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最根本支撐。因此,推進教育創新,大力培養創新人才,已成為我國深化教育改革的壹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教育創新涉及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創新等諸多方面。但就其實施的基本途徑而言,最根本的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因此,如何構建創新課堂教學成為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從學術討論來看,目前人們在理論上對創新教育的本質有了深刻的認識,認為創新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實踐層面,有效實施創新教育的基本途徑尚未找到,甚至在思想上存在壹些誤區。比如,有人把創新教育理解為精英教育,認為創新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人才;有人把創新教育狹隘地理解為創造技能的培養,以至於把創新教育局限於技術培訓的範圍;另壹些人認為創新教育是在現有的教育和教學中增加壹些活動。我們認為以上觀點都是對創新教育的片面和狹隘的理解。這樣的認識必然會將創新教育與課堂教學割裂開來,使其成為失去實施載體、缺乏生命力的“空中樓閣”。創新教育不是只針對少數尖子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只培養學生創造技能的技術教育,更不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啟迪學生思想智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發展學生人格品質的教育。這個過程必須與教育的主渠道和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課堂教學緊密結合。換句話說,課堂教學仍然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基本途徑。如果脫離課堂教學片面強調創新教育,無異於緣木求魚。雖然實施創新教育的主要陣地和渠道在課堂,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創新教育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實施。事實上,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傳統的課堂教學在很多方面壓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表現在: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仍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仍然堅持以教師為本位,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仍然堅持灌輸、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自覺、自主、生動、靈活的學習;仍然堅持課堂教學,忽視教學實踐和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這些都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使課堂教學的功能未能很好地發揮。因此,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在於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構建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二、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應靈活多樣。但就其本質而言,應包括以下特征:壹、教學目標是培養能力。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本質區別在於,它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將已有的知識灌輸給學生並使其記憶,而是更註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素質。創新素質包括創新意識,即倡導和追求創新的觀念和意識;創新思維,即思維積極、觀察力敏銳、想象力豐富、知識結構獨特、靈感活躍;創造性技能,即信息處理能力、壹般工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成果表達能力等。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即崇高的理想、堅定的信念、強烈的創新欲望和激情等。第二,教學策略重在促進開放性。創新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方法、途徑、目的和內容上應體現多樣性、豐富性和開放性。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來展示他們的個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華;其次,在時間安排、主題選擇、研究方法確定、結論發表等方面要有更大的自由度。第三,我們應該特別註意因材施教,以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個人優勢和潛力。第三,教學內容以解決問題為主。創新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諾獎得主李政道教授曾說:“學會提出問題需要學習;只學回答,不學。”不斷提問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創新課堂教學不應該把已有的結論直接呈現給學生,讓他們簡單地理解和記憶,而應該把所有的教學內容問題化,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始終保持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鼓勵學生積極探索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又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第四,教學過程重在加強實踐。實踐操作能力是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創新素質的培養都源於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和現實需要,因此創新教學必須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在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實際情境,給學生留有操作的時間和機會,並將這些納入考核評價的範圍。我們必須認識到,調查、實驗、生產等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環節。第五,教學方法註重現代化。廣大中小學生具有形式上求新、內容上求變、心理上求新、感官上求刺激的心理特點,傳統的教學方法很難滿足。因此,加快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將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於課堂教學,必將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的學習將始終與網絡化、智能化的新知識環境保持同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創造力。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經過筆者的實踐和總結同行的先進經驗,我們初步構建了以“設定目標——提出問題並提出難題——自主學習——主動建構——自我評價”為主要框架的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其操作程序如下:確定學習目標。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直接把預先確定的教學目標拋給學生,學生只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去理解和記憶。創新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有選擇、有目的地創設壹定的情境,讓學生明白學什麽、怎麽學以及要達到什麽樣的要求和目標。來自學習者自身的明確目標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形成疑惑和困難。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不給學生發現和探究問題的空間,甚至有意無意地扼殺了學生的靈感和頓悟。創新課堂教學要求教師善於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通過討論、閱讀、比較、動手操作,自己發現疑點,形成疑點。學生獨立思考形成的問題,會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為下壹步的自主學習鋪平道路。體驗自主學習。這是創新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壹環,而傳統課堂教學恰恰把這壹最有價值、最有益的部分拿走了,去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這個環節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氛圍,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與人辯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受阻時,教師要巧妙提示和引導,鼓勵學生渡過思維難關。