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個舊市第壹中學
關鍵詞:互聯網的教育功能
摘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資源網絡化,互聯網提供的資源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通過互聯網強大的信息資源在教學中的嘗試和實踐,本文認為網絡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互聯網與教師素質的提高:互聯網與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實現:互聯網與校園文化建設: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從理論上探討了互聯網對於當前教育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旨在指導教學改革,更新觀念,構建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使學校教育真正面向現代化,深化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
壹.前言
隨著當代信息技術向中小學教育領域的拓展,以及多媒體計算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校園網的建設和利用網上資源進行教育教學已經提上日程。從發達國家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經驗來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從單機向網絡發展是必然趨勢。以校園網建設為核心和基礎,充分利用校園網特別是互聯網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實現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跨越式發展,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壹步。
2000年10月25-26日,65438,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至立發表講話,“21世紀信息技術教育對教育的影響將不可估量。它不僅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巨大變革,也對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了在新世紀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主動,我們必須加快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普及,努力實現教育信息化。”重要講話提出了教育現代化的深遠意義和面臨的形勢挑戰。面對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時期的到來,學校現代信息技術教育應該如何發展?教育思想的改變應該是什麽?如何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這壹系列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去探索和解決。
第二,在線教育勢在必行。
計算機發展到多媒體階段是壹個質的飛躍,不僅大大拓展了計算機的應用範圍,而且引發了讀寫計算方式的歷史性變革,計算機的智能化讓學習變得更加容易。多媒體計算機和掌握多媒體技術的人構成了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網絡的發展,特別是互聯網(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把信息時代的社會細胞聯合起來,從而創造了壹種全新的網絡文化。所謂聯網,不僅僅是計算機的聯網,而是人類智慧的聯網!互聯網的出現意味著什麽?這本身就是壹個極其深刻的哲學人類學問題。過去,我們常說計算機是思維的工具,是人腦的延伸。但單臺計算機的容量和功能畢竟有限,無法與潛力巨大的人腦相比。然而,互聯網通過全球計算機的互聯,將古今全人類的智慧匯聚成壹個覆蓋全球的龐大而復雜的網絡系統。這真的是人腦的延伸,不僅延伸了個體的大腦和思維活動,還創造了壹個外化的、快速發展的整體。
信息化、網絡化的社會文化環境正在創造各種高層次、高效率的全新學習模式。如何盡快適應和駕馭這種新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模式,成為世界舞臺上最激烈的競爭。正是基於這種認識,對個體和社會學習行為的研究和創新不僅成為當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成為全社會關註的熱點。
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最重要的使命是培養學生對未來社會和文化的適應能力,使新壹代公民從小習慣於在網絡文化的新環境中健康成長,這不僅對未來公民素質的提高,而且對未來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互聯網在教育教學中的功能和作用。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教育尤其是互聯網的出現,為教育註入了新的活力。在實踐中,我們深感網絡給教育教學帶來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在教育教學中具有以下功能:
1,改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提高教師對教育的深刻理解。
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已經出現,我們即將進入21世紀,這將面臨人類文明史上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社會的又壹次偉大飛躍。21世紀將給我們帶來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世界各國都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21世紀的競爭是經濟實力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靠教育。為此,世界各國對當前教育的發展和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註,試圖使教育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走在前列,以便在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網絡只是信息化的壹種形式,豐富的信息資源和便捷的獲取才是信息化的內容和本質。因此,教師應盡快熟悉和適應信息時代新的教學環境,不斷提高信息化的程度、水平和效率。目前國內流行的計算機培訓模式不僅過時,而且不適應教師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制定先進實用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體系,建立自我更新的競爭機制。我校在開展信息技術教育之初,就把教師的計算機和網絡培訓作為提高教師素質的壹個重點。學校根據發展需要,制定了考試大綱,對全體教師進行計算機考試。目前,學校65,438+0,000%的教師掌握了計算機的操作和使用,95%的教師能夠制作自己的課件,使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優勢,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同時加強了教育研究,在“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課題組”的領導下,以點帶面開展教育研究活動,從根本上改變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學校通過不斷努力,力爭盡快培養出壹批精通學科教育,能夠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資源進行教學改革的新壹代學科教學帶頭人和學科教育研究專家。
