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述了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和基本特征,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興起和發展,國外多元文化教育對我國的啟示,我國民族地區發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具體建議。關鍵詞:多元文化教育,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教育1。多元文化教育的內涵和基本特征:多元文化教育是指在壹個多民族文化並存的國家裏,允許和保證各民族文化的平等發展,從而豐富整個國家的教育。其目標是“使屬於不同文化、種族、宗教和社會階層的群體學會維護和平和協調他們的關系,以實現* * *”。多元文化教育以文化相對論為理論基礎,主張所有文化都有其存在和發展的價值,不同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也不同。在教育方面,應尊重和支持不同的文化,特別是弱勢群體的文化傳統和非主流文化,弱勢群體的兒童應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和發展機會。它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社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多民族國家取得了顯著成效。其內涵和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1。多元文化教育是壹個“教育”的概念,也是壹種教育活動。2.多元文化教育是壹個完整的過程,既包括觀念、思想等意識層面,也包括過程、結果等行動層面。3.多元文化教育的壹個重要理論基礎是文化相對性,即人類的各種文化都是相對的,都有其相應的價值和意義;所有的人類文化都應該得到尊重、自由和平等;各種人類文化在繼承(遺傳)和進化(變異)中延續和發展;沒有哪種文化是完全優秀或低劣的,也沒有哪種文化是壹成不變的。4.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文化教育的平等和自由,強調文化認同、學習、尊重和發展,目標是提高弱勢群體的學習成績。5.多元文化教育是對單壹文化教育的改革和創新,是後現代文化教育發展的標誌,代表了人類文化教育和諧發展的趨勢。第二,多元文化教育的興起和發展。世界著名的多元文化教育專家詹姆斯·A·班克斯(美國)和詹姆斯·林奇(英國)認為,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主要包括兩個因素:壹個是多元文化教育的人口學因素;二是多元文化教育中的社會運動因素。這壹結論是對西方多元文化教育事實的總結。首先看第壹個方面,由於多民族人口的存在,造成了多元文化存在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問題。這種多民族的存在,主要是西方的移民造成的。從多元文化教育的社會背景來看,西方社會把保障人權和促進平等作為享受國家的主要目的,因此試圖在社會組織中營造壹種包括所有種族、民族、文化和群體的平等主義意識形態。多元文化教育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民權運動。這場運動的主要目標之壹是消除公共場所、住房、就業和教育中的公共偏見。其結果對少數民族群體的教育有很大的影響----首先是黑人,然後是其他民族----並要求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重新設置課程,以反映少數民族的文化、歷史和經驗。少數民族要求學校雇用更多的少數民族教師和校長,以確保少數民族學生的真正成功。通過其社區管理的學校及其課程和教科書的影響,少數民族逐漸推動了這壹運動,並將其深化到種族、社會階層、性別、殘疾和其他邊緣化群體。詹姆斯·班克斯在其代表作《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與實踐》中描述了多元文化教育歷史發展的五個階段:第壹階段(單壹種族研究)主要是黑人民權運動的開始和非裔美國人要求增加與其文化相適應的教師數量、修改教科書、對文化內容的反應、學校的自我控制等。第二階段(多民族研究)主要從比較的角度考察各民族的經歷,將幾個主要民族的文化體現到課程中;第三階段(多民族教育),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意識到課程改革的缺失使得真正的多元文化教育改革形同虛設;在第四階段(多元文化教育),壹些教育家開始對多元文化教育感興趣,並通過改革整體學校環境來擴展多元文化教育;第五階段(制度化)是壹個持續的過程,包括兩個方面:增加多元文化教學策略設計和學校多元文化課程。20世紀80年代以來,亞洲壹些國家,如中國、印度、日本等,對傳統的民族融合教育進行了改革,多民族、多元文化教育從國家方針政策到學校課程和教學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這樣,多元文化教育從西方移民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東方傳統多民族國家,形成了多種發展模式。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已經成為26世紀教育必須面對的挑戰。第三,國外多元文化教育對我國的啟示和我國發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多元文化主義的背景在中國和西方是不同的。中國的主體民族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歷史上壹直在中國生活發展,不存在移民帶來的少數民族問題,這是其壹。其次,我國的少數民族教育沒有民族復興運動的背景,所以不存在與各民族平等的政治主張背道而馳的民族和階級等級現象。我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有56個民族,55個少數民族總人口超過6543.8+0億。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占總領土的64%。中國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榮等基本政策,使少數民族人民同漢族人民壹樣,平等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各項公民權利,同時依法享有少數民族特有的權利。