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德國軍事顧問的經濟建設

德國軍事顧問的經濟建設

蔣介石聘請德國軍事顧問,不僅是為了培養壹支現代化的抗日國防力量,更是希望依靠德國的人才和技術,建立完整的軍事工業體系,用軍事工業的發展帶動整個經濟的騰飛。為了滿足蔣介石的需要,也為了推銷德國的軍火和生產設備,方便德國壟斷資本占領中國市場和掠奪戰略原材料,德國軍事顧問作為中德之間的紐帶,積極參與中國的經濟建設。當時壹家法國報紙這樣評價:“它們在中國的出現,不僅受到了中國軍事組織和制度的影響,也使其工業發展遵循了德國的指導。”德國軍事顧問在中國經濟領域的活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是軍事建設,二是中德軍火貿易。

首先,德國軍事顧問在中國軍工、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提供了大量建議,並參與了相關計劃的制定和實施。鮑爾曾對蔣介石指出:“中國首先要有完整的軍火工業、交通、電信、郵政,甚至市政和衛生設施。沒有任何壹方,想要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國軍都會受到它的阻礙。所以建議“中國必須從經濟建設開始,不管願不願意,都要從遠處開始,從近處開始!"塞徹特在《軍隊改革建議》中強調,中國的軍火工業不能長期依賴外國進口,必須在歐洲軍火公司的協助下建立足夠的兵工廠,以保持武器彈藥的自給自足。塞徹特警告蔣介石說,“建立中國自己的武裝工業是當務之急。“繼任後,法肯豪森遵循塞徹特制定的原則,敦促國民政府發展自給自足的軍火工業。蔣介石非常贊賞德國軍事顧問的建議,並指示他們協助中國發展現代工業。鮑爾奉蔣介石之命,擬定了壹系列重建中國的計劃,如發展德國鐵路、金融和航空系統、港口建設等,並親自計劃在上海附近建廠,生產硝化甘油和炸藥。接手後,克勒貝爾“繼續完成他的工作,幫助參與中國的建設,促進了中德兩國友好的政治和經濟關系”。塞徹特任總顧問時,曾與軍械處處長俞大偉、國防設計委員會秘書長翁共同制定了發展軍火工業的計劃,詳細列出了6、12、18師所需各種軍火的月產量,以及建立幾個兵工廠、壹個鋼鐵廠、壹個機器廠、壹個汽車廠的時間表。在法肯豪森時期,中日戰爭壹觸即發。為了在短時間內實現武器生產的自給自足,中德軍事專家在1935制定了五年武器發展計劃。據此,南京政府從德國進口了大量軍火生產設備,德國顧問負責技術指導。德國的武器裝備,如馬克沁機槍、82迫擊炮、毛瑟步槍等,都是在南京、珙縣、漢陽兵工廠生產研制的。這些武器質量很好,有的已經趕上了西方同類產品的水平,部分滿足了戰備需要。1936年,德國軍事顧問幫助國民政府擬定了雄心勃勃的“中國工業計劃”。這個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在華中和華南建立新的經濟中心,以抵抗日本的侵略,為中國未來的工業發展奠定基礎。該計劃的實際實施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而中止。

雖然上述計劃的實施由於戰爭的幹擾未能達到國防工業現代化的預期目標,但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和德國技術的協助下,中國的國防工業有了壹定程度的提高。據統計,1935年,國民黨軍步槍使用的彈藥有壹半需要進口,但到了抗戰初期,輕武器和彈藥的生產已基本自給,這與德國軍事顧問團的援助有關。

