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儒釋道心性論的融合與創新

儒釋道心性論的融合與創新

關於王陽明的心學,有壹種普遍的理解是儒、釋、道的融合。要明白這壹點,首先要明白儒釋道的本質是什麽?三者有什麽區別?

01.“儒釋道”的本質與區別

?在講儒釋道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白壹個問題:哲學的本質是什麽?或者說哲學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什麽?有人說世界觀,有人說人生觀,或者不如說人生觀。我們看到有些哲學沒有世界觀,但幾乎沒有哲學沒有人生觀。因為哲學的本質是對人生的系統反思。探索世界觀的目的是回歸人生觀。它應該回答作為壹個人,生命的本質、價值和意義是什麽。那麽問題來了,人生的本質、價值和意義是什麽?先說人的三個屬性。

首先是自然屬性。人作為壹種動物,也是壹種生物。我們被身體驅動,身體背後是基因。我們必須有兩種本能,生存和繁衍。身體作為基因的載體,本能就是讓自己活下去,把基因傳下去。這兩種本能表現為兩大欲望:食物和顏色。

二是社交屬性。人作為社會的壹員,生活在社會環境中,自然會受到文化和他人的束縛。生在中國就被中國文化束縛,生在西方就被西方文化束縛,很難擺脫。同時妳也會受到別人的約束,體現在社會評價上。這是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社會壓力。

第三是精神屬性。在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基礎上,人還有自己的精神屬性,即自己的精神世界,這是人所獨有的。因為動物有自然屬性,所以有些動物也有自己的社會。但是,精神屬性是人所特有的。比如妳現在在聽我的哲學,這是動物無法理解的部分。因為精神屬性是人所特有的,我們不妨這樣理解,妳生命的獨特性在於妳精神屬性的獨特性,所以精神屬性就是人特有的生命屬性。

了解了這三個屬性,再看看儒釋道,就能明白各自的關註點了。

儒家是壹種關註社會,追求有用的社會哲學。因為人是社會的壹部分,每個人都應該對社會有用。作為壹種社會哲學,它關註人的社會價值。儒家的人生目標是做“聖人”。總之必須是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它強調“責任”,體現了壹種入世精神。

道家是壹種關註自然,追求自由的自然哲學。它註重人的自然屬性,所以特別強調“順其自然”。它的目的是什麽?就是如何在環境中保護自己。於是“全身保真”的概念就出來了。保存身體,培養身體,使身體不朽。道教的人生目標是成為“神仙”,神仙就是不死不滅的人。道教排斥和否定人的社會屬性,所以它強調“無憂無慮”,主張遠離社會,隱居山林,體現了壹種忘世的精神。

佛教是壹種關註生命,追求超越的人生哲學。如果說佛教否定了人的社會屬性,那麽佛教不僅否定了人的社會屬性,也否定了人的自然屬性。出家是為了擺脫家庭和社會的束縛,涅槃是為了擺脫身體和自然的束縛。所謂“涅槃”,就是跳出“輪回”。什麽是“輪回”?從當今生命科學的角度來看,“輪回”是壹種基因傳遞的遊戲。佛說妳的遊戲,我不玩了,可以不玩了嗎?所以佛陀講“解脫”,把自己從社會和自然的雙重束縛中解脫出來,最終獲得了終極的精神自由。人的生命脫離了社會和肉體,成為壹種純粹的精神存在。這就是“涅槃”的意思。體現了壹種“生而為人”的精神。

了解了儒釋道的本質之後,再來說說心理學。

02.薛鑫從佛教中學到了什麽?

第壹點是學習世界觀

佛教的世界觀是什麽?性空虛。佛說“色即是空”,意思是壹切有形物質的本質都是空的。那麽我們看到了什麽?項!項是哪裏人?彼此由心生。

宇宙只是人們心中的壹個幻象,整個宇宙都在佛的壹個大夢裏。壹切方法都是空的,壹切方法都是發自內心的。世界的本質屬於空,屬於心。心理學的“心”出來了吧?

