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表達和交流在內的多種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關註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和創新精神,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最緊迫、最艱巨的任務。
首先,小學語文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教師。
創新型教師是創新教學的關鍵。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榜樣。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師的思維方式、思維品質和創新精神,可以為學生的創造性行為提供壹種模式,並滲透於壹切教學活動之中。心理學認為,教師只有創新,才能有目的、有計劃地發現、重視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那麽,作為教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
教師創新意識的確立是教育思想的壹場深刻變革,涉及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教學觀等諸多方面。創新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愛不僅是教師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也是兒童身心發展和生命成長的動力,是生活中壹種創造性的整合力量。過去我們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改變人,現在我們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影響人。愛的教育是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教師用自己的激情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激情,讓孩子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和學習的價值。在愛的陽光照耀下,所有的煩惱、迷茫、膽怯、浮躁都被消除,導致內心深處天真無邪的本性,從而誘發創作潛能。
創新教育也是壹種“活的”教育。現在學校規定很多,上課規定更多。比如,說話前必須舉手,老師同意才可以說話;如果妳說話,妳必須站著。老師不說話,學生壹定不坐。老師講話時不要插嘴,否則會被視為不尊重;坐著的時候有那麽多規矩,比如擡頭挺胸,雙手放在膝蓋上,眼睛要直,等等。思想上的條條框框會束縛孩子的思維,扼殺孩子的創新精神。目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學生壹個聲音說話,寫壹樣的作文,甚至編造謊言欺騙家長和老師的現象,這讓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擔憂。我們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孩子“思維無禁區”,讓孩子自由思考,自由發言,在精神上處於自由輕松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想象力、情感、思想、各種想法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能。教師的創新精神主要是探索和求異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影響著學生,而且表現在對教學藝術境界的不懈追求中。
創新的過程必然會遇到挫折、批評和諷刺,以及內在的惰性、怯懦和動搖。因此,教師還必須具備穩定和創新的個性。我國著名創造教育家段吉陽綜合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後認為,各類創造型人格的共同特征是:興趣廣泛,求知欲強;思維靈活,反應敏捷,聯想豐富,語言流暢;勤奮熱情,敬業;敏銳的觀察力和精準的思維;有事業心,渴望發現;堅定自信,執著追求;堅韌的自制力,努力的工作;獨立性強,從眾性少;獻身事業,服務社會。
教師的創新人格不僅是其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可靠保證和有力支撐,而且對學生的人格有著深刻的影響,甚至終身不可磨滅。
作為壹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想成為壹名創新型教師,除了具備上述特征外,還應該研究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個性”,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盡快使自己成為壹名創新型的小學語文教師。
時代需要培養創新人才,這需要從娃娃抓起,從基礎教育抓起。小學語文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沃土,尤其需要創新型教師。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采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
既然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沃土,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大的方面來說,更新我們的觀念,首先,正如修訂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所言,“小學語文教學應當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礎,為其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要創造條件,第壹,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動、校內外溝通、學科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其次,我們還應該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壹個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主陣地。作為壹名教師,我們應該努力研究如何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1.借助課文中的創造性因素發展學生求異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壹元化使大多數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和感受的自由。實際上是犧牲了個性,犧牲了創造力,犧牲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犧牲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害無益。其實語文教學需要註重鼓勵差異。理解課文內容和單詞,總結課文的段落意思和中心,回答問題等。,不必壹致,而是鼓勵多個答案並存,讓學生的學習不斷閃耀出創意亮點。我在教《麥哨》這篇文章的時候,問我的學生:如果這麽美的草原擺在妳面前,妳最想做什麽?有的同學說在草地上滾了兩圈,有的同學說翻了兩個筋鬥,還有的同學說想躺在草地上好好睡壹覺。多麽天真、幼稚、可愛的想法啊!比如閱讀《圓明園被毀》引發學生討論圓明園是否應該重建,為什麽要重建。語文教材中也有壹些滲透科學思維方法、啟迪教育的文本,比如《兩個錢球同時登陸》中體現的實踐觀點;條條大路通羅馬體現了實事求是的觀點和事物的發展變化。通過教學,啟發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有助於培養學生發展語言的創新思維。
2.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獨立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崔巒認為,語文教學應該充滿趣味性、趣味性和生命力,尤其是在低年級。教學不能千篇壹律,更不能模式化。因此,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課文內容和形式,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將有效的語文活動形式引入課堂教學。如果文字有很強的畫面感,可以邊讀邊畫;詩歌可以讀,可以背,可以唱;童話和曲折的故事可以讀,可以演。在繪畫、歌唱和表演中,學生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思想感情的理解,還可以發展語言,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語文教學也應重視探究和發現環節。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和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學習”值得我們關註。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重視探索和發現。壹方面,要切實加強集中閱讀和獨立思考的環節,給每個學生足夠的時間學習和思考。應熱情鼓勵學生的獨立意見,並充分肯定有價值的意見。這樣堅持下去,學生會有很強的提問、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3.激發想象力,培養思維的聯動。
愛因斯坦說:“所有創造性的工作都始於創造性的想象。”想象力是創新的翅膀。學生可以閱讀情感和風景的文本,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再造他們的想象力。當他們閱讀時,圖片浮現在腦海中,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內容,還可以培養他們的想象力。應該鼓勵學生用想象空間發展想象力和對課文的聯想。比如學完橋牌,讓同學們說說。妳最想對老支書說什麽?學完新玻璃,讓學生說,妳想發明什麽樣的玻璃?讀完“從壹口井裏看天空”後,讓學生看看青蛙聽了鳥的話後在想什麽,做什麽。這樣才能在模仿練習中展開現象的翅膀,培養學生的現象力。
現象是壹種立足現實、跨越時空的思考。它能結合以往的知識和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使概念形象化,豐富形象,從而使創造性活動順利開展。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飛翔,學生可以打開思維的閘門,從壹個人想到很多人很多事,從花草樹木想到鳥獸;從壹個想法跳到另壹個想法;從壹個意境跳到另壹個意境;它讓窄的和薄的膨脹和填充,而且互不相連...它滲透到小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對發展他們的思維和培養他們的創新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要與語言訓練相結合,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據小學生愛想象,尤其愛幻想的特點,引導學生把抽象的語言變成具體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學生從形象入手,引發感受,在感受的影響下展開想象,啟動思維,促進聯想,開拓創造空間,發現創新精神。孩子們在課堂上充滿了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和個性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加深了對語言和文字的理解。正如前蘇聯美育專家德米特裏耶娃所說:這不是簡單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壹種積極的直接情感,轉化為向往...和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