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人類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然而,人類的土地利用活動對土地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汙染和破壞,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所帶來的問題威脅著人類的發展。根據2006年中國統計年鑒,2005年底中國總人口達到654.38+0.307億,平均人口密度達到654.38+0.36人/平方公裏,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然而,根據2005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我國耕地數量僅為人均1.831.40畝,約為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壹。此外,我國難以利用的土地資源面積大,後備土地資源潛力不足,特別是後備土地資源不足。目前,我國土地資源已利用65438。適合作為耕地開發的土地資源潛力不大。5億畝耕地資源中,可開發為耕地的面積只有654.38+0.2億畝左右。目前,可利用的土地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嚴重汙染,我國土地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存在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
1.當前我國土地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1)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在地球生態環境中,土地因素的惡化最為嚴重。過度砍伐森林和超負荷使用土地,使全球面臨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等生態環境問題。土地生態環境面臨著惡化範圍擴大、程度加重、危害加大的形勢,表現為水土流失和鹽漬化嚴重,草地和森林不斷退化,濕地萎縮,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已達654.38+0.74萬平方公裏,占全部土地面積的654.38+08.13%,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00多億元;水土流失面積367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37.08%,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積200多萬平方公裏;鹽漬化土地面積約90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面積的9.38%;土地荒漠化的速度也遠遠超過治理的速度,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還在以每年2469平方公裏的速度增長[1];由於水土流失、貧瘠化、次生鹽漬化和土壤酸化,40%以上的耕地肥力下降。
(2)城市建設用地總量失控,結構失衡,浪費土地現象嚴重。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和工業化導致建設用地快速增長,城鄉建設和生產建設規模不斷擴大。資料顯示,2005年新增建設用地427.4萬畝,比上年增長6%[2];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不僅表現在工業、商業、住宅用地比例不合理,還表現在產業內部的不合理,有限的土地得不到有效配置,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3)耕地數量銳減。耕地減少的原因是由於農業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災害破壞。另壹種是非農建設造成的耕地永久流失,特別是很多開發建設有很大的盲目性,導致農民失地嚴重,比如盲目建設開發區,農村宅基地嚴重超標。2005年全國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05年6月65438+2月31,我國耕地面積為1831萬畝,比上年凈減少542.4萬畝,全國人均耕地減少到1.4畝;2005年,建設占用耕地318.2萬畝,災害損毀耕地80.2萬畝,585.5萬畝耕地轉為生態用地。由於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8.5萬畝,4個項目減少耕地10.24萬畝。同期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460萬畝。
(4)環境汙染和汙水灌溉導致土壤汙染和破壞。土壤汙染的汙染源主要來自工業、生活、農業和交通運輸。在工業方面,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由於其分布廣泛,缺乏資金和技術,大量汙染物隨“三廢”排入河流和農田。目前,我國工業廢水年排放量在200億噸以上;工業固體廢物累計貯存量超過65億噸,面積超過5萬平方公裏,城市固體廢物數量巨大,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汙染水土,甚至發生非常嚴重的汙染事件;工業廢氣、煙塵造成的酸雨也直接或間接地汙染了大片土地。此外,長期以來,我國大部分生活汙水和部分工業廢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流或灌溉系統,在壹些水資源不足的地區,汙水甚至直接用於灌溉農田。許多汙水灌溉區發現重金屬在表層土壤中積累。在農業上,大量不合理施用化肥和農藥直接或間接汙染土壤,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最終隨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礦產的開采和尾礦的不合理堆積會直接或間接地破壞大量的土地。
上述問題的產生,與人們在開發利用中過於註重土地的經濟價值或市場價值,而忽視了土地作為生態服務系統的價值是分不開的。土地資源作為最重要的自然資源之壹,不僅為人類提供直接的生產資料和生存資料,而且為人類提供生存的環境空間。
2.土地開發利用中忽視土地生態價值的原因
土地利用和生態系統服務本質上是壹對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矛盾實體。土地是各種陸地生態系統的載體,生態系統的類型在土地利用中表現為土地利用類型[1]。土地利用結構的變化引起各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和空間位置的變化,即各種生態系統的類型、面積和空間分布格局的變化。由於土地開發利用中單純追求經濟效益,土地利用類型降低了土地的生態價值,許多土地類型失去了原有的生態服務功能,產生了生態問題。在中國,影響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有:
(1)經濟原因
土地利用變化是人類活動作用於環境和資源的最明顯表現。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很多深層次原因都與土地資源的利用有關,比如華北北部、東北、西北地區。由於過度開墾草原和過度放牧,許多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大大降低了土地生產力,甚至完全喪失了生物生產力。因此,不同區域層面的土地利用格局是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而土地利用格局和結構的變化是由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驅動的。在社會經濟結構中,驅動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密度、經濟密度、人均糧食等。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響應指標是建設用地、耕地和草地,建設用地和耕地之間是互增互減的關系,比如建設用地增長過快導致耕地減少[2]。社會經濟結構驅動的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必然反映在生態環境上,因此土地生態問題的根本原因是經濟原因。多年來,中國單純消耗資源、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模式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其中土地生態惡化最為嚴重,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引發的沙塵災害已經威脅到人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
(2)法律原因
任何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都與其所有權和使用權有關,土地資源也不例外。因此,在土地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依靠法律來明確所有權和使用權,調整和規範土地開發、利用和保護中各方的社會關系。中國實行土地國有和集體所有的二元所有制結構。在現實的生產生活中,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必然導致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間的矛盾,給土地的科學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環境的保護帶來壹定的困難。因此,必須借助政策措施和法律強制,規範土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活動中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和義務,將土地開發、利用和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樹立全社會共同關心和愛護土地資源、共同維護生態環境的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