因為石頭的表面和磚的表面有了紋理對比而產生了裝飾美感,石頭作為面和點,磚縫作為線,產生了點、線、面的結合,所以這種點、線、面的結合在某種程度上產生了壹個整體。其次,白色花崗巖和紅色飾面磚在色彩形成上有壹種和諧的對比效果。對比在於輕盈,和諧在於它的白石不是純白,而是白中帶點灰。白灰色作為“臉”,可以起到緩沖的作用,在對比中表達和諧,在和諧中表達沖突。這種矛盾的解決也是砌體墻的特點之壹。說到色彩,紅磚白石形成了紅白墻的視覺效果,而這種凹凸以光為基礎,形成了微妙的節奏,整個房子在樹蔭下顯得格外突出。我們認為,青石、紅磚和壹些裝飾性的邊框圖案,在陽光的照射下,能與周圍環境形成互動關系,響亮和諧,具有親和力。第三,閩南民居大多采用裸墻勾縫的形式,規則的磚縫與不規則的石頭形成對比,這是“線”與“面”的對比。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在墻上,閩南的壹些房子使用“規則”的紅磚和“規則”的石頭,並按照壹定的排列風格混合在壹起,以創造另壹種形式感。註意壹個符合黃金分割比例的視覺效果的應用和窗戶的纖細風格的點綴。它所形成的表面空間,使得墻與墻之間有了這種奇妙的節奏,是壹件動人的藝術品和浮雕作品(見圖6)。第四,花紋墻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單調的墻面。如梅花墻封磚、萬字磚墻、龜背磚墻、古錢磚墻、葫蘆磚墻、平行磚墻(見圖7)。
在山墻部分,用陶塑材料制成的圖案具有豐富的視覺效果,現代民居中也使用了壹些彩色瓷磚。圖案為火紋、雲紋,兩邊對稱適宜,中間放燈籠、花籃。這些圖案通常構成壹個令人滿意的葫蘆形狀。當然,在這個表演區,出現了壹些經典的人物和壹些象征性的物品。顏色,藍色和白色,為了與墻壁協調,在它們之間穿插壹些紫色、紅色和其他類似的顏色。在整體設計上,往往類似於青銅饕餮的圖案,但我個人認為上面的中心形象應該是由驅邪的形象演變而來,符合民俗。然後,所有的圖形通過飄動的絲帶統壹起來。從山墻裝飾來看,雲、水、火龍、鳳凰的符號自然是壹種傳統暗語,表現在花籃、燈籠上,如加“鼎”的諧音。作為民居,它非常重視後代的不斷衍生(見圖8)。
第二,註重細節的可視性和圖像故事的可讀性。
說到墻,就不得不說它的壹些細節特征,這些細節也是從屬於整體的,但是豐富的細節並沒有從視覺整體上影響我們的視線。除了標磚,還有閩南民居建築外墻密封磚的模壓磚。這些模壓磚都有復制的圖案,它們按照形式美法則排列在整面墻上。在現代作曲語言中,它是四邊連續模式的壹種應用。就單塊磚而言,適合單獨做花紋。同時在墻的周圍加壹條框線。這種框線本身就是壹種連續的圖案,俗稱蕾絲。花邊有時由另壹種材料制成,如瓷磚。墻窗下還有青石裝飾的腰線,也是匠人大做文章的地方。細節之美不僅僅存在於墻的中間,比如壁柱上,柱體也是用紅磚和花砌成的,還有壹些圖形紋飾(見圖9)。
閩南砌體墻十分註重各類因素的綜合運用。就單塊磚(飾面磚)而言,燒制時的黑線可以通過工匠進行幾何排列,會產生另壹種效果,比如屋檐上的青花圖案、窗洞口的雕花窗柱(見圖10)以及邊線上轉角圖案的運用(見圖10)當然,由於伊斯蘭教曾經在泉州影響很大,植物狀彎曲圖案痕跡明顯,可能是受宗教寺廟的影響。
閩南民居的封墻處理方式,在閩南是很傳統的。它註重虛實的平衡和位置的管理,但又有現代構圖的意味,比如在規則中體現不規則,在不規則中隱含邏輯順序,通過壹些重復體現節奏。構圖中有對稱的形體和窗景,壹些裝飾線條通過翻滾的波浪和轉折,使人產生起伏的感覺,以此突破石磚的堅硬和冰冷,用人物的故事沖淡墻面單調的平面,將死板的外砌石墻升華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築藝術品。(參見圖12)