因為我們黨和國家從憲法和法律上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從政策上堅持民族團結,所以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是好的。種族歧視和偏見以及種族文化之間的沖突得到了改善。在學校教育中,許多少數民族地區開展了雙語教學,促進了少數民族語言的發展。各族學生團結互助,和睦相處,共同進步。因此,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多元文化教育不是為了解決消除民族歧視的問題,其主要目標是促進少數民族學生了解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他們在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和文化的信心和能力。如果要在我國民族地區開展多元文化教育,采取“文化* * *”的模式,只強調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立價值和地位,而不考慮少數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是不科學的,也是不現實的。在中國,通常有幾個少數民族居住在壹個少數民族地區,以及漢族。在少數民族地區,不存在把某個民族的教育和中華文化的教育割裂開來。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多元文化教育應賦予每個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以相應的地位,將優秀的民族文化融入統壹的中國文化教育中,加強跨文化交流與融合。多元文化教育的對象不僅包括少數民族成員,也包括漢族成員。少數民族既要學習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也要學習中華文化,了解全國乃至國外經濟發達地區的情況,以及本地區的情況,提高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謀求個人最大限度的發展;漢族成員除了學習自己的文化,也要適當了解和學習少數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增強大家庭意識。多元文化教育和民族教育既有相似性,也有質的區別,因此不適合混合處理,更不適合混合使用。首先,多元文化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都屬於教育範疇,都是“教育”的概念,都具有教育活動的壹般性質、過程和方法。多元文化教育代表了經濟全球化新形勢下人類文化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關註弱勢群體的教育平等和教育成就,維護平等的教育機會,提高弱勢群體學生的學習成績,倡導和支持文化多樣性,甚至多元文化教育課程的設置和教材建設都與民族教育密切相關,為民族教育及其發展提供了更加合理的平臺,有效地促進了民族教育的健康發展。同時,民族教育為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提供了有效途徑。通過民族教育,如民族語言教材、雙語教學、民族史地教學、民俗學課程等。,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實踐模式和實現途徑。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民族文化教育源遠流長,各少數民族在中國共同繁衍生息,創造了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采取了科學的民族政策,建立了完整的民族教育體系。各民族兒童不僅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少數民族兒童在學習、生活、升學、就業等方面也享有特殊照顧。多元文化教育作為舶來品,上世紀90年代才進入中國,其理念和理論都處於引進的初級階段,要實施和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民族教育的基本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民族教育涵蓋了歷史上和當代所有民族的教育,無論是原始民族的教育,古代民族的教育,還是現代民族的教育;無論是單壹民族教育還是復合民族教育;無論是主體民族教育還是少數民族教育,都在其中。狹義的民族教育,又稱民族教育,是指在多民族國家中,對擁有少數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員進行的復合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壹方面是幫助少數民族成員提高適應現代主流社會的能力,從而實現最大限度的個人發展;另壹方面,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人類文化寶庫,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少數民族教育是多民族國家實施的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我們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只包含了主體文化(中國文化)的教育內容,而缺少了自己民族文化傳統的教育內容,那麽對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就不是多元文化教育。分析我國少數民族教育的現狀,我們發現目前我國的學校教育在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學生的社會文化遺產方面存在不足。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提高學生適應現代主流社會的能力是不夠的。雖然隨著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學校教育在少數民族兒童和青少年的社會化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民族地區,受不同民族各自文化傳統和價值觀的影響,學校教育存在著與現實不相結合的弊端,因此學校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社會認可,學校教育在少數民族學生社會化中沒有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教育在地方經濟文化中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例如,各級少數民族教育的入學率很低,特別是少數民族婦女,表現出很高的輟學率和輟學率。