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歷史
公元前126年,司馬遷在其《史記》中首次記載了“廬山”,並記載自秦始皇、漢武帝南巡時“順流而下”、“過栗鵬拜其名山大川”以來,廬山在國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唐玄宗在廬山建太平宮,題詞“九天使殿”。南唐領袖李靖隱居廬山讀書。他登上王位後,他的房子就以這座寺廟命名。南唐以後,李煜修建圓通寺。宋太祖贈白鹿洞書院國子監《九經》印本,命該書院為“白鹿洞國學”。他還賜額開第壹寺,以“開第壹中國西藏”。明太祖朱元璋將廬山命名為“魯玉娥”,“爵以爵位尊,祿以秩拜”。明太祖、成祖、玄宗三次進貢天池。清太祖賜第壹殿禦書《般若心經》等。
廬山歷代發生的文化大演變和政治事件,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從古代到現代,廬山有三個時期反映了中國的歷史走向。著名學者胡適在1928中指出,廬山有三處古跡代表三大趨勢:慧遠的林東,代表中國“佛”“中”的大趨勢;白鹿洞,代表了近七百年來中國宋學的大趨勢;牯嶺代表了西方文化入侵中國的總趨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33年夏,周恩來兩次赴廬山與蔣介石談判,提出了著名的《中國與中心國合作宣言》,促進了中日合作,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主戰場之壹的中國戰場。17年7月,蔣介石在廬山發表了關於抗日戰爭的重要講話。1959、1961、1970年,中央在廬山召開了三次會議,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
廬山與中國歷史,尤其是近代史密切相關。與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信仰、事件、人物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舉世矚目。
“蔥郁飄逸,炫耀東南”的廬山,自古以來就受到許多文學家、藝術家的青睞,成為隱士、高僧的靠山,政治家、名人的舞臺,從而給廬山帶來了濃厚的文化色彩,使廬山成為深厚的文化底蘊。
景觀文化是人們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創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和自身的過程中創造的壯麗世界,是中華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
廬山景觀文化是中國山水文化的精彩反映,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廬山的自然既詩意又人性化。自東晉以來,詩人以豪邁的激情和輝煌的筆觸,唱出了四千多首有關廬山的詩詞歌賦。東晉詩人謝靈運的《登廬山望嬌嬌》和南朝詩人鮑照的《望石門》是中國最早的山水詩,廬山成為中國山水詩的發源地之壹。詩人陶淵明壹生以廬山為背景寫作,他的田園風格影響了以後整個中國詩壇。唐代詩人李白五次遊廬山,為廬山留下了《望廬山瀑布》等14首詩。他的詩《望廬山瀑布》與廬山瀑布淵源流長,在中國和海外華人社會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古詩詞中的精品。宋代詩人蘇軾的《西林壁》流傳甚廣,影響深遠。“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成為充滿辯證哲學的名句...
廬山風景是山水和人文景觀的綜合體。廬山經過詩人、畫家、作家、哲學家的精神審視,創造了許多人文氣息特別濃郁的歷史遺跡。正如壹位新加坡學者所評論的,“如果說泰山的歷史景觀是帝王創造的,那麽廬山的歷史景觀則是文人創造的。”
陶淵明以廬山康王谷為背景的桃花源,充滿了烏托邦式的理想主義。南朝廬山二女,以廬山為活動舞臺,成為中國早期推理小說的名篇。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壹詩,創造了壹個景點——花道。他在廬山建了壹座“廬山草堂”,他的《廬山草堂》是描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傑作。寧人朱復興白鹿洞書院,使之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學世代在此耕耘,真實記錄了這壹具有深刻特色的文化現象的過程和歷史。朱制定的《白鹿洞書院學規》成為中國封建教育的規範,也影響了中國的歷史文化進程。
山水詩和山水畫是中國山水文化中的兩大項目。山水詩在廬山大放異彩,山水畫也在廬山大放異彩。東晉畫家顧愷之創作的《廬山圖》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第壹幅獨立的山水畫。從此丹青大師以廬山為載體,用這種藝術形式表達廬山的審美境界。中國畫的第壹個理論突破,也是顧愷之的“傳神論”。但這是東亞著名高僧慧遠在廬山闡述的“萬形不滅論”哲學思想的結果。廬山托林濟蓮社“十八傑”之壹的宗炳撰寫了《畫山水序》,成為中國第壹部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理論。他的“性靈說”打破了“君子有德”的美學觀,顯示了壹種新的美學思潮的興起。
文人墨客在廬山上抒情寫意,使廬山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科學家們對廬山進行了科學考察,以揭示其美麗的真諦。現代地質學家李四光以廬山第四紀地質地貌為研究對象,發表了《冰期的廬山》等壹系列研究著作,開創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理論,並由此引發了中外學者對廬山第四紀冰川的學術爭論,奏響了中國第四紀地質學的世紀交響曲...
