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12項目入選第五批晉江市級“非遺”(組圖)

12項目入選第五批晉江市級“非遺”(組圖)

本報記者_董瑞婷 通訊員_王萍萍

本報訊

日前,記者從晉江市文體新局文化科了解到,經過壹段時間的公示,目前***有12項“非遺”項目成功入選第五批晉江市級“非遺”項目。

這12個入選項目分別為:晉江閩南語吟唱、舞龍(擴展項目)、晉江傳統手工線面制作技藝(後坑)、藤轎制作技藝、晉江佛像雕塑技藝(浙平國)、龍湖肉粕制作技藝、禦輦牛肉制作技藝、深滬水丸制作技藝、深滬冰餅制作技藝、安海春餅制作技藝,以及安海中秋習俗、安海端午習俗水上捉鴨等。

那麽,這12個入選的“非遺”項目都有著怎樣的歷史和故事,今後又將如何進壹步進行保護?從今天起,《文藝大觀》將通過《活態傳承》的欄目,對入選項目壹壹進行介紹,敬請關註。

今天,和廣大讀者見面的兩個項目是安海的藤轎(神轎)手工技藝,以及“水上捉鴨”。

近日,晉江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公布,藤轎制作技藝不負眾望,入選到名單當中。

藤轎,顧名思義,是壹種以藤為主要材料制成的轎。那麽這樣壹頂轎子有什麽用處?它存在的歷史有多久?它的象征意義又是什麽?就這些問題,記者采訪到了藤轎傳承人柯文藝先生。本報記者_張誌耐 實習生_洪安婷

轎子在我國有4000多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轎子的原始雛形產生於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初期。至上世紀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福建、廣東、浙江等地藤編技術得以迅猛發展,尤其是晉江藤轎特別出名。古時,藤轎是民眾最熟悉的代步工具,有官轎、民轎、喜轎、神轎之分,隨著社會發展,其他作用的轎早已退出人們的生活,唯有神轎因需而存。目前,藤轎制作是采用家庭式作坊,夫妻雙方分工合作制作出精美的藤轎。

正是由於藤轎的由來已久,這次藤轎入選名單,柯老先生並沒有意外,“我看見大家都有申請,我就想藤轎歷史這麽悠久,壹定也能申請上,所以我也報名了”。

藤轎是結合美學、現代力學、佛學等匯聚而成的壹項工藝品。在制作過程中使用了十余種材料、二十余種工具、三十余道工序、四十余個時日。正所謂“耗時之長,做工之精細,成品之完美”。與現代神轎相比,傳統工法打造的藤轎,構圖優雅,線條優美,做工精細,淋漓盡致地呈現出傳統工藝之美。

傳統藤轎的制作是件非常煩瑣的工作,十分考驗匠師手上的活。至今為止受到閩南傳統文化“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思想限制,使得藤轎的傳承受到很大的制約,發展更是舉步維艱,瀕危狀況十分突出。

據悉,藤轎手藝到柯文藝兒子這壹代,已經是第五代了。對於藤轎的傳承,柯文藝很開明,“我今年已經60多歲了,如果有合適的人選,我壹定會毫無保留地教給他。藤轎這門手藝,歷史這麽悠久,絕對不能失傳。”正是因為柯文藝老先生對藤轎的專註,周圍的人都給他起了壹個外號——“藤轎藝”。

藤轎的起源可追溯到千百年前,那時的藤轎是人們熟悉的代步工具,而現今的藤轎多被用於民俗活動中,又名神轎。在這段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藤轎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古代民間原汁原味的技藝,對促進泉州多元文化史的研究,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而在藤轎的制作上,柯老先生不僅做到了傳承,更開始了創新。在柯老先生的代表作中不僅有安海鎮龍山寺佛祖轎、靈源禪寺的靈源佛祖轎、安海鎮水心亭佛祖轎等傳統的藤轎,還有迷妳型佛轎(根據車門大小定制的迷妳型佛轎)。

據悉,這種藤轎的誕生,起初是因為交通便利,人們去外地進香,而太大的藤轎不方便攜帶,於是依照大家的請求,柯老先生就自己創作了這種迷妳型佛轎。

至於如何保護傳承,柯老先生介紹,將建立傳承人培養激勵機制,增強代表性傳承人履行傳承義務的責任感和榮譽感,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授徒傳藝、展示交流等活動創造條件;並建立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展示中心,推動該項目保護工作健康發展。此外,成立藤轎興趣小組,為有興趣的社會人士提供學習與交流的機會。

在上個月的晉江市端午文化節上,“水上捉鴨”再次成為吸睛“神器”,近十萬人次喜笑顏開地觀賞了這個至少三百年歷史的傳統民俗活動。近日,“水上捉鴨”也入選了晉江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那麽,“水上捉鴨”到底有什麽魅力?它的歷史由來又是如何?未來還將如何保護傳承?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該項目主要傳承人顏呈智。

