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四大古國之壹,也是唯壹壹個具有不間斷文明傳統的國家。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思想百家爭鳴,中國智慧博大精深,中國人民勤勞包容。中國曾經有過舉世矚目的繁榮,也有過領先世界幾千年的科技成果。生在中國,我們有理由為此驕傲。
但是,有壹個事實是我們不能也不能忘記的:中國這個曾經的強國,有著被外國侵略和被動的屈辱歷史。落後才會讓我們挨打。落後就是科技的落後。就在清政府還在做著去中國的美夢,不屑於稱外國為外國的時候,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的完成促進了經濟和軍事的發展,也為帝國主義對外侵略提供了強大的後盾。中國人沒有創造奇跡,他們的血肉之軀在洋槍面前不堪壹擊,於是我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麽落後。
也許這種落後應該算是歷史的必然。因為這歸根結底是由於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價值取向。這是中國五千年的深厚歷史決定的。中國人的思想經歷了壹個不斷發展的階段,它深深植根於各個階層。縱觀世界歷史,顛覆傳統的思想壹直推動著科技和社會的進步,但遺憾的是,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從來沒有發生過,即使發生了,也肯定是不可接受和被攻擊的。
也不能簡單的說這樣的國民性是好是壞。只能說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民族的歷史。這樣的性格曾經讓我們強大,但也是這樣的性格讓我們受盡屈辱。自古以來,我們就是壹個農耕社會。這樣的社會形態塑造了中國人勤勞、務實、樸實、忍耐、熱愛自然的民族性格。乍壹看都是褒義詞,但中國有句話叫“過猶不及”。太多會導致保守,聽天由命,盲目崇拜自然。
同時,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形成了嚴重的官本位思想。這種思想自古以來就對我們的生產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古代文人為了入朝做官,在寒窗苦讀十年。這不是沒有道理的。中國古代的官員掌管各種權利。國家的行政、軍事、經濟甚至科技都掌握在朝廷手中。技術由朝廷掌控,也就是所謂的“官術”。
“官方技術”造成了尷尬。因為朝廷官員大多是通過科舉制度選出來的,都是以寫作起家,充滿詩韻的文學家。因此,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自然科學。不了解,怎麽談研究、探索、開發?而廣大民眾無法接受足夠的教育,也不可能涉足朝廷壟斷的科技探索和研究。再說,中國的人民是務實的,靠天吃飯的農耕民族關心的是科技的實用性。所以他們即使探索科技,也不會在意現象下的本質。在他們看來,是“沒用”的。事實上,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的朝廷,也在關註科學技術如何為其統治活動和農業生產服務。在朝廷的指導下,中國古代實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在世界上占據領先地位。從雞兔子的數學籠子到天文觀測和歷法,都是出於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縱觀中國科技史,很少有人問為什麽會有這樣的現象,這些現象的本質是什麽,各種現象之間的規律和關系是什麽。導致在自然哲學和用原理、規律表達的理論自然科學知識上相對落後,使得科學技術缺乏發展的潛力。發展到壹定高度,自然出現停滯狀態。同時,西方學者註重對世界起源的探索和理論的深化。
看看中國無數人深感自豪的四大發明:火藥被帝國主義者制成槍炮,最後用於侵略中國;當指南針在葡萄牙和西班牙使用時,就成為他們探索海外世界,進而建立海上霸權的先決條件。紙最早是中國發明的,但國外投入使用的紙的量是中國的好幾倍。中國人很久以前就發明了印刷術,但是更方便更先進的打字技術和復印技術是我們想象不到的。我們總說中國的科學成就比外國早很多年。但是,在當時的人們眼裏,這些都是我們連自己都關註不到的無用之物。我們怎麽能指望對世界產生壹點影響呢?在承認中國古人智慧的同時,還有更多問題值得我們反思。中國人的智慧和創造力來自生產,可惜都止於生產。沒有明確的利益關系,誰也不想做理論研究,因為沒用,也不被輿論提倡。中國的知識分子大多集中在士大夫階層。他們是壹群讀過聖賢之書,思考如何修身治國的文人。他們有機會接觸世界先進技術,卻又遺憾地放棄了。另壹方面,搞純理論科學研究的人,從來沒有得到過政府和輿論的支持。我怕他們的工作更多的是為了個人追求,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確定這意味著什麽,這是社會的主流。相反,在國外,資產階級在工業技術革新中嘗到了甜頭,支持和鼓勵思想和研究的自由。而歷史也表明,這些看似無用的理論在未來會有巨大的價值,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哈代不是說過,“我從來不做有用的事。”作為壹名偉大的科學家,他很負責任。科學的本質是“無用論”,但妳很容易感覺到它能創造出相當有用的東西。
