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國傳統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國傳統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主角歌劇的起源與形成中國歌劇的起源很早,在古代原始社會的歌舞中就已經萌芽。讓我為妳介紹壹下中國傳統戲劇的起源和形成。我們去看看吧!

中國傳統戲曲的起源和形成有壹個漫長的發展和成長過程。漢唐以後,直到宋金時期,才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形式。中國傳統戲曲主要由三種不同的藝術形式組成: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廟會和瓦舍勾欄促進了中國傳統戲曲的形成。

民間歌舞《尚書順典》說:“給石頭壹巴掌,百獸皆舞。”這是原始社會壹群人在狩獵前或狩獵後舉行的壹種原始宗教儀式:人們裝扮成動物跳舞以祈禱或獎賞上帝。跳舞伴隨著歡呼和歌唱。《魯春秋·古樂》曰:“葛之樂,三人操牛尾,其足歌。”這裏唱的是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在原始社會,人們慶祝節日時,往往以歌舞祭神,同時自娛自樂。當時有紀念抗戰勝利、慶祝豐收、驅鬼祛病、祭祖、男女求偶等節日。

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中國有壹個不同於西方的特點:隨著西方階級的出現,原有的氏族血緣組織逐漸瓦解;而中國卻長期保留了這種組織的殘余形式,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鄉村組織。同時,原始社會遺留下來的歌舞,歷代農村也經常保存下來。《論語·鄉黨》中說:孔子每年都要恭恭敬敬地穿上他的禦服去參加“鄉諾”。這個“故鄉”指的是孔子出生的故鄉,也就是他的宗族所在地。這個“儺”是每年三十日舉行的驅鬼消疫儀式。戰國時期,屈原的《九歌》是楚國民間祭祀神靈歌舞的歌詞。漢代關中地區的民間歌舞,見於記載的《東海黃公》;南北朝和隋朝,北方有坡頭、大面、挑娘,南方有公戶、昆侖的舞獅和歌舞。這些歌舞在唐代得到了改進。北宋有宋,南宋有旱船、竹馬、花鼓。這種歌舞的特點是:①農民只在節日表演;2是業余的;(三)在廣場或者遊行中表演的;4載歌載舞,扮成人物進行表演,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戲劇故事;⑤除了歌舞,還包括各種技巧的表演,如踩高蹺、武術、翻筋鬥等。自宋代以來,這種歌舞被稱為“社火”。

從原始社會到北宋12世紀,農村歌舞在藝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始終沒有進壹步形成較為完整的戲劇形式。原因很復雜。壹方面,農村經濟水平低,農民藝術始終處於業余狀態。沒有專業素養,他們不可能壹直從事藝術創作。另壹方面,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都很緩慢,並不迫切需要在藝術上表現新的東西,但宋朝南遷時,南方的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東南沿海出現了商業城市和港口,附近農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專業的藝術團體。於是,中國傳統戲曲的早期形式——南戲應運而生。

說唱藝術說唱對中國傳統戲曲的影響有兩個方面:壹是說唱文學對劇本創作的影響;首先是說唱音樂對戲曲唱腔的影響。

中國沒有漢族的史詩,最早的關於部落歷史的詩歌可以在《詩經》中找到,是《祖先頌》。真正屬於文學作品的敘事詩,只有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木蘭詞》和南方的《孔雀東南飛》,但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是用管弦樂的弦來唱的。只有漢代樂府詩中的壹些“和音曲”,如《白頭曲》(相如與文君的故事)、《陌上桑》(壹個羅敷女人的故事),才符合管弦唱和的故事。這部分樂府詩在南北朝時稱為大曲。因為這些歌詞是用大曲的音樂唱出來的。大曲是壹種音樂形式,通過多次唱壹個曲子來講述壹個完整的故事。大曲前面是引子叫“顏”,後面是結尾叫“曲”“鸞”(有的大曲不唱故事,不在此列)。歌曲結尾,歌詞寫完,有音樂伴奏的舞蹈。隋唐時期,大曲在樂舞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松板——柔板——快板——松板的音樂結構形式,並多次重復,最多達40次。到了宋代,因為前述形式的散板部分太長,不方便用音樂描述故事,所以挑了慢板和快板講了好幾次壹個故事到最後。這種被稱為“采擷壹切時代”的形式,成為宋雜劇敘事故事類節目的主要形式。例如,《王耔劉高瑤》通過摘抄劉瑤大曲的全部歌曲,講述了高的故事。

