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先上色,再燒制。因此,所選礦物的顏色必須耐高溫,在高溫下顏色不會分解,仍能保持原有的顏色。早在幾萬年前,人類就已經發現並開始利用大自然的獎賞:穴居人在死者身上撒上紅色赤鐵礦粉,用礦物粉染出各種裝飾品;在大地灣二期,發現當時的生活面上有壹層紅色赤鐵礦粉散布。可見,人類對礦物顏料的認識和使用經歷了數萬年,紅色早已被視為吉祥美好的顏色。
紅色:紅色樣品取自大地灣壹期陶罐和廣河八坪半級陶罐。經檢驗和測定,顯色元素為鐵,顯色相為氧化鐵。出土的礦物顏料是赭石,是赤鐵礦的風化產物,主要成分是氧化鐵。有的地方還用含鐵量高的紅粘土做紅色顏料。赤鐵礦在自然界中比較常見,容易獲得,所以紅色成為人們早期繪畫的主要選擇。他們用紅色來表達他們的激情,他們也用紅色來象征他們對幸福的希望。
黑色:是甘肅彩陶中最常見的顏色。根據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火燒溝文化、新店文化的樣品分析,結果表明明顯的顏色元素為鐵和錳,色相為四氧化三鐵。其礦物主要是磁鐵礦和黑錳礦。馬青林博士還在馬家窯文化的黑色中首次發現了鋅鐵尖晶石。這些礦物都是尖晶石礦物,其中鋅鐵尖晶石和黑錳礦燒制後顏色較深,而磁鐵礦顏色較藍,這是馬家窯文化黑色深而有光澤的原因。甘肅省博物館和臨夏州博物館已經做了壹些實驗。彩陶如果用純錳礦顏料上色,高溫下所有錳元素都會分解。如果用含錳赤鐵礦,彩陶只有在輕度稀釋的條件下燒制後才會呈現紅色;在較厚的情況下,它是深棕色的。這壹系列實驗表明,史前陶工已經認識到含錳赤鐵礦,即赤鐵礦和磁鐵礦的混合礦物顏料,具有兩種不同的顯色性能,並巧妙地掌握了濃淡的變化規律,從而可以滿足彩畫的需要。
棕色:在壹些半山區和馬場類型的彩陶中,有既不紅也不黑的棕色圖案。李文傑先生認為褐色的化學成分與黑色相同,但錳的含量比黑色低,鐵的含量比黑色高,可能是因為顏料中混有紅粘土。馬青林博士對此有了新的理解。通過實驗分析,他認為此時已經使用了黑色和紅色顏料的復合顏料。配色後,色調發生了變化,彩陶的色彩層次也因此更加豐富。
白色:從仰韶中期開始,出現了個別白色,到了馬家窯型,白色增多。根據X射線衍射分析,大地灣三期出土的白色為純應時粉。馬家窯型白色,其主要成分是石膏或方解石。
礦物顏料必須經過加工才能使用。先將色素礦物質粉碎,然後需要磨成細粉。顏料越細,附著力越好。研磨後的細粉與水混合形成顏料漿或混合顏料。在甘肅出土的文物中,由於彩陶的發達,經常出土顏料及其加工者。大地灣的先民習慣用石斧粉碎色素礦物,所以出土的石斧上常沾有顏料。出土的數百塊磨石和磨盤,無疑是壹整套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石有圓形、圓錐形、橢圓形,都有光滑的研磨面;磨盤有各種形狀,但都有壹個凹陷的磨坑。有的磨盤非常細膩,研磨面黑亮,呈規則的圓形。蘭州白道溝坪遺址窯址出土的兩件工具,壹件是石磨盤,壹件是高邊潘濤,呈亮紫色,應該是調色盤。顏料調好後,最後壹道工序就是上漆。
繪畫用什麽樣的工具,因為沒有實物出土,很難確定。但根據對甘肅彩陶的觀察,不難發現,很多彩陶圖案都在不經意間留下了銳利的筆觸。據推測,他們是用類似刷子的工具繪制的,不僅有硬毛制成的硬“筆”,還有軟毛制成的軟“筆”。否則半山和馬場的細網格紋和鋸齒紋都無法完成。從細長流暢的線條可以看出,當時畫的“筆”很可能是用狼、鹿等毛發制成的長刃硬筆,具有良好的凝聚力。油漆