如果把整個科技體系比作壹棵樹,理論基礎就是它的根,枝葉就是它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科技之樹,枝葉繁茂,根基短小;西方科技確實根深蒂固。上層土壤中的水總有壹天會被吸幹。這個時候,這棵中國樹必然會枯萎。然而,西方的科學技術已經積累了很多,並取得了壹個又壹個的飛躍。
中國經濟平穩快速發展。世界對此做出了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第壹,中國正在迅速崛起並重返超級大國,對其他國家構成這種巨大的潛在威脅;其次,中國發展太快,有太多巨大的漏洞和缺陷。所以這種快速發展不可能長久,最終中國會在這種不平衡發展中崩潰。
然而,無論是威脅論還是毀滅論,其實都不是最中肯的評價。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確實在崛起,但問題也確實存在。只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龐大的人口為世界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中國逐漸占據了全球商品供應鏈的重要壹環,成為所謂的“世界工廠”。巨大的貿易順差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過去的很長壹段時間裏,我們陶醉於這種飛速的發展。近年來,我們逐漸意識到,雖然我們為世界工作,但我們缺乏自己的科技創新。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實際上是在幫助其他發達國家獲取巨大的經濟利潤。那些經濟上可觀的數據,只是靠大量的小利積累起來的。
雖然中國正在努力變強,但是我們可以預見,如果中國繼續註重實用而忽視理論,我們的經濟就很難說不會像當初的科技壹樣,因為基礎淺薄而枯萎。妳必須要有自己的科技創新,才能在全球經濟的高端占據壹席之地,而不是在低端為別人賺錢,才能真正做到強大。
令人高興的是,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只有這樣,創新型社會的概念才能出現,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才能提出。
知識產權制度是創新的保障。時間沒有改變中國人的性格。中國人仍然是務實的,或者說現實的。同時,中國人還有官本位思想的後遺癥——功利主義。我們不時能聽到某大學教授的論文被查出抄襲,有時甚至是抄襲自己學生的論文。這是多麽諷刺。這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第壹,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還相當不夠;第二,我國不宜把論文作為繼續深造和晉升職稱的條件,不宜把論文數量作為推動我國科技創新的成果。這樣壹來,實際上整個科技創新的數量和質量都得不到保證。
這兩個問題應該同時解決。首先是完善知識產權制度,讓“原創”者真正享有自己知識創新的所有權,真正通過它實現應得的收益。通過知識獲利,應該讓金錢成為人們在社會上生存的必需品,而不是壹種罪惡,這很自然。每個人都有追求金錢的欲望。因此,如果知識產權制度能確保人們通過所擁有的知識產權獲得財富,那麽學者的創新熱情就能得到充分激發。他們的財富壹部分將用於提高生活水平,剩下的必然為下壹步的研究和創新提供經濟保障。這樣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其次,當知識產權制度起到鼓勵創新的作用時,把論文作為繼續深造和晉升職稱的條件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種機制本身就是逼著人去創新,當另壹種更有效的方式可以達到目的的時候,這種被動的機制就可以完全消除。
此外,僅有創新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創造出來的新材料新技術能真正投入生產,進入市場。過去,很多能為社會創造財富,或者節約能源和勞動力的科技成果,只能知道在實驗室裏實現了,卻很久沒有出現在市場上。事實上,這不僅是對科研經費的浪費,也是對為此付出時間和精力的科研人員的不尊重。既然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什麽不能實現最後壹步——為社會創造價值?
無論如何,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些問題。致力於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和調整經濟結構。我相信中國不會重蹈覆轍,最終我們可以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