唐代寺院邊唱邊講佛教故事和世俗故事,稱為“通俗講”或“變”,這種唱本稱為“變”。變文的文體是散文,七五言律詩。這種風格後來被宋代的鼓詞所繼承,用來唱故事,如《梁祝鼓詞》,講的是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我們先背了元稹的《鶯鶯傳》原文,然後唱了壹首《梁山伯與祝英臺》。這篇散文被壹字壹句地唱著,直到故事結束。鼓詞的音樂是壹個曲調的不斷重復,單調。北宋中期,說唱歌手孔三川創造了壹種說唱長篇故事的朱功曲調。諸宮調的形式不限於在音樂中使用壹個調,也不限於使用同壹個調,而是根據故事情節需要選擇合適的宮調。說壹個這樣的故事,然後再唱壹首表達這個故事情感的曲子,它的表達能力就會大大增強。

中國的說唱藝術在13世紀達到晉代,出現了董潔媛的《西廂記》說唱。“董希祥”的出現,標誌著說唱藝術無論是在文學上還是音樂上都已經完全成熟。說唱藝術的成熟為中國傳統戲曲在文學和音樂上的出現鋪平了道路。元代鐘思成《鬼錄書》認為,董介元是北戲的創始人。在歌唱音樂方面,金代宮調是元代北曲的前身。元雜劇中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文學上對董希祥的進壹步戲劇化。在音樂上,曲牌的四折壹楔組合也是朱功調音樂戲劇化的壹大進步。

滑稽戲是從“優秀”發展而來的。妳出現得很早。根據歷史記載,它最早出現在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的宮廷裏。尤是國王和貴族的弄臣,擅長諷刺和戲弄。國王行為不當,不能直接批評,就用優秀來逗他,以達到諷刺的目的。當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說錯話不算犯罪。這和《詩經》產生的時代規律是壹樣的。人們用詩詞諷刺壹個人或壹件事,不算犯罪,所謂“說者無罪,聞者足以戒”。但妳說俏皮話並不只是為了博人壹笑。他還模仿別人的語言和動作。比如楚莊王時期的幽夢,可以扮成已故宰相孫帥奧,連楚王都壹下子認不出來(見幽夢)。

在封建時代,妳從諷刺皇帝變成了諷刺他的官員。五胡十六國時期,趙後,因為壹個參軍的官員貪圖吳國官帛,就讓壹個優秀的男子穿上官服假裝參軍,好讓別的女演員從側面挑逗他。此後的精彩表演被稱為參軍戲,從壹腳色發展到兩腳色。被戲弄的叫“參軍”,戲弄他的叫“倉谷”。

晚唐時期,參軍戲發展為多人表演,戲劇情節也比較復雜。除了男性的腳色,還有女性的腳。唐末五代改稱“雜劇”,宋代出現五個名稱,各有分工,分別是:①“戲頭”,又名“末泥”,計劃演出,壹班第壹;(2)“引戲”是表演的具體安排,也是“裝”;3“副網”是原參軍;④“副端”是原鸛。當這四只腳都不夠用的時候,再加壹只叫“假裝孤獨”的腳色盡管有上述變化,其內容依然是搞笑和調侃;然而,這個時候,街上的人往往是嘲笑的對象。比如《眼藥水酸》這個節目,講的是酸書生用眼藥水給人治病無效的故事,《老孤獨丹丹》講的是壹個老頭和壹個少婦的爭執。這些戲既有秀才、女人,也有乞丐、士官、小偷、和尚的笑話。所以五足色中,副網和副端還是主要的執行者。