在中國傳統藝術中,彩陶是最早將圖案與物體造型完美結合的原創藝術品。先民在繪制彩陶時,非常註重圖案與造型、視角的關系,註意到不同視角下圖案的視覺效果。他們設計的是,無論從哪個角度,無論從正面還是從上方,都能看到完美的畫面,力求達到圖案與造型的構圖和諧。根據裝置的不同形狀,確定和設計裝飾部件和圖案。因為史前社會沒有桌案,很多物品都是放在地上或者小土臺上,和現代的地方完全不壹樣。此外,史前祖先席地而坐,自然視角也明顯不同。因此,繪畫的重點大多放在腹部和器具的以下部分。比如仰韶文化的鍋碗瓢盆等等。,視線僅限於嘴和腹部,所以只畫在視線內的部分;馬家窯式的壺,大口淺腹,俯視內壁更清晰,所以以室內色彩為主,輔以簡潔的室外色彩;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瓶狀器物,器形細長,腹部平直,器身小巧,整體壹眼就能看出來,所以大多是從口沿壹直畫到下腹部。中級骨灰盒和大圓腹造型畫在中間是因為放在地上時小腹基本被擋住了。
壹個工匠是不可能隨心所欲地塗顏色的。根據物體的形狀,對口沿、頸部和腹部的圖案和內部色彩要有事先的設計和構思。圖案的位置確定後,根據需要將物體的繪畫部分進行分割固定,然後進行繪畫。繪畫時,先畫出主題圖案,再補充與主題協調互補的輔助紋飾。根據對彩陶圖案的觀察和研究,推測具體的繪畫過程如下:(1)等分或分離。
彩陶除少數器物為圓形外,基本都是多組裝飾花紋組成的橫繪帶,少數豎繪。所以首先要盡量合理的劃分或者劃分被畫的部分,然後分組畫出裝飾圖案。由於器皿形狀不同,等分方法不同,豎長器皿多以水平平行線自上而下劃分彩繪部分;橫寬器皿用垂直平行線從左到右等分器皿。彩繪圖案分二部、三部、四部、多部,都取決於主題圖案。有的圖案簡單易分,如魚紋盆,將圓周橫向分成兩部分,畫出兩組圖案相同的魚;花瓣紋彩陶盆是將器物腹部用豎線橫向分成兩部分,再分成四部分和八部分,最後畫出八組花瓣紋圖案。還有壹些器物的彩繪部分用奇數隔開,如永靖三平出土的名為“彩陶王”的彩繪骨灰盒,用平行線將彩繪部分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再分部位進行彩繪。平分線或分隔線不僅可以作為不同部位不同圖案的分隔線,還可以作為裝飾的邊框。半山型和馬場型的格局密集而復雜,劃分或分離極其精細。比如廣河八坪的半山連續雙弧彩陶甕,需要把周長分成11,可見當時的工作難度很大。所以,當時可能已經有了等分的工具,否則,11組圓弧很難如此精確地等分。對於有耳朵的物體來說,這些配件是最方便、現成的等分。
(2)定位
仰韶文化晚期以後,彩陶上出現了大量連續的圖案,這些圖案極其完整,密不可分。顯然,等分的方法不能滿足彩陶發展的需要。根據這類圖案的特點,首先要規劃整體布局,確定其定位點或定位圈,劃分繪畫部分。如呂加平在隴西收藏的尖底瓶,需要三個渦紋的中心圈。點為錨點,再以該點為中心,向四周引弧,形成連續的漩渦圖案。半山和馬廠類型的彩陶多以圓形為主題圖案,所以圓形代替了圓點,演變為圓形定位。比如半山畫,先畫幾個大圓和葫蘆圖案,再畫其他圖案如鋸齒圖案輔以周邊。馬廠彩陶也是如此,先畫出四個圓圈的輪廓,再填上圓圈內的網格圖案,以及周圍的精美裝飾圖案。
(3)第壹次,由復雜到簡單。
