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立國之本,立業之本,健全的社會壹刻也離不開誠信。人離不開信任,企業離不開信任,城市離不開信任,企業離不開信任。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誠信是壹個重要內容,也是壹個根本性問題。
誠信是壹種悠久歷史傳統的傳承。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我們傳統道德的根基和基礎。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重承諾、守信用、以誠立業、以信取人的道德傳統,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凝聚力極強的傳統文化和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壹千塊錢壹個承諾”“曾經許下的承諾”等美好的故事,將永遠留在歷史中,在現實生活中得到體現。中外歷史壹再證明,壹個不講誠信、沒有誠信傳統的國家和民族,終將走向滅亡。當前,應貫徹以德治國方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吸收傳統道德中誠信素養的精華,大力開展公民道德建設,重建誠信,建立適合當代經濟社會的信用體系,努力建設誠信社會。
重建誠信是實踐“三個代表”的具體行動。無論是發展先進生產力還是先進文化,實現良好發展,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都必須有誠信的保證。在規範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既要註重培育社會成員和經濟主體的內在需求和道德理念,又要強調誠信品質的道德自律,註重構建社會成員和經濟主體對誠信的普遍推崇和追求,突出誠信制度和規則體系對市場經濟的法律約束,為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的道德和法律環境。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總是沿著傳播誠信元素的道路前進。忽視或放棄誠信建設的意義和作用,將導致經濟社會發展的混亂和停滯。誠信建設集中了人民的呼聲,關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應該是制定政策和決策的第壹個信號。對此,我們必須從實踐“三個代表”的政治高度,增強誠信建設的自覺性,以實際行動推進這壹宏大的系統工程建設。
重建誠信是推動物質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誠信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無論發展到什麽程度,“信用”二字都不能丟。無論是壹個地區還是壹個企業,人才、資金、項目都可以從外部引進,但信用不能引進,信用只能靠自己。壹個地方、壹個城市、壹個企業不斷增強的競爭力、凝聚力和影響力,不僅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產品質量的優化、優越的地理氣候交通環境,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是否有信用環境、信用等級是否在競爭圈內形成聲譽。要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就要有壹個好看的、誠信的環境。好的發展環境是人創造的,人的誠信很重要。誠信是市場發展的靈魂,市場誠信已成為壹個地方經濟繁榮騰飛的必由之路。以市場為基礎,社會資源配置形成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都是以信用的存在為基礎的。有效率的市場壹定是信用好的市場,沒有信用的市場壹定是無效率的市場。信用低是經濟的大忌,也是對外開放、合作交流的壹大隱患。信用缺失會導致交易成本增加,嚴重時還會導致交易鏈條的中斷,必然會影響和導致經濟衰退和競爭力減弱。
重建誠信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石。重塑道德觀念的關鍵是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處理好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集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處理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處理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讓所有社會成員和經濟主體認識到,只有講誠信,不損害他人利益,才能實現“* * *”雙贏,獲得長遠利益和可持續發展,從而促進誠信道德建設,使人際關系和諧、誠實守信,提高社會整體氛圍和文明程度。
重建誠信是政治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政治文明顯示了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也顯示了誠信的基本要素。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強政治文明建設,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我們黨始終以實現和發展人民民主為己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完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保障人民更好地當家作主,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使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使國家政權機關更有效地領導和組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就需要在誠信的基礎上營造壹個良好的誠信環境。
重建誠信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從根本上建設誠信社會是壹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齊心協力,凝聚起巨大的力量,實現建設誠信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