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如何看待當前的國學熱潮?

如何看待當前的國學熱潮?

目前文化界普遍所說的“國學熱”,就其現象而言,其實是傳統文化熱。

當代的國學熱預示著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升,開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

傳統文化不是萬能的,也不能解決我們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

1“國學”作為漢字的詞匯,指的是歷史上最早在周朝在國都建立的國家官學。18世紀,日本出現了壹個“漢學”學派,指的是日本自己的古代研究,以區別於來自中國的研究。這種把“國”作為“國”的含義的用法,在近代日本發展出壹個主張保存民族文化,反對歐化的“國粹”學派。受此影響,20世紀初,中國學者提出了“國學”的概念,壹般作為“西學”的比較概念,其中“國”指“自己的國家”,“學”指學術文化。當然,中國人所用的“國學”是指不同於外來文化的、中國本土的學術文化。這是現代國學概念的本義。在此後的文化話語中,逐漸形成了國學的三種用法:第壹種是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即近代西方文化傳入之前幾千年中國文化所創造的學術體系。所謂學術文化,是指學術文化,但不包括非學術文化,比如民俗。第二個用來指中國的傳統文化,比學術文化大,包括所有的傳統文化形式。第三種是指近代以來中國學者對傳統學問、傳統文化的研究體系,即國學研究。了解了國學概念的三層含義,我們就可以知道,目前文化界俗稱的“國學熱”,其實是壹種傳統文化熱,其國學概念用在第二層含義上。

在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長達20世紀大部分時間的批判和否定之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第壹波“國學熱”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來。但當時的所謂國學熱,從規模和性質上看,只是中國“壹陽歸來”的開始。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方位的國學熱潮全面興起,持續升溫。媒體的參與當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民間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需求成為了主要的推動力。新世紀國學熱興起並持續的根本原因在於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快速成功發展,以及由此引發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變化。從歷史上看,後現代國家在現代化工程初期,往往采取啟蒙文化動員,批判傳統,引進西方文化;但在現代化受挫時,更容易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傳統,這反映了追求現代化不成功的集體焦慮。當現代化進程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經濟發展成功,人們的文化自信就會逐漸恢復,文化認同感也會增強。這在現代化較晚的國家的現代化史上是常見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中國,多年來不同程度地與傳統文化隔絕的人們,在文化自信得到恢復的同時,渴望了解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這促成了對國學資源的整體需求。從這個角度看,國學熱的出現是中國現代化成功發展的文化表征,是必然的。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壹綿延數千年的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中華民族百余年來遭受了沈重的屈辱和曲折,因此恢復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對國家生活的順利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國學熱使我們認識到,不能孤立地看待90年代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而要從中華民族的整體發展和近代以來的曲折歷史中去理解,要與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生命進程聯系起來,把它看作中國奮鬥史的新篇章和中華文明的新發展,從中華民族的角度去理解它的成就。換句話說,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成就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這些偉大的成就歸功於中國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創造力,歸功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和價值觀。當代的國學熱預示著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覺醒,體現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提升,開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對中華民族的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這也涉及到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的關系。中國文化是中國人生活的根本。中華民族的精神在幾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得到滋養和強化。因此,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及其內涵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土壤和環境。民族精神是壹以貫之的,但它的表現會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所以有時是顯而易見並發揚光大的,有時是平淡無奇的。應該說,越是有文化自覺的人,民族精神就越能得到充分完整的弘揚。國學熱表明,隨著中國在世界上的崛起,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態度已經或正在發生根本變化,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經歷壹個從自由到自覺的過程,這是弘揚民族精神的關鍵時期。國學熱反映了中華民族文化自覺的開始。文化自覺就是認識自己文化發生、成長、發展的歷史,認識自己文化的獨特性、存在價值和普遍意義,將個體連接、融入這條歷史文化長河,建立文化認同。對於中華文化這樣壹個綿延不斷的文明古國來說,文化自覺是推動文化復興的重要條件。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自覺,增強民族活力,振奮民族精神。從這個意義上說,當前的國學熱是中國文化復興初級階段的文化標誌。

