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更直觀形象地解讀詩歌內容。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而引入、創設或營造的特定情景或氛圍,能夠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快速、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其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由於傳統教學的影響,在中國古詩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現象很普遍;老師在黑板上寫字,學生記錄;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重教輕學的弊端,知識灌輸和能力培養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學生被動學習。因此,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學應當遵循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規律,選擇不同的教學策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借助各種直觀形象,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
古詩詞具有非常明顯的節奏、和諧的韻律和音樂美;音樂也是聽覺語言,是人類心靈的詩篇,兩者有相通之處。通過音樂設置情境,可以渲染氣氛,烘托詩情畫意,奏響詩歌主旋律。我們可以用音樂優美的旋律來烘托詩歌的美妙意境,用高亢激越的歌聲奔放,用悲涼悲涼的歌聲陰郁,用清新明快的歌聲優美,用悲涼悲涼的歌聲憂傷,因詩而異。這種對學生視聽的立體效果,最能做到以情收,以心動,以意懂。
比如在講授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在課前播放《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長江東流》,在課前營造出壹種恢弘卻又有些蕭瑟的氛圍,讓學生在獲得音樂美的同時,也獲得壹種情感的體驗。在教蘇軾《水調_明月幾時有》的時候,可以放壹段動畫朗讀,會感染每壹個學生,還有“不應有恨,幾時長圓”的辛酸。“但願人長久,千裏美不勝收”的美好願望更是令人心動。我還聽過壹位語文老師在教送別詩《送元二十岸Xi》的時候,演奏《陽關三記》這首歌。歌詞反復吟誦,優美清涼的旋律滲透到學生心中,使他們深刻體會到詩人對朋友的惆悵,進而達到升華感情的目的。
第二,化難為易,減輕負擔,有利於詩歌的朗誦。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教學應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心理學認為,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動,他們壹節課持續註意的時限只有20分鐘。如何利用課堂教學的這壹最佳時間,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由於教學媒體的限制,傳統的教學方法壹般都是以課文為重點。老師認真講解分析,學生拼命做筆記背誦。壹位實驗心理學家特裏·奇拉(Terry Chira)做過壹個關於知識持久性的實驗:人們壹般能記住65,438+00%的所讀內容,20%的所聽內容,30%的所見內容,50%的所聽所見內容,70%的交流內容。也就是說,如果妳能聽到看到,然後通過討論交流,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對知識的維護會比傳統教學好很多。多媒體教學在這方面有優勢。詩歌壹般要求背誦。通過圖片演示,加上學生的想象,再由學生闡述自己對詩歌的感受,壹首詩或壹個詞往往能在課堂上背誦下來,記憶深刻。這比傳統的死記硬背好多了。在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填古詩詞”的活動,列出壹組詩詞,每組詩詞有壹到兩個空缺,讓學生把相應的圖形拖到詩詞中的空缺(缺字)位置。比如壹組詩:
1.柳連戲()壹直跳,很迷人()只是哭。(杜甫《江邊獨尋花七首》)
2.明月不可驚(),清風夜半響()。(辛棄疾《西江月》)
3.稻花香中,有豐收。聽聽()的聲音。(辛棄疾《西江月》...
每首詩都有空白。這時,學生只需將“蝴蝶”、“鶯”、“喜鵲”、“蟬”、“蛙”拖到相應的位置,圖形就變成了文字,詩句就完整了。這樣,學生不僅記住了詩歌,還增加了對詩歌的感性認識。
第三,拓展搜索資料,有利於古詩詞的積累。
信息資源海納百川,囊括五大洲特色,網絡上豐富翔實的視聽資料是古詩詞教學取之不盡的源泉。無論妳需要什麽信息,妳都能快速準確地找到。古詩詞無論在時代歷史、作者背景、用詞、句式特點上都可以通過查閱資料獲取知識。而且每壹首古詩引發的聯想,對每壹個讀者來說,都是無限的、獨特的。學習者可以借助多媒體網絡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形成個性化閱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提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運用現代技術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有條件的班級可以讓學生在網上學習古詩詞。沒有這個條件,學生也可以在課後提前查找相關資料,或者根據課後學習的需要,尋找更廣闊的學習天地。第三,教師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獲,並在課後引導或激勵學生重新發現。比如在“兩個孩子辯論日”的教學中,課前我先讓學生上網查找與太陽有關的各種信息,並在課上設計了壹個課外鏈接“關於太陽”。我在網上找了詩歌、歌曲、散文、知識短文、知識短片等多種形式的關於太陽的資料,做了壹個互動性很強的課件。這篇文言文不難理解。此外,學生在課前搜索了大量材料,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和感知很順利。得知後,“關於太陽”的話題被拓展的很廣。同學們展示了自己的收獲後,我也邀請同學們來看我自己的制作,同學們對此產生了興趣。我經常用這個方法。經過壹段時間,學生們已經養成了通過多媒體網絡查閱資料和收集信息的習慣。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強,收集的信息更多,信息量和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也更大。
信息技術的應用為古詩詞教學的情境創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使枯燥的詩詞教學變得生動有趣。讓好的詩詞像壹串串快樂的音符,流進學生的心裏。雖然信息技術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了教學質量,但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不成熟和不足,我們對信息技術教學的理解、設計和應用都存在壹些誤區和障礙。因此,要結合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註重因材施教,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是好的,但要用但不能濫用。多媒體的制作和使用要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即適合多媒體就用這個教材,不適合就不用;如果用壹塊小黑板、投影儀、錄音機就能解決問題,就不需要多媒體;能用文字表達的東西不需要多媒體,要根據教材特點和實效原則。多媒體永遠不應該取代教師應有的創造性勞動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
總之,關於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現代教學方法,我認為我們應該壹分為二地看它的優點和缺點。我們應該以求實的態度和學生健康成長的心理,利用好這種高科技的教學手段,讓多媒體這朵奇葩在中國古詩詞的花園裏開花結果,讓信息技術教學為語文教學反射出絢麗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