以上三種藝術,廟會和瓦舍勾欄,又細分為許多種,統稱為“百戲”,也稱“散曲”,自秦漢以來,在白戲就有集中演出的傳統。漢代宮廷中的表演場所是樂觀的;自北魏以來,這種表演的場地已改為壹座寺廟。楊迪把“三樂”集中在洛陽,分為九個部分:①樂言、②尚青、③西涼、④阜南、⑤高麗、⑦龜茲、⑦安國、⑧疏勒、⑨郭康。每年正月初壹至正月十五,在皇宮端門外設置長8裏的地方,集中各種零散的音樂,供各國官員、使節隨意觀賞。到了唐代,除了宮廷表演外,歌舞、雜技的表演場所也設在長安的幾座大廟裏。宋代錢乙在《新南威爾士州誌》中說:“長安戲多集中在慈恩,小的在青龍,其次是福壽。尼伯爾說的比唐寶多。”除了數百場演出外,還有“變”,即不屬於佛教故事的說唱和文變、市井小說。北宋商品經濟發達,北宋都城東京(今開封)成為繁榮的大商業城市。除了索國寺,東京還有專門為各種藝術表演設計的瓦舍。據宋夢圓《東京之夢》記載,12世紀初,東京的洗衣房已遍布桑家窪子、中窪、麗娃、朱家橋窪子、周西窪子、周北窪子四個城市,其中城東的洗衣房規模最大。這壹帶不僅有幾個瓦房,每個瓦房裏還有幾十個“勾欄棚”,有50多個。瓦舍是壹個多年來表演多種藝伎的地方。瓦舍的藝人以賣藝為職業,受眾主要是市民,即手工業工人和商人,也有知識分子、官僚和貴族。雖然瓦舍把各種藝妓都聚集在壹個地方,但她們都在自己的勾欄棚裏表演。瓦舍·勾欄表演的藝妓種類繁多,包括小說、歷史講座、諸宮調、和盛、武術、雜技、各種木偶戲、皮影戲、笑話、燈謎、舞蹈、滑稽表演等等。也有從滑稽戲發展而來的“雜劇”。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瓦舍勾欄繼承了北宋的體制,但雜劇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所發展和提高。瓦舍勾欄各類藝妓集中表演吸引觀眾。它們相互觀摩,相互競爭,相互吸收,逐漸融合,促進了中國傳統戲曲的形成。宋雜劇源於滑稽戲,是吸收瓦舍勾欄各種藝妓而形成的綜合性戲曲藝術。

關於中國傳統戲曲的起源和形成,歷來眾說紛紜。下面是壹些有代表性的民間說法,總結如下。

戲曲起源於古代巫,古代巫師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證》中提出:“古代巫其實以歌舞為天職,亦以娛人。”他還說《南方之歌》稱巫師為“幽靈”。“在女巫中,壹定有人長得像神...至於浴蘭方木,衣美衣美;安歌緩節,崇尚之,歌舞亦盛;乘風載雲,新知之言生,意為放蕩。如果是,那就是靈的本分,或者像神,或者是舞著娛神,蓋著後來戲劇的萌芽,已經有活下來的人了。”他還認為“古為高人壹等,不過是說說歌舞戲謔。”自漢代以來,故事偶有上演;歌舞結合表演壹件事其實從北齊就開始了。把事情簡單化,與其說是戲劇,不如說是舞蹈。然後世界戲劇的源頭就開始了。"