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學習,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去,學生的知識、情感、意圖才能得到充分的調動和組合,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構建認知結構。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教師獲得的,而是學生在壹定的情境中,在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下,使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所以教學過程應該是促進學生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創新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全面的、啟發性的、針對性強的訓練內容,給學生提供壹個立體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通過主動建構來獲取知識。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知識可以進行外推和廣泛遷移。& amp“學會評價自己。傳統的課堂教學以學校和教師的評價為主體,以分數和成績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這種評價機制忽視了學生的參與,也未能充分發揮評價本身的導向、激勵和診斷功能。創新課堂教學評價應充分引導學生自主評價,強化評價本身的導向、激勵和診斷功能。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師生之間的情感* * *感,使學生充分實現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學會自我調節,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對學生創新人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極為有利。四、構建創新型課程教學模式的保障條件在明確了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和操作程序後,要想在實踐中真正落實,必須滿足以下保障條件。樹立新的課堂教學理念。自誇美紐斯發表《大教學論》以來,課堂教學已基本確立。幾個世紀以來,教師按照既定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向學生灌輸知識有壹種固有的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人們已經習慣了“老師講,學生默默聽”。因此,要創新課堂教學模式,首先必須從思想上對課堂教學進行重新認識和定位:即課堂教學是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這種新的課堂教學理念的確立是實施創新課堂教學的基本前提。需要指出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在理論界已有多年,但在實踐中並沒有真正落實。老師仍然是課堂上的主角,課本仍然是學生必須背的聖書,學生只是被牽著鼻子走的配角。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不可能實現“外界影響,包括教育影響,只能通過自己的選擇——內化——外化,成為自己的知識、觀念、道德、才能”的內在心理轉化過程。因此,進行創新課堂教學,必須改變傳統固有的教學觀念,充分重視學生的全程參與和全過程,打破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舊格局,給學生在課堂上自主活動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據統計,有!“#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所以他們的知識內化、智力的培養、人格的形成都是借助課堂教學逐步形成和積累的。課堂教學活動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不可替代的影響。可見,知識學習並不是課堂教學的唯壹和最高目標。中小學是人生的起步階段,這個階段教育的重點應該是為自己未來的發展打下壹個平臺。這個平臺必須建立在基礎知識、能力、性格、身心素質等基礎之上。,否則會造成學生未來發展不穩定。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曾將單壹知識教學稱為“脖子以上的教育”、“左半球的教育”,認為這樣的教育必然導致學生發展潛力不足。因此,必須更新課堂教學理念,真正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千方百計豐富和拓展課堂教學內容,讓情感學習、社會性學習、智能學習、操作性學習等壹切與學生生命發展密切相關的因素進入課堂,融入教學。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要實施創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促進教師角色的轉變。首先,教師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方法的傳授者。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封閉的教育環境,教師是知識的唯壹擁有者和輸出者。進入信息社會後,教育環境全面開放,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驟然增多。老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壹來源。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向學生傳授大量的知識。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的職責要轉化為善於揭示規律、提示方向、指明思路,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和障礙時給予及時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真正成為自主學習者。其次,教師要從傳授書本知識轉變為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課本是壹本神聖的書,老師的主要職責是不變地把課本上的知識灌輸給學生。在創新課堂中,教師壹方面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另壹方面更重要的是要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這包括善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使學生生動、健康、自由地發展。改革課堂教學評價的理念。以上條件滿足後,還有壹個方面必須涉及,那就是評價。現代教學理論和教育評價理論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實際上是在循序漸進的顯性或隱性、或大或小的評價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的。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機制。傳統教學評價的弊端在於沒有正確認識課堂教學評價的作用,把教學評價本身當作目的和終點。其主要特點是:評價主客體單壹,評價內容簡單,評價方法傳統,評價效果不大。這體現在課堂上的評價活動僅限於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沒有學生與教師的互評和學生的自評,評價內容僅限於知識的再現和記憶。這種評價體系和活動本身未能促進學生的思維、技能、素質和作品。因此,我們應該徹底改革課堂教學評價的觀念,把評價的重點從重視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轉向重視學生素質的發展,使課堂教學評價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現代心理學認為,主體參與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原始機制。只有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才能在教學活動中分享應有的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前提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覺、感興趣、負責地參與教學活動。評價是調動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機制。只有開展積極互動的教學評價,才能激發學生的主觀參與,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分享合作的快樂。為了實現這壹目標,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該是整體性的,即充分調動不同評價主體開展評價活動;過程,即評價活動要貫穿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即評價的對象和主體應該是學生;綜合性,即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對學生的品德、意誌、實際操作能力、作品等進行全面的衡量和評價。教學管理文件1
上一篇:當今世界十大陸軍排名下一篇:我們的元宵節活動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