本報記者_張誌耐 秦越

今年50歲的顏呈智是安海鎮冬泳協會會長,30歲左右就開始接觸“水上捉鴨”了。對於入選晉江市“非遺”,他表示,非常高興,感謝政府對“水上捉鴨”的重視。

據介紹,“水上捉鴨”,又稱水上“掠鴨”,是流傳於安海古鎮的端午節水上競技運動,至今已有300年以上的歷史。相傳是鄭成功操練水師的史俗演變而來的,考驗參與者的體力、毅力和技巧,很具挑戰性和趣味性。

在活動中,組織者在安平橋墩或船上橫架壹根長度大約4米的竹竿或杉木,竹竿離水面大約3米高,末端懸掛壹個內放白鴨的籠子,竹竿上塗抹油脂以增加難度。比賽開始時,參賽者在眾人的鼓勁聲中,小心翼翼地赤足踏過圓滑的竹竿,誰能夠走到盡頭並探籠取鴨,即挑戰勝利,其所獲鴨子便作為獎品。此活動考驗參與者的水性和平衡力,集健身、冒險與娛樂為壹體,備受人們喜愛。

活動參與者在走竿的過程中千姿百態,常有滑稽動作,讓現場觀眾們看得捧腹大笑。大多數人走到壹半,身體失去平衡,或踩不牢,便是撲通壹聲響,滑落水中,濺起水花,引來數萬圍觀者的哄笑;也有身手好的,抓到鴨子,則會引來如潮般的掌聲和喝彩。

"水上捉鴨"較為完整地保存古代民間原汁原味的端午風貌,是壹項民眾喜聞樂見的活動。”顏呈智表示。

端午到安海,陸上看采蓮,水上看捉鴨。每年端午節,安海古鎮舉行的“水上捉鴨”的民俗活動總能吸引眾人目光。不過,這項活動也曾經中斷。

安平橋水域開闊,是舉辦捉鴨活動的天然理想場地。但曾有壹段時間,安平橋周邊環境汙染嚴重,端午節捉鴨活動不得不移師甚至停辦。瀕危狀況十分突出。

後來,安平橋周邊環境得到有效治理。

“如今,安平橋水域得到了徹底整治,安海安平橋公園的落成、捉鴨表演臺的交付使用,為捉鴨活動的正常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場所支持。”“水上捉鴨”傳承保護工作小組成員桂偉倫說,“看到這項民俗恢復往日的生機,影響力也比以前大,這次又入選"非遺",非常非常歡喜。”

據了解,2015年5月16日,安海冬泳協會配合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進行“水上捉鴨”特色民俗活動的拍攝,捉鴨活動在多年後重回安平橋,以其獨具特色的魅力與風采,再次展現在世人面前。

?“保護"水上捉鴨"具有歷史價值,它是閩南人***同創造並壹代壹代傳承發展的壹種民俗活動,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獨特的性格和豐富的內涵,體現出鮮明的中華民族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特征。同時又有文化價值,保護掠鴨活動,挖掘傳統節日活動的現代價值和內在精神文化,古為今用,對開發海峽西岸的旅遊資源,活躍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全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迫切需要。”桂偉倫表示。

對於“水上捉鴨”未來如何保護傳承,顏呈智胸有成竹。

原來,在入選晉江“非遺”前,“水上捉鴨”傳承保護工作小組已著手制定了五年保護計劃: 2016年,走訪老人,搜集資料;開展端午節掠鴨活動,積極宣傳報道。2017年,將普查所獲資料進行歸類、整理、存檔;邀請臺灣相關民間團體參加端午節捉鴨活動。2018年,繼續收集相關資料,做好歸檔材料的補充;組織好端午節活動;舉行捉鴨活動攝影比賽。2019年,組織好端午節活動;繼續通過網站、微信平臺等自媒體加強宣傳;進壹步對活動所需的設施設備進行升級改造。2020年,組織好端午節活動;開展掠鴨活動征文活動,並進壹步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匯編出版成冊。

“安海冬泳協會對掠鴨活動這壹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熱情。如今,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在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捉鴨活動的開展正逐漸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顏呈智說,“此外,安海文化氛圍濃厚,社會各界都很積極參與,我們有信心把這項民俗活動傳承保護好,沒問題。”

“五年內,我們要爭取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顏呈智信心滿滿。

晉江經濟報

復制鏈接

打印

2016年07月04日09:27?| 我來說兩句(0人參與) | 保存到博客

  • 上一篇:急~如何看待互聯網對當代教育教學的影響?具體的。。
  • 下一篇:中國剪紙產業的發展歷史、現狀及針對現狀的壹些弊端的解決方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