同時,國學熱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精神家園中對本土傳統資源的渴求。社會轉型需要壹種不同於革命時代的意識形態,它所推動的文化轉型構成了當代文化景觀的背景。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道德秩序和個人生計問題日益突出。社會道德秩序的建立離不開傳統道德文化,這已成為後文革時代執政黨和人民的共識。安頓下來的身體,安頓下來的生活,都歸結到精神上的安頓,所以精神需求比以前更加突出。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際關系的新變化,也讓年輕壹代在尋找處理人際關系的方法時,將目光投向了古代文明的智慧。中國古代文化的寶庫,成為現代人待人接物、為人處世、自律的主要資源。與其他外來文化和宗教相比,傳統文化在穩定人心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幾千年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為當代市場經濟社會中的中國人提供了“精神滋養、情感慰藉、精神提升、人文教育”的主要精神資源,對精神穩定、精神進步、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國學熱的另壹個作用是幫助打破“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及其文化霸權對我們的影響。壹百多年來,我們大力學習西方文化,謀求現代化,這無疑是正確的,我們必須繼續擴大開放。但在學習西方先進文化的同時,也產生了全盤西化的思潮,對民族文化持虛無主義態度,導致民族文化主體意識的徹底喪失。這不利於現代化,會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撐,容易導致異化。不能把先進文化的普遍性和中國的具體國情結合起來,照搬西方的壹切經驗和原則,而忽視中國的歷史文化經驗和中國原則。歷史學家早就指出,中國有連續幾千年的有記載的歷史,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社會科學的壹切原理都必須被中國歷史的經驗所接受和驗證,以證明其真理。國學熱有助於人們反思西方文化以特殊性為普遍性的立場,反思從西方引進或移植的學術體系,通過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確立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這種重視中國經驗和智慧的努力在實踐領域尤為突出。例如,除了西方的管理思想之外,積極尋求基於中國文化的概括、提煉和指導的管理方法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家最普遍的追求。

就國學熱與國學研究的關系而言,應該說國學熱本身並不等於國學研究熱。目前,國學熱仍分布在大眾教育和國學知識傳播中,相對於國學學術研究而言,屬於文化普及層面。大眾教育和傳播的熱情並不能自然帶來國學質量的提高和發展,這壹點要區分清楚。但是這樣壹種傳統文化熱的文化氛圍,提高了大眾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對年輕人的影響很大。從小熟悉傳統文化,會讓這壹代青少年對國學的向往越來越深,有助於新壹代傳承國學,讓國學研究有更好的文化生態支撐。事實上,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發展並不具有獨立的學術研究作用。它在相當程度上依賴於民眾通過大眾化渠道獲得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觀,並在實踐中堅持、遵守並付諸實踐,在歷史舞臺上演繹著波瀾壯闊的故事。而民眾的文化信仰又反過來影響從事理論探討的文化精英。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文化的大眾化不能僅僅從大眾化的角度來評價,還要從深刻理解其中華文化傳承的意義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義來評價。

從這個角度看,當前所謂國學熱的產生和流行,對於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對於中國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對於社會和諧的實現,都是必然的、合理的、積極的,應當予以充分肯定和支持。但是,傳統文化不是萬能的,它不能解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問題。傳統文化只是我們的文化基礎。在此基礎上,如何建設符合人民需要的現代政治、經濟、法律和文化體系,發展政治文明,保持經濟增長,改善法律生活,繁榮文化發展,需要全社會的創造性努力。同時,要通過及時的引導,幫助人們辨別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區分永恒的價值和過時的東西,讓傳統文化的資源結合時代的要求發揮作用。

  • 上一篇:微軟的供應商有哪些?
  • 下一篇:國劇中的“生、旦、凈、醜”和“唱、讀、做、打”分別是什麽意思?各位,謝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