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原,依然有實力。
當太陽、月亮和其他東西落下時,
黃河將永存。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圖騰,古老的黃土地是中華文明的太陽,是中華文化的聖地。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自成壹體,活躍流動,儀態萬千。它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尤其像黃河,壹望無際,日月同輝。但是地域文化的特征也很明顯。透過歷史的望遠鏡,我們可以看到,東西南北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人口分布從密集到稀疏的極不均衡,不同民族的不同影響,造成了經濟優勢和自然優勢的巨大差異,直接造成了不同地區的人們有著各自的傳統習慣、風俗習慣和性格心理,“百裏不同習,千裏不同俗。”
從內蒙古遼闊的草原到美麗的江南水鄉,不同的自然條件使兩地人民在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上呈現出不同的風格。壹個像遊牧文明中的彪悍青年,壹個像農耕條件下的溫柔少女。
的確,以吃肉為主的北方民族和以吃菜為主的農耕民族,在習俗上屬於兩個不同的世界。赤道附近,氣候炎熱,人體發育成熟較早,女性早婚成為顯著特征。俄羅斯人喜歡喝酒,所以我們可以從寒冷的氣候中找到壹些原因。
纏足女人就是中國女人的纏足,這壹直是很多人關註傳統中國女人的焦點。然而,生活在南方稻田裏的勞動婦女不纏足,原因很簡單,在南方的許多地區,婦女是田裏的主要耕種者。
生活在白雲下深山裏的山民,可能比交通更發達的平原地區的山民更淳樸。
古人雲:“水使人過,山使人塞,水使人親,山使人離。”這生動地說明了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民俗。梁啟超把中國不同地理環境下不同風俗的特點概括為:“北南俊米,北蘇南蜀,北羌南秀,北塞南化。”(論中國的地理走向)中國的南北差異不僅表現在人的身高、體重、外貌特征上,還表現在語言、性格、飲食習慣、服飾、建築風格等方面。
林語堂把中國分為“粗獷豪放的北方”和“溫文爾雅的南方”。他認為: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雖然被相同的主體文化紐帶聯系在壹起,成為壹個民族,但實際上他們在性格、體質、風俗習慣上的差異,和南歐的地中海人、北歐的日耳曼人壹樣大。壹方面,我們看到北方的中國人,習慣了簡單樸素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高大健壯,性格熱情幽默。另壹方面,在江南,人們會看到另壹種人,他們熱愛文學,勤於修身,世故,心智發達,身體退化。(中國人)顯然這是壹個非常有見地的總結。
黃河流域是壹部巨大的歷史書,記載著古代人類活動的歷史,那壹處遺址是文明發展的豐碑。地處黃河流域和黃土高原的山西,是中國傳統文化沿黃河和南部汾河流域的發祥地。這裏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澱,名勝古跡比比皆是。每壹處古跡似乎都在向世人講述壹個古老民族的燦爛文明和悲慘命運。
河流通常是文明的搖籃。早在蠻荒時代,黃河流域就響起了人類遠祖的腳步聲。山西省最南端的“大禹治水”遺跡表明,黃河流域早在6000年前就進入了農業社會,史書記載有以下信息:“禹、姬俯首稱臣,得天下”,“帝君生於後稷,姬下於百谷”,“後稷教人種莊稼,樹百術。在晉南農村,至今還流傳著許多關於大禹治水、堯、後稷在前河東大地的民俗。毫無疑問,這是壹筆巨大的人力資源。
山西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在很多情況下,它曾經是中國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從唐太宗到司馬光,從雄偉的關雲長到悲涼感人的西廂記故鄉,這片黃土地上人傑地靈。但大漢唐以後,隨著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向東南轉移,山西開始落後。地處內陸,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社區封閉,各種現代信息傳播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習俗和價值傾向呈現出嚴重的沈澱和固化,人們的心理、精神和行為被牢牢地鎖在歷史的山谷裏。
就像今天的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靠近東南亞,面向海洋文明壹樣,絲綢之路曾經是古代中國與世界溝通、交流、聯系的歐亞走廊。中國西北也通過與西域和地中海的接觸豐富了自己的文明。然而,由於絲綢之路中斷,山西長期遠離國際交流的中心,生活在壹個孤獨的角落,無法直接接觸不同的文化。這樣,民俗文化的變化和更新受到了很大的制約,使他的民俗更加傳統。
“河流不會浪費夢想。”黃土地上的民俗有自己的魅力和特色。
與漢族壹樣,山西民俗的主體部分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與農業生產直接相關。漢族的民俗是建立在農業社會的獨特經驗基礎上的。自給自足的小規模農民幾乎沒有經濟流動性,社會交往也不發達。“樹之谷,術之麻,性之修養,車,不為他人。”雞犬之聲雖有,互不相關。形成了“安居樂業”、“寧死不遷”、“知足常樂”的民間價值觀,強調家庭和倫理,同時積累財產,存錢,存錢。崇尚節儉已經成為消費民俗的核心價值。
崇尚節儉是漢族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的普遍習俗,但在山西尤為突出。山西地處黃土高原,降雨量少,多山交通不便,土地貧瘠,植被貧乏,自然災害頻繁,是壹個比較貧困的省份。當開源的努力被束縛在壹小塊土地上無法投入使用時,節流就成了人們自然而然的選擇。節儉是貧窮的伴侶,也是對付貧窮的壹種消極方式。史書記載,由於“瘠地窮民,儉約之風自三皇三王以來從未改變”,“河東瘠貧,其風俗儉”(山西通誌)“晉有唐虞遺風,其風俗儉約。”特別值得壹提的是,山西人在節儉的基礎上,形成了濃厚的節約習俗。“山西人好儲蓄,家裏有囤貨。”這些節儉和節約意識並不局限於家鄉的窮鄉僻壤,在太原、大同、臨汾、上黨等曾經的銅都城市也有。節儉很重要,尤其是節約的民俗營造了壹種土壤,壹種氛圍。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山西人發展了曾經稱霸中國的金融意識,並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智慧,開創了金融事業,發明了票號,使其在明清時期獨領風騷。
勤儉節約的習慣作為壹種傳統和習俗,仍然主導著山西人的消費心理和行為。目前,山西人的人均收入在全國處於下遊,但人均儲蓄卻位居前列。山西人勤儉節約的習俗在大量地方誌中被廣泛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