所以王陽明說“心即理”,因為相由心生,環境隨意造,理不在心外,理在心中,心外不合理,心外無因。心是世界的本體,也就是“心本體”的概念。

大家都很熟悉王陽明的金句:“當妳沒看見這朵花的時候,它就和妳壹起死了。當妳來看這朵花的時候,花的顏色突然變得清晰起來。妳會知道這朵花不在妳的心外。”這句話我們怎麽理解?我不看花就不存在?這就是為什麽人們常常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批判唯心主義。

但其實重點不在於誰對誰錯,而在於角度。站在人的立場上,花存在不存在不關我的事。只有我去看花,花才和我有關系,花對我才有意義。從這個角度來說,花對我來說是有意義的,它對我來說是存在的,否則和不存在沒什麽區別。

我們只能用自己的心去感知這個世界,能被我們的心感知的世界對我們來說才是有意義的。這就是貝克勒所說的,“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些不被我感知的東西客觀存在與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只能感知我們能感知的世界。也就是笛卡爾說的“我思故我在。”我思維的邊界就是我世界的邊界,我感知的世界就是我世界的邊界。

既然只能用自己的心感知世界,那麽我們感知的世界必然是心之道,是自己心的局限,所以“心即理”也就不難理解了。妳用自己的心感知和反思的原因就是妳的原因,否則與妳無關。

明白了這壹點,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麽王陽明說“我性自足,不虛外求”,同時也明白了“良知在人心”,人生的終極目的在於“良知”。我也明白王陽明說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仲尼”,佛陀說的“壹切眾生皆有如來的智慧和德行”,因為人與人同心同理,就是“心即理”。這是薛鑫從佛教學到的世界觀。

第二點是方法論

什麽是方法論?就是人生要有壹個目標,不管是成聖還是成佛,如何實現?修行的方法是什麽?練習的過程是怎樣的?

禪在這裏壹定要講。禪宗是佛道融合的產物,是佛教的中國化,心學的修行方法受禪宗啟發很大。

首先是修行的方式。

按照禪宗的說法,修行禪宗成佛的最好方法是什麽?修而不修!妳什麽意思?最好的禪修方法不是念經,而是做眼前的事。具體來說,禪宗提倡在生活中修行。所謂“挑水劈柴,無非妙法。”可以挑水砍柴練習。

那麽心理學怎麽說呢?既然“挑水劈柴”是壹種奇妙的方式,那麽“侍奉父王”難道沒有壹種奇妙的方式嗎?也就是說,既然在生活中可以修,那麽在工作中可以修嗎?當然可以!儒生的工作是什麽?當官!做官做得好就是修行。只要妳有“致良知”的使命,實踐“知行合壹”,就能達到“心即理”,即仁義合壹的聖人境界。心學把佛教誕生的修行方式轉移到入世的修行方式。

二是修行的過程。

禪宗修行的過程因人而異,可分為“頓悟”和“漸悟”。基礎好的人可以“恍然大悟”,基礎低的人需要“逐漸覺悟”。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慧能和沈繡的故事。

換句話說,禪宗五祖五祖弘忍大滿禪師要教他衣缽,所以他決定考驗兩個候選人:沈繡和慧能。沈繡在墻上寫了壹首詩:“身是菩提樹,心是鏡臺。經常擦拭,不使灰塵”,可以說是相當優秀了。可是沒想到慧能追上來說:“菩提無樹,鏡中非臺。什麽都沒有,哪裏來的灰塵!”超然的境界,清明的心性,對自然的體悟,深得禪的精髓,所以可以說秀才壹下子被甩出了好幾條街,於是慧能就成了禪宗的六祖。

關於這個故事,大部分人站在惠能壹邊。畢竟誰不想像慧能壹樣頓悟呢?很少有人願意像沈繡那樣“總是擦屁股”。太難了!但事實上,“頓悟”只屬於慧能這個天選之子,我們這樣的普通人只能靠默默修行走“漸悟”之路。

在王陽明心學中,也提出了這種不同的修行過程,也就是著名的“天全證道”的故事。王陽明最喜歡的兩個弟子,錢德宏和王績,對王陽明的四句話教學有過爭論。

所謂“四句教”就是:“沒有善與惡的肉體,有善與惡的行動。知善惡是良心,行善惡是事。”這是王陽明對心學實踐過程的高度概括。

錢德宏資質中等,認為必須嚴格按照“四句教”的流程去理解和練習,而王績不壹樣。他很有悟性,認為自己說的是好是壞,沒有區別。所以他只要明白其中的奧妙,就可以壹步到位,不需要嚴格按照這個套路來。

