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建國60年來,婚俗有哪些變化?

建國60年來,婚俗有哪些變化?

吳出生於六十年代初。小時候看見壹輛大平板車推著老婆。車兩邊用竹竿搭起竹圈,掛上紅綢被套,上面鋪上紅毯子,就成了壹輛簡易車。新娘穿著紅色的外套,用紅色的面紗蒙著頭,盤腿而坐。迎接他的人們被兩個吹嗩吶的號手簇擁著,走在隊伍的前面。在20世紀70年代,自行車被用來接親戚。在長長的自行車隊伍中,新娘坐在後座,紅色的衣服很顯眼。80年代左右,結婚改成手扶拖拉機和農用車撞人。摩托車興起於90年代,長長的車隊最受人尊敬。後來,汽車也加入進來。到2000年左右,車完全用光了。

改革開放三十年

-中國婚姻習俗的變化。

婚姻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大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婚姻習俗發生了許多變化。“改革開放前,新娘的新郎揭開面紗,她的父母哭了,但嫁妝方面很簡單...現在結婚更奢侈了。”改革開放以來,婚俗的變化讓我們深有感觸。

改革開放前:結婚就跟演電視劇壹樣。

改革開放前,有哭嫁、拜堂、揭紅蓋頭、夫妻床上撒棗、蓮子、花生等習俗。那時候,新娘的樣子客人是看不見的。新郎新娘祭奠完婚禮後,新娘被直接送進洞房,然後新郎揭開紅面紗。結婚前,真的很像電視劇。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很多習俗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在壹些農村,哭嫁的習俗應該還保留著。

改革開放30年,關於不同年代的婚禮,壹直有這樣壹句話:“80年代要三轉壹環,90年代要三輪電,20世紀要三子壹抄”。通過這個生動的婚禮變奏,讓人真切地感受到時代在變,社會在進步。

從“三轉壹環”到“三子壹書”

1983結婚。那時候結婚沒有現在這麽講究,新房的布置,物品的購買都很簡單。“結婚的時候,最流行的就是‘三件大事’。那時候,買這些東西都很難。改革開放初期,結婚時最時髦的是“三轉壹環”,其實就是自行車、縫紉機、手表,“壹環”就是錄音機。那時候,凡是結婚的人都準備好了這些嫁妝,這是最體面最隆重的婚禮。

90年代初,“三轉壹環”逐漸被電視、洗衣機、冰箱等先進家電取代。90年代中後期,彩電、空調、洗衣機、冰箱、微波爐等家用電器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新婚夫婦結婚物品清單上的必備物品。那時自行車已經逐漸被摩托車取代,汽車也開始被壹些富裕家庭列入結婚物品清單。

今年5月剛結婚的陳老師說,她和老公是自由戀愛的。在雙方父母的經濟支持下,他們買他們需要的任何東西。他們婚前就把電腦搬回家了,空調、冰箱、洗衣機、等離子電視都不缺。“結婚前,在父母的資助下,我們有了自己的房子和車子。”陳老師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現在的年輕人對婚姻的要求是,除了“房、車、票”,還要有“本科學歷”。

從自己做飯到酒店宴會

改革開放之初。婚禮很簡單。當時大多數人都是在家裏辦酒席。婚禮前,他們要準備好需要的物品,飲料等等。結婚那天,他們在院子裏支起了爐子,邀請了親戚朋友來幫忙。壹場婚禮通常需要幾頓飯。

“在農村,很多人用轎子迎接新娘,規矩很多,比如新娘出嫁要哭,進洞房要鬧。”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用轎子接新娘的習俗逐漸被用自行車迎娶新娘所取代。

上世紀90年代,有錢人為了省事,開始把婚宴委托給酒店,於是傳統婚禮習俗逐漸淡化。

我們1997結婚的時候,當時最復雜的手續就是接親戚。新郎帶著新娘的接待隊伍趕到新娘家,接新娘也是費了不少折騰。新娘的家人也用壹些小吃招待新娘的招待會,然後用鞭炮和鼓把新娘送走。這時候,傳統的拜天地、掀紅面紗的程序逐漸消失。很多人在飯店舉行婚禮,為朋友和長輩舉辦宴會。與80年代相比,餐桌的檔次和格局有了明顯的提高。

現在的婚禮越來越註重情調、個性、排場和浪漫。豪華的車隊,星級的餐廳,能讓新人心情愉悅,也能讓親人覺得有面子。婚俗的“面貌”正在悄然改變。步入適婚年齡的年輕人更傾向於委托婚慶公司精心打造自己的個性化婚禮。

從黑白照片到浪漫婚紗,當時的年輕人。做壹套中山裝,拍婚紗照,非常難得。壹個小夥子娶了媳婦,買不起中山裝。他剛在他店裏幹了三個多小時,借了壹件中山裝。

上世紀90年代,壹件白紗連衣裙搭配壹套“別致”的西裝,成為影樓裏炙手可熱的“招牌”。那時候婚紗影樓不多。幾乎每對情侶都穿著統壹尺碼的禮服拍照,姿勢也是壹樣的。

90年代中後期,大大小小的婚紗影樓開始出現在繁華的大街小巷。照相館的質量越來越高,可供選擇的禮服款式也越來越多。就連婚紗照的排版也不入俗,屏風式、快門式層出不窮。

  • 上一篇:廣東省易制毒化學品管理條例
  • 下一篇:《葉問4》即將上映。妳對之前的電影有什麽印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