廬山的歷史文化地位很高,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壹。廬山景觀文化作為廬山文化的壹部分,形成了明顯的文化傳承關系,其價值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相結合的文化體現。
2006年5月23日,在廬山畫院建院20周年之際,《中國文化報》第三版發表了題為《讓廬山山水與文化神韻並存》的專刊,指出廬山是山水田園詩、山水詩、山水畫的發祥地。由此,壹種“詩畫”的廬山景觀文化特征被確定了。
壹、廬山景觀文化的客觀性和存在形式
大自然賦予了廬山奇特的風景和自然風貌,人類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為廬山留下了許多文化積澱。廬山景觀文化的客觀性體現在廬山的文化遺存和遺跡中,其中最直接的形式是廬山的田園詩、山水詩和山水畫。
據統計,現存以呈現廬山題材的古詩詞多達4000首,包括各種形式的山水田園詩、山水田園詩,晉代的陶淵明、謝陵源,唐代的李白、白居易,宋代的歐陽修、蘇東坡、朱,明代的,清代的唐寅、康有為,以及近代政治文化名人毛澤東、郭沫若等。
山水畫不計其數,難以計數。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東晉顧愷之的《望五老峰》、五代郝靜的《狂錄圖》、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明代唐寅的《三峽橋》、清代石濤的《廬山瀑布圖》、清代張大千的《廬山圖》。現代畫家更是難以數清廬山的作品,如傅抱石、劉海粟、、應野平、魯、、、等眾多。
如今,表現廬山之美的藝術形式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傳統的古典田園詩和山水詩已經被新的自由詩和其他文學形式所取代。山水畫也作為時代特征的體現出現了。其他繪畫形式有油畫、水粉、水彩、版畫,還有很多表現廬山風光和情懷的作品。此外,廬山的風景攝影也是壹種非常豐富和富有美感的藝術形式,應該說是新時期廬山景觀文化的壹種重要形式。
二、廬山景觀文化的傳承精神
廬山景觀文化不僅具有豐富的藝術形式,而且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內涵,體現了廬山文化對歷代的傳承精神。廬山景觀文化的傳承體現在豐富性、審美性和抒情性上。
豐富。體現在廬山文化的開放性上,歷代文化都在廬山上留下了痕跡,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在廬山的不同時期占據了不同的地位,而殖民時期西方文化的入侵帶來了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留下了深刻的時代文化痕跡,從而體現了廬山山水文化的豐富性。
唯美這是廬山景觀文化的另壹個主要特征。廬山景觀的美與奇,本身就為廬山景觀藝術的審美特征鋪平了道路,許多畫家感受到了它,創造了它。他們被廬山的美景所征服,被留存於世的經典詩詞所折服。因此,他們的作品藝術性很強,具有很高的審美特征,體現了廬山山水文化中情景交融的美好境界。
抒情性,從古典山水詩、田園詩來看,廬山的山水畫影響較大,詩歌中的感情和意境往往被山水畫表達得更直接、更痛快。可以說,山水畫、山水詩、田園詩是壹對孿生姐妹,它們相互吸收,相互傳播,相互影響,因為它們都是真情的表達,都是真情的傾訴。廬山的自然美景不能不引起詩人和畫家的感慨,所以“詩情畫意”是廬山景觀文化的壹大特色。
三、廬山景觀文化的價值取向
廬山景觀文化是廬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廬山景觀的文化精神和價值。廬山山水文化的價值體現在廬山的文化藝術中,不僅包括古典的山水田園詩和山水田園詩,還包括古典的山水畫和文物,不僅包括現當代的文化載體,包括詩歌、散文、史記,還包括現當代的繪畫、攝影、電影等多種形式。它們都體現了廬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價值。今天,廬山的發展不是基於孤立的山川美景,而往往更多地依賴於自然美景之外的人文景觀。所以文化的價值很重要,往往代表了壹個地區的發展趨勢。廬山景觀文化的發展是在繼承永恒文化遺產的前提下開發自身的文化潛力,從而體現文化的價值。如今廬山景觀文化的價值越來越受到重視,可以說是文化本身價值的發揮。
第四,廬山景觀文化的發展趨勢
探索和研究“廬山景觀文化”是對歷史文化的挖掘,是對廬山景觀文化“傳承”和“文脈”的研究,是對廬山景觀文化起源和傳承的認識。把握了廬山山水文化的精神和脈絡,就如同把握了廬山山水文化的主線。廬山景觀文化的發展應該有怎樣的趨勢?筆者認為廬山景觀文化的發展趨勢有三大趨勢:包容性、本土性和發展性。
包容性,我們分析廬山山水文化對山水詩、田園詩、山水畫的影響,以此來分析文化的特點。其實“文化”本身就很有包容性。無論什麽方面,方向,政治,經濟,社會,宗教,民俗都因為同樣的影響而被稱為文化。有了包容性,文化的發展才有活力。
地方性將是廬山景觀文化的重要發展趨勢。我們在分析研究廬山景觀文化時,實際上研究的是“鄉土文化”只是“鄉土文化”的景觀部分。我們說的越民族,我們就越國際化。因為世界的文化是由各國的民族特色構成的。同理,“本土性”是“文化”的體現。
開發是廬山景觀文化的另壹個趨勢。時代在發展,社會在發展。沒有發展我們是不可能繼承的。發展是傳承的必然,傳承的目的是發展。我們廬山景觀文化的發展是建立在繼承廬山景觀文化精神的基礎上的。如何發展當前的廬山景觀文化是我們探索的目標。我們要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以最大的“包容性”、最真實的“地方性”、最強烈的“發展性”創造今天的廬山景觀文化,把廬山景觀文化精神傳承下去,為後人留下更多的文化精神產品。
廬山,世界名山,以其文化為特色。文化是廬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