於是王陽明借此機會建議,智慧優秀的人可以教他直指人心,智慧中等的人要教他循序漸進地修行。這也是王陽明深受佛禪啟發的表現。

心性論雖然吸收了不少佛教禪宗思想,但其基礎是儒家思想。其中壹個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對人際關系的定義。心理學講“同體”和“厚”。

所謂“同壹性”,就是壹切生命都是* * *同壹性,主張人與人之間,甚至人與動物之間都沒有差別,強調眾生平等,以壹種平等的愛對待壹切生命。所謂“厚”,就是雖是同體,但關系遠近,情感單薄。妳要對親人比對別人好,對人比對動物好,對動物比對植物好。

按照儒家的說法,“老人與老人,年輕人與年輕人”,這個“和”是“推”,但不是“平起平坐”。它就像壹個以自我為中心的漣漪,由內向外推,壹層壹層遞減。於是,區別就出來了,厚度就出來了。

中國的社會制度也體現了這壹思想,將社會關系分為: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前三種是家庭關系,後兩種是家庭關系的延伸,層次不同。

佛教的“眾生平等”在儒家那裏變成了“愛窮”,佛教更理想,儒家更現實。結果往往是理想壹直是理想,現實壹直是現實。

所以區別就是心學佛卻不是佛。

03.薛鑫從道家學到了什麽?

道家是自然哲學,所以有自己空靈的境界。所謂“天上雲,瓶中水”,自然而自由。它關註自然,追求自由。所以道教提倡“道法自然”,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達到身心的自由。所以它的方法論是順勢而為,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

而我們再來看心理學的核心命題“心即理”。人的心靈與自然並不矛盾,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王陽明講的是“殺人保義”,不是朱講的“殺人保義”。他表達的是人對自然的適應,而不是對抗。

心性論既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論,又符合規律,而不是反對規律。同時也吸收了道家所說的自由。

道家自由的第壹個體現是“快樂”

這種快樂體現了莊子“逍遙”,拋開社會角色的束縛,追求個人精神的自由。他說壹只烏龜放在廟裏更快樂還是在泥裏更快樂?當然後者在泥裏更開心。到了魏晉時期,這種快樂就變成了浪漫奔放的“魏晉風度”,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賢”。這些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無需贅述。

道家自由的第二個體現是“創新”

道家講究隨波逐流,所以他們反對僵化,追求與時俱進,隨機應變。

湘繡和郭象的《莊子註》壹直被認為是對《莊子》最好的註解。這兩位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們的思想體現出強烈的創新意識。他們認為宇宙在不斷變化,社會在不斷變化,人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所以,法典體系和道德不能壹時適用於永久,還需要隨社會形勢而變化,否則就會成為人為的枷鎖。

如果說儒家賦予心學以堅定的使命感,即心學設定,那麽道家賦予心學以自由,即法的不確定性。目標如山,不動,手段如水,隨物而形。

如果對比曾國藩和王陽明,就會發現半個完美的人和壹個完美的人的差距就在於這種自由。而這種自由的最高境界,正如孔子所說,就是“為所欲為而不逾矩”的境界。

這種自由在王陽明身上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不是老師,因為他敢於顛覆孔子的教條,他創立了自己的思想,完成了自己的陳述。他不僅僅是高人壹等,因為他敢於違背皇帝的聖旨,建立了卓越的功勛,完成了立功。不僅是老師,還有良心。正因為如此,他樹立了人格的典範,完成了立德。

他從道家的“自由”中學到了精神自由,但他拋棄了道家的“無為”,保留了儒家的社會責任。將自由之心付諸實踐,從而達到“知行合壹”,實現自己兒時的抱負,成為儒家最後的聖人。

04.心性論從儒家那裏繼承了什麽?