彩陶圖案壹般可分為主題圖案和非主題圖案。主題紋飾畫在器物最醒目的位置,其他紋飾作為陪襯,填補空隙,或裝飾口、頸、小腹,起到輔助裝飾作用。繪畫時要抓住重要位置,先在重要位置畫出主題圖案,再在邊角畫出附屬的裝飾圖案,這樣才能達到整體完美和諧的效果。永靖三平出土的彩陶甕,分三格,由三部分圖案組成。中腹最大,主題圖案位於中間重要位置。需要先畫出漩渦圖案作為主題,然後在周圍空白處畫小同心圓,最後完成上下腹部的其他裝飾。中級彩陶花紋密集精美,繪畫難度大。但通過仔細觀察分析,不難看出整體圖案是以紅色為主色調,紅線也起到了等分和定位的作用。黑色鋸齒圖案或條塊相間於紅線之間,黑紅相間,構成壹幅完美的畫面。所以看起來中級類型畫的畫法程序應該是先畫紅色的主花紋,再畫黑色的花紋。總之,先畫出主題圖案和骨幹線條,可以控制整個畫面,使布局更加合理美觀。
(4)先查大綱,再填。
仰韶文化晚期以來,出現了許多網格圖案,其外輪廓有圓形、橢圓形、葫蘆形、三角形、圓條狀等,輪廓內填充的網格也越來越密細。對於這類器物的分析,要先畫出輪廓,然後在輪廓中填入網格線、菱形方塊等裝飾。比如繪有鯢魚圖案的彩陶瓶,要先勾勒出鯢魚的身體,然後在體內畫出網格線和四肢。在有葫蘆紋的中級彩陶壺中,很明顯要先畫出葫蘆的輪廓,再填充葫蘆中的細格紋,最後用其他線條圖案對周圍空間進行補充和完善。馬廠式單耳杯需要先畫回形條紋圖案,然後在條紋之間畫細網格圖案。約1平方厘米的條紋之間有五條縱橫交錯的經緯線,顯示了當時畫師的精湛技藝。否則線條會粗細不壹,疏密不均,或者彎曲造成重疊等等。由此可見,繪畫技巧的熟練程度直接影響到彩陶的質量和美觀。
無論是什麽形狀、圖案、文化類型,無論是什麽,總是遵循壹定的原則和程序,即從上到下、從點到面、從主體到其他、從整體布局到局部結構。這些規律為後世繪畫藝術的壹般規律開創了先例。甘肅彩陶鼎盛時期,圖案依然繁復有序,根本原因是上述繪畫的基本規律。
彩陶是在陶坯沒有完全幹透的情況下進行彩繪的。車身上漆後,要用鵝卵石等工具反復打磨,這樣可以使表面紋理致密光滑。塗好的色料還會通過滾磨的方式嵌入器件表面,成為器件表面的有機組成部分,牢固地附著在坯體上,不會脫落,燒制後器件表面光亮美觀。半山型彩陶表打磨最為精細,花紋鮮艷奪目,達到極致。蘭州牟家坪半山彩陶壺,頸肩交接處有壹圓棍縱向碾壓所致的凹痕。根據李文傑先生的實驗,內層顏色可以用硬而光滑的球滾動,外層顏色可以用硬而光滑的圓棍滾動。卷的時候註意力的方向基本垂直於米,這樣色料就不會移位,花紋也保持不變。3.陶器衣服
在繪畫之前,先在陶坯上塗上壹層彩陶衣,這是仰韶中期以後各種彩陶文化中的普遍做法。塗上陶衣後,手表看起來就像壹層華麗的彩色衣服,再塗上其他顏色。如果在紅陶上塗上黑色,色彩對比強烈而穩重,更是耀眼奪目。即使有些陶器不再繪有陶衣,如大地灣四期陶鼎,以紫砂陶衣裝飾,看起來依然華麗耀眼。壹般陶衣的原料都是經過精心洗滌的細泥,有時還會加入其他顏料。敷陶衣時,將器具表面刷上泥巴或將器具放入泥巴中浸泡。馬廠的類型,還有火燒溝、新店、沙井的文化,都流行紅陶服。仰韶和馬家窯文化有少量的白陶衣。經鑒定,紅陶衣的原料是含鐵量較高的紅粘土,白陶衣多為白堊土。彩陶是指燒制後帶有彩繪圖案的陶器。這種陶器中的彩色顏料是加了膠體的,使有色物質附著在表面,但還是容易脫落。大地灣壹期發現壹塊白色彩陶。缸內壁有白色彩陶,顏料質地粗糙,明顯高於缸面。x射線衍射分析表明顏料為方解石,成分為碳酸鈣和二氧化矽。當地隨處可見的“姜石”,方解石含量較高。估計是把“姜石”煮熟,磨成白色顏料。
大地灣四期出土的彩陶很多。壹種是塗在石膏陶上的紅色彩陶,由於有色物質的脫落,圖案不清晰;另壹種是畫在泥瓶泥罐上的白畫,沒有紅畫那麽嚴肅。紅色料經鑒定為朱砂,白色料主要由方解石和少量石膏組成。此時的白色顏料成分與壹期基本相同,但質地細膩,對陶器的附著力比壹期強。過程顯然已經進來了,這可能是由於使用了更好的膠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