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縣位於福建省中部,中國東南部,主要生產白瓷。這裏自然資源豐富,瓷土礦藏豐富,質地優良。是中國瓷器的著名產地,與江西景德鎮、湖南醴陵並稱中國“三大瓷都”。
德化瓷器始於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到了明代,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技法和風格,隨後又有了長足的發展,在中國瓷器藝術中獨樹壹幟,清代德化瓷器的燒制技術進壹步發展,清人燒制的瓷塑藝術品在上海、臺灣省、日本、英國獲得四項金獎。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德化瓷器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燒制出390多種傳統瓷器,並有更多的現代題材產品。
德化以燒制白釉瓷器而聞名。這裏生產的白瓷瓷質優良,潔白如玉,胎骨細膩,透光性好,釉色晶瑩,有通透感,享有“中國白”、“象牙白”、“奶油白”、“中國瓷上品”的美稱。主要類型為瓶、罐、杯、盤等日用瓷器,雕塑藝術類的展示瓷器以貼花、版畫、堆花裝飾為主。在德化瓷器中,白瓷是最奇葩的塑料佛像,制作精美,雕刻精美,造型傳神。
明代是德化瓷業史上雕塑技術最繁榮的時期。何朝宗、張壽山、陳偉、林朝敬等民間工匠吸收泥塑、木雕等傳統技藝,借鑒無泥塑的過去,善於運用瓷釉的肌理特點,精心燒制各種道教、佛教人物形象,造型方式、細節線條處理精美,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平。大宗師何朝宗是德化後村的本地人。他的創作態度嚴謹認真,他刻意找工作壹絲不茍,他堅持質量第壹的原則。他在瓷雕方面的成就主要在明嘉靖萬歷年間。他的佛像觀音、達摩等佛像雕塑,尤其是觀音的作品是最好的。
福建省博物館收藏的壹尊千年觀音,雖不知出自何人之手,但造型與眾不同。該設備的高度為25。八厘米。它由兩部分組成。上觀音坐在蓮花上,雙手放在桌上,掌心祈禱,表情肅穆。另外16只手臂從背後上下伸開,每只手腕上分別握著火焰、靈芝、桃果等各種寶物。下部為海水浪座,左右浮雕兩條龍,張口吐舌,昂首對峙,每條龍背上都有自己的雕像,捧水膜拜。雖然層次復雜,但各部分比例協調,上下兩段用柱狀支撐隔開,處理得當。觀音上身雖有蓮冠、飄帶、披肩、流蘇、玉鐲等多種裝飾,但卻以簡潔的方式增添了華麗的形象,沒有繁瑣的感覺,達到了造型藝術的整體統壹。這麽復雜的層次,上下分離,非常難火。
明代工匠高超的制瓷和塑藝壹直是後世的風格。明代德化窯除了雕刻人物外,還生產陳設品和日用器皿。陳設器皿是大宗產品,這類作品的造型主要是模仿商周青銅器和當時流行的款式。形狀大小不壹,大的簡單厚重,可作為祭祀儀式和宗教器具,小的精致典雅,可放在案頭欣賞。其特點是形制規整,結構合理,紋飾少,氣氛莊重,以胎釉質感取勝。
能工巧匠善於利用體量感,造型的輪廓,以及獸首、鋪地頭、盤、龍等突出部分的彈性弧線。,把體量感最強的部分安排在突出的部分,甚至不加任何裝飾,來烘托出渾然壹體的古色古香的氛圍。以大家熟悉的香爐為例,屬於仿古型,有印花饕餮紋雙耳四足方鼎爐、印花雙耳三獸蹄足爐、貼花梅花紋雙耳三足圓鼎爐;明代的典型樣式有:印花雲雷紋高筒三足爐、竹筒三足爐、印花雙耳宣德爐。
白堅瓷器的裝飾采用四種技法:印刷、疊貼、畫花、透雕,因器而異,標新立異。常見的圖案有松鹿、松鶴、八仙、獵龍、梅花、盆景和仿古雲雷紋、獵龍和饕餮圖案。其中,堆疊技術是最常見的,它在增強器皿的立體視覺方面起著顯著的作用。舉個例子,妳貼壹個鍋,圓柱形的鍋體左右,壹個玻璃是發夾,低頭垂尾向下翻筋鬥,另壹個是小溪,擡頭張口,四腳貼著鍋體飛躍,壹個小鍋住在鍋蓋中央當扣子。龍追龍玩的生動模式與壺身結合成壹個裝置,既實用又美觀。
以前看德化瓷,總叫“白劍”,其實是片面的。就生產規模和產品數量而言,清代青花瓷大大超過了白堅瓷。到了清代,青花瓷不僅供應了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需要,還供應了朝廷的宮庭,甚至還大量銷往南洋群島甚至東非海岸,有出土實物為證。
在德化青花瓷中,日用食器數量最多,其次是陳設器。造型特點主要來源於實用結構,采取當時流行的形式。無論物體大小,胎體都比較厚實,沒有薄的,體現出簡約穩重的特點。成型車輪修復廣泛應用於生產中。因此,它趨於標準化,適應大批量產品的要求。
明末清初,德化瓷器由於窯型結構、配方原料、燒成氣氛的變化,由乳白色向淡藍色白釉轉變。這種色調與當時的景德鎮非常相似,但釉面比景德鎮白釉更刺眼,所以又叫“填白”或“甜白”。胎骨瓷土沒有白瓷細膩,成分發生了變化,顏色從“糯米胎”變成了普通的白色或灰白色,質地非常堅實。
妳可能也會喜歡
錦繡太原城,太原最值得關註的景點。
中國四大書院是歷代名人聚集的地方。
宗教文化:什麽是佛教文化?
妳知道中國飲食文化的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