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改造傳統農業的在線閱讀

改造傳統農業的在線閱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現代化進程分析

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壹屆三中全會,標誌著中國人民開始真正自覺地認識現代化,制定了壹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重新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機制,明確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緊迫性,開創了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局面。

第壹,提出“走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思想

為了徹底糾正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錯誤路線,撥亂反正,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完成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中心任務突出地擺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1979年3月,鄧小平明確提出:“現在,建設也要適合中國國情,走出壹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1](P163)他還分析了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註意的兩個重要特點,即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在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論斷和現代化建設的基本方向。1984 10鄧小平強調“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國革命的成功,就是毛澤東同誌把馬列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現在中國搞建設,也要把馬列主義的主要意思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2] (P94 ~ 95) 1987八月,鄧小平特別強調:“我們黨的十三大要闡明我國社會主義正處於初級階段,這就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本身就是* * *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中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不發達階段。壹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制定計劃。”[2](P225)至此,“走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經成熟,成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開展各項工作的根本指導思想。

“中國現代化道路”理論的核心是全面現代化的理念。與以往“中國的工業化道路”思想相比,它不僅強調了工業化的重要性,而且強調了中國的現代化應該是工業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現代化的統壹。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不能只關註其中的壹個,導致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不平衡。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的現代化,在黨的十三大報告中表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個表述壹直被黨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沿用,並被固定下來,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奮鬥目標。

二、“兩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內容。

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徹底撥亂反正,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體現了從片面現代化向全面現代化的轉變。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將重新開始。起步後,先抓農業農村工作,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業面貌發生了明顯變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解決輕重工業不平衡的問題,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走上了正確的道路,全面開創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1982、黨的十二大明確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總任務: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時詳細闡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是社會主義兩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特征。在實際過程中,壹方面,由於改革開放突破了僵化的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以不可阻擋之勢蓬勃發展。沿海地區,從南到北,形成了廣闊的邊境開放地帶。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不僅促進了三大產業的協調發展,也促進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另壹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人們的思想突破了舊觀念的束縛。追求變化,勇於開拓,追求實效,形成潮流。在實踐中,我們對自己所處的歷史階段和基本任務有了進壹步的認識。黨的十三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任務是實現其他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生產的工業化、商品化、社會化和現代化。確立了中國經濟建設“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當時和此後,盡管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但國內社會穩定,政治穩定,經濟發展,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繼續。從1992黨的十四大開始,在“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步伐,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大勝利”思想的指引下,不僅進壹步加快了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而且在思想上突破了“資本”和“社會”的束縛,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此後,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步伐加快,國內生產總值連年增長。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力資源的開發,極大地適應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

具有重要意義的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總結了20年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階段的錯誤思想,抵制了放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錯誤思想。全面規劃了面向21世紀的戰略目標,提出了經濟工業化、社會化、市場化、現代化的偉大構想。

第三,這壹時期現代化的基本經驗

1.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20多年來,現代化建設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在壹個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整體水平低、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落後於世界的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壹項十分艱巨的歷史任務。它不僅承擔著完成傳統工業化的任務,還承擔著進行新工業革命的任務。在國際經濟和科學技術激烈競爭的形勢下,科學技術是盡快改變我國生產力落後面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因素,也是當今中國發展生產力的突破口。

當今世界,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應用於生產,使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面貌日新月異。在這種形勢下,我們要實現“四化”,就必須比以前更加重視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在農業方面,要想用世界7%的土地養活世界22%的人口,就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計算機技術、核技術等高科技和科學的管理方法,改造傳統農業,發展新型農業。在工業上,要用電子信息及自動化技術、新能源、新材料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用在新產品開發上,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老路。至於國防現代化,更離不開科技。此外,決策的自主性和科學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也離不開科學技術。

2.改革開放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動力。20多年前,鄧小平深刻地指出,“四個現代化”是壹場“偉大的革命”。“既然這場革命是要大幅度改變落後生產力,那就要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築,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以適應壹個現代化大經濟體的需要。所有經濟領域不僅需要重大的技術改革,也需要重大的機構和組織改革。進行這些改革是全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否則,我們無法擺脫目前生產技術和生產管理的落後狀態。”[1] (P135 ~ 136)在這裏,鄧小平首先揭示了改革與現代化的內在聯系:現代化本身就是壹場革命,只有通過改革才能實現現代化。二十年的實踐進壹步加深了我們對這些結論的理解。改革舊制度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為中國的現代化掃清了障礙,開辟了道路。改革完成了從傳統文明到現代文明,從經濟政治到思想文化,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到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轉變。綜合改革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斷發展,為實現全面現代化創造條件。

對外開放不僅適應了世界經濟的客觀形勢和發展趨勢,而且促進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中國的現代化越來越離不開對外開放。對外開放加強了與各國在貿易、科技、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提高了我國的經濟管理和科學技術水平,擴大了對外貿易,彌補了國內建設資金的不足。這些都是現代化的直接動力。繼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持久動力。實踐也證明,改革開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3.政治穩定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保證。在壹個近6543.8+0.3億人口的大國進行社會現代化是壹項偉大的事業。我們有許多有利條件和優勢,但也有許多不利因素和困難,如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短缺,交通緊張,就業壓力大,生態環境惡化。在這樣的國情下,如果全民和齊新壹起搞現代化,就可以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發揮我們的優勢。另壹方面,如果出現政局不穩、社會動蕩、人民內部分裂,不僅會加劇原有的矛盾和困難,而且會喪失我們的有利條件和優勢,現代化也無從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保持政治穩定是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保證。用鄧小平同誌的話說:“中國壓倒壹切的問題是需要穩定。沒有穩定的環境,什麽也做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喪失。”[2](P284)為此,壹切關於中國現代化的設計,都要把社會穩定放在首位,壹切與現代化有關的方針、政策和方案,都要服從最根本的穩定大局。

4.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必須統壹起來。在現代化進程中,我們必須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壹項重大戰略。實現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壹貫思想。對於中國這樣壹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來說,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內部實現現代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統壹,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我們不僅要搞好當前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還要為我們的後代著想。絕不能吃了老祖宗的糧,斷了子孫後代的後路,也絕不能浪費資源,先汙染後治理。不能以犧牲長遠利益為代價來謀求壹時的發展。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立足中國實際,吸收和借鑒世界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找到了壹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真正道路,實現了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現代化的全面發展。

  • 上一篇:如何正確看待當前中國的傳統文化熱?
  • 下一篇:手工店怎麽做海報?如何制作海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