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岡的幾十個洞穴中,譚瑤第五洞是最早也是最宏偉的。五六洞和五華洞豐富多彩,是雲岡藝術的精華。
洞穴1和2
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兩層方塔雕於洞中央,後墻如彌勒佛屹立。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洞門兩側雕有維摩、文殊,東壁下部佛像本生故事浮雕保存完好。第二窟中央有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雕有三座亭子,洞內壁雕有五座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影像資料。
第三個洞穴
這個洞穴是雲岡石窟中最大的。前面的斷墻高約25米,據說是曇曜的翻譯樓。洞內分前後兩室,前室上部中間鑿有壹彌勒佛洞室,左右各鑿有壹對三層方塔。後室南西側雕有三尊造像,外形渾圓,肌肉豐滿,花冠精細,服裝線條流暢。坐在這尊雕像上的佛的高度約為10米,兩個菩薩的高度各為6.2米。從這三尊雕像的風格和雕刻工藝來看,可能是初唐時期(公元7世紀)雕刻的。
洞穴4
洞中央雕有長方形圓柱,南北兩側各雕有六尊佛像,東西兩側各雕有三尊佛像。南壁洞門上方有北魏(公元520-525年)鄭光年表銘文,為雲岡石窟最新銘文。
洞穴5
它位於雲岡石窟的中部,是壹組由六個洞穴組成的雙洞群。洞內分前後兩室,後室北壁主尊第三佛,中央坐像高17米,為雲岡石窟最大佛像。洞壁上滿是雕刻的壁龕和佛像。牌坊兩側雕有兩尊坐在菩提樹頂上的佛像,浮雕,線條優美飛翔。兩窟前有五座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重修。
洞穴6
洞平面近方形,中心為連接洞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方是壹個大龕,南面雕有壹尊佛像,西面雕有壹尊佛像,北面雕有壹尊應多寶坐像,東面雕有壹尊彌勒佛像。在寶塔的兩側、東、南、洞壁兩三面和敞開的窗戶兩側,雕刻了33幅描繪釋迦牟尼從出生到覺悟的佛教故事的浮雕。這個洞穴是雲岡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壹個,其規模宏偉,雕刻豐富,技術精湛。
7號和8號洞穴
兩洞是壹組雙洞,前面三層木檐。七窟分前後兩室,後室北墻上有三佛主像,東、西、南三面墻上有展示佛教故事的本生故事浮雕和佛龕。洞頂為飛天平棋,南壁拱上部六支天人雕刻精美;八洞四壁的雕像風化嚴重。拱門西側有壹個五頭六臂騎孔雀的羅田雕刻,東側有壹個摩鹿加人頭的羅田雕刻。雕刻技藝和造型都比較成熟,這個題材在雲岡洞是不可多得的特例。
9號和10號洞穴
兩窟為壹組雙窟,九窟分前後室,前室南壁鑿成八角柱。在後屋洞穴的門上割壹扇窗。前室東、西墻雕有三個仿木佛龕,壁上滿是雕刻的佛像和飛天。後室北壁主像是釋迦牟尼佛;十洞也分前、後、中、後四間。門拱內外都有雕刻圖案,結構嚴謹,變化豐富。
第11至13號洞穴
這三個洞穴被歸為石窟。十壹洞中間鑿有方柱,四面鑿有壁龕。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造像銘文,是研究雲岡石窟發掘歷史的重要材料。十二洞天前室的正面鑿成三個仿木建築的屋檐。東西壁還雕有三個仿木制的佛龕,洞窟頂部雕有壹個藝妓樂天,手持排簫、排簫、笛、鼓等樂器;第13窟南壁上部的七佛像和東壁下部的天人供品是此窟的精品。
第16號洞穴
第16至20窟是雲岡石窟的前五窟,通常被稱為“譚瑤窟”十六個洞穴是扁平的橢圓形。主像中間釋迦牟尼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四周墻壁上雕有千佛殿。
第17號洞穴
主像為第三佛,中間為壹坐彌勒佛像,高15.6米。東西墻上有龕,東面有坐像,西面有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後來雕刻的。
第18號洞穴
主像是佛三世,中間的佛釋迦牟尼高15.5米。東墻上部的弟子雕刻技術非常嫻熟,堪稱傑作。
第19號洞穴
主像為三世像,為洞內釋迦牟尼坐像,高16.8米,為雲岡石窟第二大像。洞外鑿出兩個耳洞,各雕壹尊8米坐像。
第20號洞穴
遼代以前的洞前帶崩塌,雕像完全開放。雕像為正中釋迦牟尼坐像,高13.7米。這尊塑像面部飽滿,肩部寬闊,造型雄偉,精神渾厚,是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