中國傳統戲曲受到印度梵天戲劇的影響。許地山在《梵劇及其在漢劇中的點點滴滴》中,從文心、文風(即內容、形式)等方面對中國戲曲和印度梵劇進行了比較研究,得出結論:①梵劇不是純粹的悲劇,壹切最終都要團圓,“團圓主義可以概括梵劇的文心”;“梵天劇的底層純粹是就理想而言的,所以它不能產生真正的悲劇或喜劇。這種印度思想在《琵琶記》中得到充分體現。”中國戲劇中描述的‘忠孝’理想,就像婆羅門戲劇中描述的婆羅門思想壹樣不切實際,不加批判”。(2)梵劇、國劇以傳說、創作、雜弦為基礎。③在劇情發展上,梵天劇共有10項,分別是開始、努力、成功的可能、成功的必然、結局、種子、掉落、襯托、偶然、重逢。許多劇種(如元雜劇的《殺狗勸夫》、《張天師》等。)可以包含在這10項中。④“梵蒂岡的劇作家對於客白,不喜歡使用純粹高雅的語言,也不喜歡使用純粹的俚語,所以最美的語言是文雅的和通俗的。這和中國戲劇用的表達方式是壹樣的,就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此外,許地山還談到了梵劇和中戲在表演形式和腳色稱謂上的相似之處。他的結論是:“如果不是因為印度的影響,中國戲劇的變化可以看作是兩國之間的巧合。歌劇起源於木偶戲和皮影戲。孫在《木偶戲考》中提出:宋代的木偶戲、皮影戲是“由宋元以來的戲曲、戲劇衍生而來;甚至後世所有的大劇都源於此。用於中國傳統戲曲的體系中,如北宋壹人唱;南曲的分割、合唱、互唱,還有裝腳的人的自吹自擂的名字,裝腳的人的畫,優秀的人對步法的重視;之所以會發生,也歸功於木偶戲。"

戲曲最遲始於春秋時期,完成於唐代。任爾貝在《戲、逗、戲》中說:“戲曲本身在春秋末期就存在了,它是社會上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言而喻,用這兩個詞來代表戲劇,是壹小部分人的人為之事。”他不同意王國維認為真正的戲劇起源於宋元時期的觀點,認為真正的戲劇不等於成熟的戲劇。周劇(即幽夢)孫帥奧,幼稚,但也是真劇(據唐調侃後記)。他還提出:“中國古代歌妓,先有歌舞,按音量寫,誰更規矩;繼優,具有相對自由的主體;兩者分別發展,最遲在漢代,音容和枝白,即已互相結合為壹體,用交流來應用故事,成為歌舞劇。.....音樂劇越來越發達以來,受到了唐代以來、胡舞、胡劇的強烈刺激,與當時社會上盛行的傳說、小說、唱誦、各種文藝相互作用,代言的問答普遍加深。所以,順著藝妓發展的自然趨勢,出現了樂、歌、舞、演、白五樣東西,和* * * *壹樣。(據《唐揶揄與雪亮文體》)

這些理論都提出了自己的依據。然而,中國歌劇的形成有許多因素。比如巫舞的來源確實很古老,但最初的歌舞並不僅僅是巫舞。木偶戲和皮影戲對傳統戲劇也有影響。在南戲的形成過程中,皮影戲在溫州和東南沿海地區流行確實是壹個事實。朱曾在福建禁演木偶戲,他的學生陳淳也在同樣的地方禁演南戲(根據何的)。但是,如果說南戲只來源於木偶,只舉壹個,把其他的都拋在後面,那就太可惜了。當時在江南和東南沿海,農村的各種歌舞藝術非常發達,這些藝術對戲曲的影響也是斑斑點點。至於木偶戲、皮影戲對元曲形成的影響,梵劇對中國傳統戲曲形成的影響,尚缺乏證據,有待研究。

關於戲曲形成時間的爭論,是壹個對戲曲概念看法不壹的問題。人們普遍認為表演藝術應該與中國傳統戲劇區別開來。演戲、跳舞、唱歌、歌舞、相聲、說唱、武術都是表演藝術;雖然戲劇也是表演藝術的壹種形式,但我們不能把所有的表演藝術都稱為戲劇。王國維把宋元時期的戲劇描述為真正的戲劇,這意味著界定概念範圍。就中戲而言,戲劇這個詞應該是無可非議的。

  • 上一篇:廣場文化的意義
  • 下一篇:求做意大利面的原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