其次,德國軍事顧問在中德軍火貿易中發揮了中介作用。幫助德國軍火商銷售軍火是德國軍事顧問的重要任務。他們在給蔣介石的建議中,大都提到軍隊要增加新的裝備和彈藥,以提高戰鬥力。魏策爾指出,“新戰爭的勝敗不在於軍隊的數量,而在於訓練有素的軍隊善用好的新式武器。”這正好適應了蔣介石借助德國先進武器裝備增強實力的要求。於是,中德軍火貿易在德國軍事顧問的幫助下有了長足的發展,德國軍火充斥中國市場。僅4月26日壹天,1934,孔祥熙就購買了100000發79步槍子彈,5000挺輕機槍,5000支短槍(配500萬發彈藥),65438,000,000支79步槍,32門大炮,24輛坦克(配13200發彈藥),24輛坦克。塞徹特上臺後不久,蔣介石接受了他的建議,決定只購買德國武器,由塞徹特和俞大猷決定武器的種類和數量。1934年8月23日,塞徹爾斡旋的《中德易貨協定》將中德軍火貿易推向高潮。這個協議的目的是用中國的原材料和農產品換取德國的工業品。協議的達成不僅是由於雙方經濟互補,更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德國極度缺乏外匯,需要從國外購買大量原材料來重整軍備。唯壹的補救辦法是找到壹個願意以物易物的人。中國國民政府的情況也類似。當時中國急需發展工業和軍事的資金和裝備,並且有豐富的農礦產品。“需要壹個對中國沒有領土野心,但在任何地方都能滿足其需求的國家,而且也是友好和相互依存的。結果雙方壹拍即合,簽訂了《中德易貨協定》。蔣介石政府對此有很高的期望,認為“中德合作的成功,不但對我們的國防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將來使我們的民族復興更大。"

抗戰前夕和初期,通過《中德易貨協定》,中德貿易急劇增加。從1933到1937,中國對德國的進出口貿易呈增長趨勢。(德國在中國出口貿易中排名第四,而在進口貿易中,已經超過英國,以1936躍居第三。同期,德國對華進出口貿易也處於持續增長狀態。在出口到中國的貨物中,主要是軍火。截至6月1937,10,德國已按合同向中國供應5000萬馬克武器。據臺灣省學者統計,抗戰前中國對外軍火和武器進口的80%來自德國。中國也成為德國武器出口的主要國家。美國學者柯·林煒在《蔣介石政府與納粹德國》壹文中指出,1935年德國對華軍品出口價值占當年德國武器出口總值的8.1%,1936年提高到28.8%,1937年達到37%。中國已經從德國武器出口國的第二位躍升至第壹位。德國向中國出口的軍火不僅數量劇增,而且種類繁多,有戰車、8.8厘米和10.5厘米重炮、高射炮、探照燈、機槍、頭盔、移動通訊設備、魚雷、快艇等。結果,中國軍隊的整個師都用上了全套德國裝備。“在南京附近,妳可以看到戴著德國頭盔的中國士兵操作的德國制造的8.8厘米口徑高射炮。德國制造的7.5厘米槍、克虜伯槍、奔馳man拖拉機等德國武器在南京街頭遊行。”

德國軍事顧問參與中國經濟建設,推動中德軍火貿易,當然不是為了真正實現中國的現代化,而是為了幫助中國徹底打敗遠東盟友日本。他們在中國經濟領域的目的不變:占領中國市場,奪取戰略物資,目的很明顯。在奪取中國戰略物資方面,由於總顧問們的努力,德國通過“和步樓”公司與蔣介石政府簽訂了壹個又壹個易貨貿易協定,得以用軍火換取中國珍貴的鎢砂。中國出口到德國的鎢礦石數量與日俱增。但是,德國軍事顧問參與中國經濟活動的動機並不等於他們的活動所發揮的作用。他們的工作確實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和日後中國的工業發展奠定了部分基礎,但他們在經濟領域的活動也起到了負面作用。

德國軍事顧問在幫助國民政府加強國防的同時,也幫助蔣介石發動內戰,建立獨裁政權。1930中原大戰,蔣介石以少勝多,是使用德軍自動武器裝備的教官參與的結果。當時蔣介石不僅配合火炮,還引進德國偵察機,組建航空偵察隊,監視敵情。在紅軍“圍剿”戰役中,蔣介石更是急於使用德國先進武器。法肯豪森致電德國外交部報告中國政局,稱:“江西鎮壓* * *的戰役結束了”,因為有迫擊炮、轟炸機等現代化武器的“全面進攻”。

  • 上一篇:旅遊發展“十四五”規劃布局,酒店轉型迎來新活力。
  • 下一篇:如何評價文藝復興對大學的影響?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