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和年這兩個概念的原意來自農業。在古代,人們把山谷的生長周期稱為“年”。Hebe:“年,五谷熟。”。夏商時期,夏歷產生,以月亮的圓缺為月,壹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看不到月亮的那壹天為新月,正月初壹稱為壹年的開始,也稱為年。年號始於周朝,正式定於西漢,延續至今。然而,古代把正月初壹叫做“大年初壹”。直到近代中國辛亥革命勝利,為了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民間使用夏歷,機關、廠礦、學校、團體實行陽歷,陽歷1月1日為元旦,農歷正月1日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在國際上使用公歷紀元,並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俗稱公歷年。農歷正月初壹通常是在立春前後,所以農歷正月初壹被定為“春節”,俗稱農歷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或臘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的臘祭祭祀儀式,以除夕和正月初壹為高潮。在傳統節日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辭舊迎新、迎新祈福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飲食習俗:
在古代農業社會,從臘月初八開始,家庭主婦們就開始忙著為新年準備食物。因為腌制臘肉需要很長時間,所以壹定要盡早準備。中國很多省份都有腌制臘肉的習俗,其中廣東省的臘肉最為著名。
蒸年糕,因為諧音“高年”,口味多樣,幾乎成了家家戶戶的必備美食。年糕的款式有方形黃白年糕,象征金銀,表達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味道因地而異。北京人喜歡吃紅棗年糕、百果年糕、糯米或黃米做的白年糕。河北人喜歡在年糕裏加入大棗、紅豆、綠豆壹起蒸。在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有吃黃米面炒年糕的習俗,有的還會塞豆沙和棗泥,而山東人則用黃米和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主要是甜的,蒸的或者炒的,有的人幹脆就著糖吃。南方的年糕有甜有鹹,比如蘇州和寧波的年糕,是用粳米做的,口味清淡。除了蒸炒,還可以切片炒或者煲湯。甜年糕是用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花、桂花、薄荷、菜糊等配料做成的。它們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也可以用蛋清煎。
真正過年的前壹天晚上叫團圓夜。背井離鄉的遊子,千裏還要從萬裏之外回家。過年的時候,全家人都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餃子的做法是先用面粉做餃子皮,然後用皮包餡。餡的內容多種多樣,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都可以塞。正統的餃子做法是用清水煮熟,撈出後拌上醋、蒜末和蔬菜。還有煎餃子和烤餃子(鍋貼)的方法。因為和面中的“和”字就是“他”的意思;餃子的“焦”與“膠”諧音,“和”與“膠”有團圓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相思團圓;取大齡交友之意,非常吉祥;另外,形狀像元寶的餃子,過年吃餃子,也有“發大財”的吉祥寓意。所有的家庭聚在壹起包餃子,所以慶祝春節很有趣。
冬季至日節的起源:
冬季至日節起源於漢代,興盛於唐宋,壹直流傳至今。魯甚至說,冬天的至日有壹年那麽大。這表明古人非常重視冬季至日。人們認為冬季至日是陰陽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祝福。在漢代,冬天的至日是“冬節”,政府舉行壹個叫做“賀冬”的祝賀儀式,這是壹個例行的節日。《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日前後,君子居安思危,不肯聽政,擇吉日而後省事。”所以這壹天,朝廷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關閉,出差歇業,親朋好友互相送飯,互相拜訪,開開心心過壹個“安靜”的節日。
在唐宋時期,冬天的至日是祭祖的日子。這壹天,皇帝到郊外舉行祭天儀式。在這壹天,人們必須祭拜他們的父母。現在仍有壹些地方慶祝冬季至日。
冬季至日的飲食習俗: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冬季至日形成了獨特的季節性飲食文化。比如餛飩、餃子、湯圓、紅豆粥、小米和年糕等。都可以作為年貨。曾經風靡壹時的“冬至日子年宴”有很多名字,比如吃冬至日肉,獻冬至日盤,獻冬至日團,用餛飩拜冬。
冬天的至日有吃餛飩的習俗。早在南宋時期,臨安人就在冬天的至日上吃餛飩。起初是為了祭祀祖先,後來逐漸流行起來。民間流傳著“冬天的至日有餛飩,夏天的至日有面條”的說法。時至今日,餛飩已成為壹種名多、制作各異、味道鮮美、遍布全國的著名小吃,深受人們的喜愛。餛飩有很多名字,江浙的餛飩,廣東的餛飩,湖北的面,江西的清湯,四川的餛飩,新疆的曲曲等等。
吃餃子也是冬季至日的傳統習俗,尤其是在江南。“湯圓”是冬季至日的壹種必不可少的食物,它是壹種由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點。“圓”意味著“團圓”和“圓滿”,在冬天的至日吃湯圓也被稱為“冬天的至日團”。民間有句話叫“吃湯圓老壹歲”。冬季至日團可以用來祭拜祖先或給親戚朋友送禮。在過去,上海人最講究吃餃子。古人有詩說:“家家打米做湯圓,知是明朝的冬天至日。”
在北方許多地方,有在冬季至日吃狗肉羊肉的習俗,因為冬季至日後天氣進入最冷時期。中醫認為羊肉和狗肉有壯陽和補虛的作用,至今還有在冬季至日進補的民俗。
在中國臺灣省,仍然保留著在冬季至日上用九層餅祭祖的傳統。糯米粉用來揉雞鴨龜豬牛羊等動物。,象征著吉祥如意,然後放在蒸籠裏層層蒸熟,祭祖,以示不忘祖先。在冬季至日或前後約定的早期,同姓同宗的人聚集在祠堂裏,按輩分順序逐壹祭拜祖先,俗稱“祭祖”儀式結束後,會有壹場盛大的宴會招待前來祭祖的族人。大家開懷暢飲,久別重逢,稱為“食祖”。冬季至日節的祖先在臺灣代代相傳,以示他們從未忘記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