儒家思想作為壹種社會哲學,出發點是關註社會,追求有用,這是儒家思想和心理學的基礎。儒家的基本精神是入世,最高成就是成聖。所以王陽明也稱自己的學說為“聖人之學”,是關於如何成為聖人的學問。這是對儒家基本精神的傳承。

成聖和成佛成仙有什麽區別?佛出世,人能放下,神仙健忘,能放下。不管是天生的還是遺忘的,都是對人的社會屬性和社會價值的否定。而儒家聖人則希望在世俗社會中實現個人價值。所謂“三仙”——建功立業、立言立德,無壹例外都需要在世俗社會中實現。儒家教人取之。

所以心理學特別重視行動,強調“知行合壹”。所謂實踐,就是做事的時候壹定要實踐,因為工作就是實踐。王陽明主張把修行放在生活、學習、工作中。

心學從佛教那裏學到了“萬事靠心”的世界觀,從道家那裏學到了“順其自然”的方法論,但從未失去“存壹顆天地之心,為民之生,承前啟後,開萬世之太平”的人生觀和使命。

05.儒、釋、道思想的融合。

回到王陽明心學的“三法印”和我總結的三心,會發現也是儒釋道的融合。

良心看到自己。

“良知”指向動機,其本質是創造人與心的和諧,這是佛教的人生哲學。

壹個心靈手巧看眾生。

“知行合壹”指向行動,其本質是創造人與社會的和諧,這是儒家的社會哲學。

隨意看世界。

“心即理”指向結果,其本質是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道家的自然哲學。心學融合了佛的慈悲,儒的責任,道的自由。所以我們說心學是儒釋道的統壹,是人生哲學、社會哲學、自然哲學的統壹,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

06.儒釋道心性論的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的進化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中國人的精神成長史。所謂的精神成長,壹個核心話題就是在兩個維度上尋求平衡,壹個是在社會層面追求有用,壹個是在個人層面追求自由。但這兩個維度並不是自然的統壹,而是充滿了矛盾。

儒家的“責任”追求有用卻不自由,因為個人為了社會責任,不得不接受太多的道德教條,承受太多的世俗輿論壓力,最終失去獨立精神。

道家那種“無憂無慮”的追求自由是沒有用的,因為道家主張為了自救,就要遠離社會,退隱山林,這叫逍遙法外。個人看似自由,實則對社會無用。

佛教的“解脫”不僅主張逃離社會的牢籠,也主張跳出生命的輪回。所以必須接受嚴格的戒律,既看不到對社會的用處,也看不到個人的自由。

心學的最高境界是追求二者的平衡與統壹,既追求社會價值層面的“有用”,又強調個人精神層面的“自由”。簡單來說,心學所倡導的人生觀,也就是所謂“聖人”的標準,就是成為壹個“自由有用”的靈魂。

這是對儒家“有用而不自由”,道家“自由而無用”,佛教“無用而不自由”的超越。

從某種意義上說,心性論解決了儒釋道沒有解決的心性與現實的矛盾,完成了對儒釋道的超越與創新。

07.儒釋道心性論的創新

很多不了解心理學的人可能會問:心理學是什麽?心理學是心理學嗎?怎麽說呢?心性之學就是心性修養之學,確實是壹種心理學。不僅如此,在它誕生的那個時代,也太超前了。從某種意義上說,陽明心學具有很強的“現代性”。

現代心理學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有三個標準:認知的主客體統壹性、行為的內外協調性和人格的長期穩定性。

主客合壹就是頭腦理性,內外協調就是知行合壹,長治久安就是良心,因為遵循內心的良心是讓自己不被外界過度幹擾,保持人格長治久安的關鍵。

作為壹個誕生於500年前的理論,當妳看到它與現代心理學如此緊密壹致時,其先進性和現代性不言而喻。

所以,妳也可以理解為,王陽明很可能是穿越到500年前的現代人。陽明心學的先進性和現代性決定了它不僅影響歷史,而且將繼續影響未來,正如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所斷言的:“21世紀是王陽明的世紀。”

王陽明是壹個思想旅行家,不僅體現在時間上,也體現在空間上。因為他不僅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交匯點,也是中西哲學的交匯點。

  • 上一篇:有哪些適合廣東老年人的煲湯食譜?
  • 下一篇:壹篇200字的感恩節作文範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