中國學者的研究表明,由於語言障礙,少數民族學生在學校學習非常困難。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家庭沒有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課程設置不合理,再加上缺乏合格的教師,教學方法不完善,使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停滯不前。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的不斷繁榮和穩定,將會有越來越多的移民遷入中國,21世紀的中國也將面臨移民教育的問題,因此“多元文化教育”將被提上中國教育的日程。在中國實施“多元文化教育”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中國的“多元文化教育”不應該重復西方國家走過的彎路。第四,發展中國多元文化教育的具體建議。1,中國的民族教育必須樹立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行政立法和經濟投入的保護和支持。中國憲法規定,少數民族地方政府應根據國家法律對當地民族教育給予經濟支持。各級少數民族地方政府和各行各業都應該從理念上明確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和價值。多元文化教育不強調少數民族的獨立性,也不搞分裂主義,而是旨在提高少數民族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促進當地經濟繁榮,加強民族團結,為祖國的繁榮和統壹做出貢獻;是為了繼承和發揚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豐富人類文化寶庫,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同時,也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具體體現。這壹理念的確立是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為了保證多元文化教育的質量,應該建立相關的研究機構。壹方面,研究機構應探索多元文化教育的規劃、管理和實施,為地方政府立法和撥款提供有力參考;壹方面要承擔課程改革和教育教學方法研究的任務,對學校教師進行有益的指導。中國的民族教育與西方的多元文化教育在背景、內容、方法和目標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我國民族教育的主要任務是為民族地區培養各類現代化人才。這是因為在歷史上,少數民族遭受了本民族和漢族統治階級的雙重壓迫,大多在危險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使得民族地區的現實需要更多的人才、更快的人才和更好的人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良好的理想已經顯現出壹系列的問題,如:在制度上,沒有總結出壹套適合中國國情的民族教育理論。雖然在少數民族地區有民族小學、中學、民族師範學校和職業技術學校,甚至有民族院校,但並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的民族教育體系。長期以來,民族教育作為普通教育的壹部分,忽視了它的民族性;在教學方面,最具民族教育特色的民族教學理論尚屬空白,科學的雙語教學理論尚未形成。各地雙語教學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階段;課程設計忽視民族傳統文化建設,要求與大陸相同的科目和目的,實行“應試”“升學”教育。我們的民族教育在強調科學教育的同時,卻輕視甚至忽略了人文教育。更為嚴重的是,民族教育的發展受到漢族思維方式和文化傳統的制約。歸根結底是教育中多元文化理念的缺失。因此,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少數民族的教育水平,將學校教育與少數民族地區的實際聯系起來,有效地促進地區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就少數民族而言,他們絕不能滿足於他們在法律上獲得的平等地位和特殊待遇。他們必須堅決采取開放的態度,克服經濟和文化上的不平等,趕上先進水平。只有認真踐行多元文化主義的理念,教育的發展才能既有民族融合,又有民族多元。通過對漢族和少數民族進行同樣的多元文化教育,可以整合國家層面的多元文化教育體系。2.中國的民族教育應該與國際教育接軌。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及其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表明,少數民族教育不能獨立於國家的主體民族,而應該是民族教育中多元融合的壹種形式。同樣,國家多元融合教育也不再是壹個主權國家的事情,而是世界多元融合教育的不同形式。為此,我們應該打破東西方民族教育的長期對立,在多元文化教育的交流與對話中,使我們的民族教育與國際民族教育接軌。借鑒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優秀成果,拓展我國民族教育的內涵,民族教育不再是民族教育的簡稱,而是由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組成的民族多元教育。在此基礎上,經過引進、試點、創建特色等幾個階段的努力,中華民族多元壹體的教育成為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典範。在比較研究中,要反對兩種錯誤的觀念:壹種是西方的自由化觀念,即不顧中國國情,試圖用西方多元文化教育取代中國的民族教育;另壹種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觀點,即無視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趨勢,拒絕接受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在與國際教育接軌的同時,要堅持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在實施多元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世界各國都有不同的做法,這主要是“本土化”的結果。