信息時代的突出特征是開放性和跨時代性。信息時代的教育對所有地區、所有學校和每個人都是壹個全新的挑戰。教師只有不斷努力學習,充實自己,才能站在時代發展的前沿,把握時代的脈搏,迎接新時代的挑戰,真正成為實現現代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生力軍。
人才培養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不僅是時代發展的標誌,而且對教育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僅可以正確、合理、高效地利用互聯網資源培養自己獲取和更新知識的能力,還可以通過計算機和網絡的強大功能探索新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模式,培養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新型人才,從而保證更高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以適應“知識爆炸”和知識快速更新的發展趨勢。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功能,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網絡資源的潛力,構建學習的良性循環,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
2.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符合學習規律,提高學習效率。
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是“尊師重教”,註重教師的主動傳導,學生的被動吸收,忽視了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只是在老師固定的思維模式下學習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思維空間受到很大限制。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今天時代的發展。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互聯網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豐富了人們的大腦,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互聯網提供的知識和信息遠遠落後於壹個老師。學生可以在互聯網的海洋中自由地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這種發展使自己擺脫了老師固定思維的束縛,學生真正體會到了在知識天空翺翔的感覺。所以,今天的教育已經不是壹個“師道尊嚴”的時代了。是壹個“學尊嚴”的時代。網絡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空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互聯網提供的信息資源將推動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深刻變革。它鼓勵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重視學生高階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在實施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教育教學將向更深層次推進。
3.搜索和檢索互聯網資源,使網絡資源能夠支持教師備課、聽課和學生基於網絡的個性化自主學習;同時,基於網絡的溝通、討論和交流活動使教師和學生能夠學習如何寫和發送電子郵件,參加各種有意義的研討會和使用互聯網上的公告板系統。在當今網絡化的生活環境中,如果妳不能發送電子郵件,那就像不寫信和寄信壹樣困難。
3.網絡信息豐富了校園文化的建設,比如編學校、班級、個人的主頁。這樣,班級的黑板報可以在網上辦,學校可以辦網絡雜誌,讓師生共同參與到網絡文化的創造和發展中來,讓網絡成為校園文化發展中壹道亮麗的風景線,讓學校真正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再上壹個新臺階。
4.互聯網資源優勢與校園網傳輸方式的有機結合,增強了教育的互動性,滿足了各類學生對學習的不同要求,使不同類型的學生得到發展。同時,由於互動的加強,學生的溝通能力得到了提高,這也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如今,互聯網對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教育教學的影響遠遠超出了簡單的科技進步,它在於給人類帶來了壹種全新的理念。簡而言之,我們終於有了提高教育行業產出效率的手段。
第四,在線教育和傳統教育。
隨著教育科學的發展和人們對教育要求的不斷提高,課堂教學逐漸暴露出許多弱點。比如,因材施教的原則在班級集體教學活動的前提下難以落實;基於語言的表達使壹些教學信息的傳遞和接收變得困難。教學效率提升有限等等。另壹方面,實踐也證明,用技術完全取代課堂教學的想法和做法,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領域,是不可取的,因為課堂教學中師生的直接面對面交流,與教師通過現代媒體學習的間接交流方式相比,在許多方面仍有其優勢。因此,探索如何在課堂上合理有效地使用技術,特別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善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課題。
將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特別是將互聯網的資源信息應用於課堂,本質上是壹個教育理念的問題。從65438到0993,美國教育部組織了十多位資深專家(B. Means等。)制作了題為《用教育技術支持教育改革》[5]的報告,為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指導性框架。報告提出了創新教學的壹些特征。從表1可以看出創新教學和傳統教學的明顯區別。
傳統教學
創新教學
教師定位
學生探索
說教式的講座
互動指導
單科固定教學模塊
具有真實任務的多學科擴展模塊
個人工作
合作經營
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
教師作為促進者
同質分組(按能力)
異質分組
事實知識和離散技能的評估
基於績效的評估
報告進壹步指出,現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讓學生變被動學習為參與式學習,讓他們在真實的環境中學習並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技術應用於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教學形式從被動向輸入的轉變。從這個角度來看,互聯網提供的豐富信息資源必將對這種新的學習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將使整個教育界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發生深刻的變化,教師也將在這場教育革命中受到嚴峻的洗禮。
網絡帶來了教育的深刻變革,整個教育實現網絡化的進程指日可待。目前,我國許多學校的教師都在積極使用多媒體制作CAI,這表明更多的教師已經基本具備了現代教育的思想,並基本準備好迎接時代的挑戰。隨著中國衛星教育寬帶網的開通,更多的網上信息將得到快速傳輸,學生的知識領域將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寬。從長遠來看,網絡教育,尤其是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拓展教育教學空間,無疑具有廣闊的前景。雖然中國的在線教育剛剛開始,但是我們已經看到了互聯網在教育教學中強大的教育功能,這是傳統教育無法比擬的。因此,我們有信心把握這個時代的機遇,接受時代的考驗。(作者孫濤)
參考資料:
1,朱誌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模式:理論框架與案例研究。
2.桑新民對中小學校園網建設的意義、作用和效益的初步研究。
希望對妳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