第三,圖案的內容和附帶的象征隱喻顯示了中國文化的傳承。
我們可以從閩南建築中找到很多中國傳統圖案的原型,比如雲卷紋、花紋、花紋、錯落有致的圖案。比如漢代漆器上有雲紋,閩南山墻把它變成適合屋頂山墻的三角形,也有“雲如意頭”的意思。它有“吉”“吉”八個象形字。當然,這是由太極圖演變而來的,在這個骨架裏發展成了“喜迎”的圖案來表達慶祝的意思。雷圭元先生認為,方形和圓形是歷代圖案創作中的基本骨骼,造型符合“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閩南民居的磚石墻格局繼承了這種基本骨架,並充分發揮了它的作用。雲、火、水、龍鳳在這些圖案中若隱若現。尤其是骨線形狀的火紋與主題花卉波浪般的翻滾相得益彰,印證了壹種水與火藝術和諧的和諧境界。主題圖案的不斷重復增添了形式美,體現出壹種吸引人的復數美(見圖13)。
閩南墻飾的細部意象有陽臺人物、婦女人物、吉祥人物、海棠花、相思樹等。這些形象都有各自的象征和隱喻意義,如象征長壽的六角龜、象征吉祥的八角龜、象征圓滿的圓形圖形、象征財富的金錢圖案、象征天真無邪的蓮花、象征碩果累累的石榴、象征長壽的蝙蝠和象征美麗的蝴蝶,都有壹些美好的祝願,例如。通過圖案或花紋雙關是閩南磚石墻的特點之壹(見圖14)。
第四,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混合應用各種材料
對於裝飾較少的單壹磚墻,工匠們也找到了許多豐富磚墻的方法。材料的混合使用極大地豐富了墻體的材料,這種材料的面積、位置、比例、砌築方法、圖案都體現出壹種美感,與江南水鄉的白墻黑瓦形成鮮明的地域對比。但不管怎麽變,以紅磚為主調是閩南的顯著特色。比如往石頭裏扔磚頭,也演變成了“往石頭裏扔磚頭”。美學元素保持不變,只有材料的變化,增強了統壹性。當然,材料的選擇應該更多的是經濟上的考慮,而不是美學上的考慮,但它還是不由自主地套用了美學原則。整體來看,紅磚結合在石墻和全石墻中,砌體結構的混合在墻上呈現出多種變化,但這種多樣性也體現了壹種* * *性格——閩南民居建築風格(見圖15)。
從閩南民居的磚石墻體中,我們可以找到壹種脈絡,壹種對紅色的熱愛,壹種對雕刻圖案細節的刻意追求,壹種對吉祥符號的從容表達,從而在民居的外觀中反映出居民的經濟文化身份和地位。紅磚的紅色畢竟是壹種皇家色和喜慶色,說明宮殿式的居住觀念讓閩南人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盡可能用曲折的方式來表達,同時也在壹些細節上,比如圖像、圖案等方面嘗試借鑒皇家的偏愛。當然,龍鳳的具體形象雖然沒有明顯出現,但在圖案和意象構成上,都是以壹種潛在的結構表現出來的。我們認為,這種語境隱藏著文化意義和審美意識。雖然不能說是歷代工匠有意識的創造,但這是工匠對文化傳承的壹種無意識或潛意識的理解和再創造。同時,這種無形的語境也表達了壹定的社會意識(如符號和隱喻)。值得我們深思的是,他們對審美規律的把握,使之成為壹種地域性的特殊意義和表達方式。簡單的磚石墻體表面固化了閩南的文化觀念,從側面反映了閩南的文化意識和生命意識。隨著生活環境和物質的變化,另壹方面也會影響文化和物質觀的變化。雖然精神和物質的東西往往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但壹方面條件變了,另壹方面也必然導致變化。我們不能忽視這種變化,如果這種審美潛規則還在潛意識裏影響著我們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