中國民族教育的發展歷史悠久,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同時,面對新的問題和挑戰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需要通過“中國化”和“本土化”來完成外來多元文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有兩層含義:壹是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國的紮根和成長;第二,多元文化教育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已經“安家落戶”,“反客為主”。21世紀,誰率先完成多元文化教育的本土化進程,誰就率先完成民族教育的現代化進程。西方多元文化教育涉及面廣且復雜(種族、民族、性別、社會階層等。),而中國側重於少數民族教育。本土化就是要找到中國國情和民族特色的出發點,在民族教育的課程中體現公平、合理、科學的多元文化理念。3.開設民族文化課程,用多元文化知識陶冶學生。在全球化的今天,各種文化背景的人相互融合的情況越來越多。因此,與來自各種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能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壹個課題,也是對我們生存能力的考驗。想要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諧相處,需要儲備多元文化知識,具備應對多元社會的能力。在中小學實施多元文化課程,並不是要另設壹門學科,也不是要把少數民族的文化資產全部納入現有課程,因為這樣會導致學校課程的擁擠,會導致學生的學業負擔過重,也不壹定能真正使文化之間充分交叉或互動。多元文化教育課程主要是將少數民族的文化精髓或特點融入學校現有的課程中,以體現文化多樣性的觀點。並以全體學生(包括漢族和少數民族學生)為對象,通過融入學校整體課程,發展學生在認知、技能、情感等方面的能力和態度。例如,在文學課程、語言課程、歷史和社會科學課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改革內容安排和改進教學方法來體現多元文化。西藏學校開設的藏語文不應簡單地翻譯和編寫教科書,而應增加反映西藏文化和生活的藏文經典和現代藏族作家用藏文創作的優秀作品的內容。據此,漢族學校的歷史課可以增加少數民族歷史習俗和文化傳統的內容。職業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師範學校、大專院校和其他中等、高等教育課程可以開設民族文化專業課,如本地區社會、經濟、文化歷史和現狀的課程,各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的課程等等。在本科階段開設民族文化課程,組織學生參加有益的民族文化活動,配合民族文化課程教學開展民族文化系列活動。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教師,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往往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民族文化知識的積極性。只有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讓他們直接或間接參與教學活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達到讓學生真正了解各民族文化的目的,如開展“民族文化周”等系列活動,舉辦“民俗攝影大賽”、“家鄉新面貌”寫作大賽等。總之,這些活動的舉辦,無疑會將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民族知識帶到現實中,讓他們自豪地向其他民族學生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時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總之,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可以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文化,還可以對其他民族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它不僅增進了各民族學生的相互了解,而且有助於培養不同文化群體之間的相互適應性。4.教師應不斷加強多元文化知識的學習。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質量。教師的價值觀和對問題的看法滲透在他所教的課程和師生的交流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信息的感知和接受,形成對各種事物的態度。因此,教師應該提高對少數民族教育的認識,探索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促使不同民族的學生不僅在自己的社會文化中取得成功,而且在社會主流文化中取得成功。以上都是針對如何培養學生適應多元文化社會的能力。但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僅僅依靠民族文化課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校所有的老師都參與進來。那麽,在全球化的視角下,我們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是否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族群或個人(不同文化的同事或學生)?答案並不樂觀。由於民族文化知識的局限,教師在對待不同文化的民族或個人時不夠理解和客觀,這不利於和諧校園和社會的建設,也不利於培養學生適應多元文化社會的能力。
上一篇:心理學研究應掌握的三種基本研究方法下一篇:想去俄羅斯自由行。。時間1月預算7000元親愛的朋友們,請幫我做個攻略。沒出過國,真的怕迷路!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