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壹個男子漢大丈夫,應該誌在四方。出去旅遊!去天地舒展心胸,拓寬知識面。我怎麽能呆在家裏,什麽都不做,因為我在這裏,就像圍欄裏的雞和軸上的小馬?”徐霞客聽後非常激動,決心遠遊。臨行前,他戴著母親親手制作的旅行皇冠,肩上扛著簡單的行李,離開了家鄉。這壹年,他二十二歲。從那時起,直到他56歲去世,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旅行。
徐霞客在沒有任何政府資助的情況下,遊歷了包括江蘇、安徽、浙江、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廣東_廣西、貴州和雲南在內的16個省份。東至浙江普陀山,西至雲南騰沖,南至廣西南寧,北至河北薊縣盤山,覆蓋大半個中國。更有甚者,在30多年的旅行和考察中,他主要是徒步,甚至很少坐船,經常自己扛行李。他去過的地方大多是荒涼的窮鄉僻壤或人煙稀少的邊疆地區。他不畏風雨,不畏虎狼,與長風、白雲為伴,以野果充饑,以清泉解渴。他幾次生命垂危,冒著生命危險,嘗盡了旅途的艱辛。
28歲時,徐霞客來到溫州爬雁蕩山。他想起古書上雁蕩山山頂有壹個大湖,於是決定爬上山頂去看壹看。當他艱難地爬到山頂時,他看到山脊筆直,無處落腳。怎麽會有湖呢?但徐霞客還是不肯放棄,繼續走上了壹個大懸崖,路也沒了。他仔細觀察了壹下懸崖,發現下面有壹個小平臺,於是在懸崖頂上的壹塊巖石上綁了壹條長長的布帶,然後抓住布帶,垂了下來。當他到達小平臺時,他發現下面的桶太深了,下不去。他只好抓住布帶,蹬上懸崖,費力地往上爬,準備爬回懸崖頂。爬著爬著,皮帶斷了。幸好他巧妙地抓住了壹塊突出的巖石,否則他就會掉進萬丈深淵,粉身碎骨。徐霞客綁好斷帶,艱難地往上爬,終於爬到了懸崖頂上。還有壹次,他遊覽黃山,途中遇上大雪。當地人告訴他,有些地方積雪齊腰深,看不清爬山的路,上不去。徐霞客沒有被嚇到。他靠在壹根鐵棍上探路。沿著山腰往上,山變得越來越陡。山坡上背陰的地方最難攀登。路面結了厚厚的冰,又陡又滑。當妳踩上去的時候,妳會滑下來。徐霞客用鐵棒在冰上挖了壹個洞。踩著坑,壹步壹步慢慢爬,終於爬上去了。山上的和尚看到他非常驚訝,因為他們已經被大雪困在山上幾個月了。他還走過福建武夷山的三條險道:王峰百丈險梯、白雲石陡崖、連接筍峰的“雞胸”和“龍脊”。當他到達大王峰時,太陽快要落山了,他找不到下山的路了。他用手抓住掛著的荊棘,“滾落”下來。他在中嶽嵩山,也是從太師頂上垂下峽。徐霞客的驚人遊記,的確可以說明他是壹個古人。
經過壹天的跋涉,無論多累,無論在哪裏停留,徐霞客都堅持記錄下自己考察的收獲。他的遊記有240多萬字,但大部分都丟失了。留下來的是著名的《徐霞客遊記》,被後人編成了壹本書。這本書有40多萬字,是壹部集科學與文學於壹體的偉大“奇書”。
徐霞客的旅行不僅僅是為了求新求勝,更重要的是探索自然的奧秘和規律。比如他對福建建溪、寧陽溪的考察就是壹例。醴陵和馬嶺分別是江西和寧陽溪的發源地。兩條山脊的高度大致相等,但兩條溪流入海的流量卻大相徑庭。建溪長,寧陽溪短。徐霞客調查後發現,寧陽溪的水流比澗西快。“行程越緊迫,水流越急”,也就是說,行程越短,水流越急。這個地理學上著名的結論,是徐霞客通過實地考察得出的。他對山川、水路、地質、地貌的調查研究,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考察了許多河流的水道源頭,如廣西的左右江、蕭和濱江、湘江的支流、雲南南北的二盤江、長江,其中長江是最深的。浩浩蕩蕩的長江流經大半個中國,它發源於何處,長期以來壹直是個謎。戰國時期的地理書《愚公》中有“岷江引江”的說法,這壹說法壹直被後世書籍沿用。徐霞客對此心存疑慮。他帶著這個“北有三秦,南有武陵,西有石門金沙”的問題,查出金沙江發源於昆侖山南麓,比岷江長壹千多裏,於是得出金沙江是長江源頭的結論。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徐霞客未能找到長江的真正源頭。但是他邁出了極其重要的壹步,找到了長江的源頭。在他之後很長壹段時間都沒有人發現。直到1978,國家才派出調查組,確認長江的真正源頭是唐古拉主峰格拉丹洞的脫脫河。
徐霞客也是世界上石灰巖地貌科學考察的先驅。石灰巖廣泛分布於中國西南地區。徐霞客在湖南、廣西、貴州、雲南等地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對各地不同的石灰巖地貌進行了詳細的描述、記錄和研究。他還考察了100多個石灰巖洞。在湘南的九嶷山,他聽說有壹只會飛的龍巖,於是他請當地的和尚明宗為他指路,拿著火把去調查。飛龍巖是壹個曲折的巨大洞穴。洞裏有洞,滿是坑和水,很難走。徐霞客壹點也不在乎,深入其中。他不在乎他的鞋子會不會跑掉。明宗幾次勸他回去,但他不聽。直到火把快燃盡了,他才依依不舍地走了回來。他沒有任何儀器,只靠目測步驟,但他的調查大多很科學。如桂林七星巖15個洞穴的記錄,與我們今天的地理研究者進行的野外調查大體壹致。徐霞客死後壹百多年,歐洲人開始考察石灰巖地貌。徐霞客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的石灰巖地貌學家。
徐霞客對地理科學做出了很多貢獻。除上述之外,他還研究了火山、溫泉等地熱現象,對氣候變化、植物因地形高低不同而變化等自然現象進行了認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還生動地描述和記錄了農業、手工業和交通運輸的情況,各地名勝古跡的演變和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他的這本奇書也很有文學價值,每壹篇文章都可以說是壹篇優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後壹次外出是在1636,那年他51歲。這壹次主要是前往中國的西南地區,到達中緬邊境的騰越(今雲南騰沖),在1640返回家鄉。他回到家鄉後不久就生病了。在生病期間,他還翻閱了自己收藏的巖石標本。臨死前,他還緊緊抱著考察時帶回來的兩塊石頭。
徐霞客熱愛祖國,熱愛科學,在科學事業中勇攀高峰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