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的膳食結構有什麽特點和主要問題?

中國的膳食結構有什麽特點和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壹是城鎮居民畜肉類和油脂消費過高,谷類食物消費偏低;二是城鄉居民鈣、鐵、維生素A和微量元素攝入普遍不足;三是城市居民蔬菜攝入量明顯減少,大部分居民仍未形成規律吃水果的習慣。食物攝入數量上的主要問題是攝入的熱量大大超過了身體的日常代謝,所以超重和肥胖的人數迅速增加。衛生部副部長王隴德提出了科學飲食的“八字方針”。壹種是“調整”,即調整進食順序,變飯後吃水果為飯前吃水果;二是“維持”,即維持高纖維攝入,維持食物多樣化;三是“控制”,即控制肉、油、鹽的攝入;四是“增加”,即增加水果、牛奶、谷物、土豆。《人民日報》刊登了王隴德副部長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問題——部分居民膳食結構不科學。

研究表明,我國成年人超重率為22.8%,肥胖率為7.1%,預計人數分別為2億和6000萬。大城市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高達30%和12.3%,兒童肥胖率已達8.1%。

血脂異常患病率為18.6%,估計患病人數為160萬,與中老年人相似,城鄉差別不大。高血壓患病率為18.8%,農村患病率上升較快,城鄉差距不明顯。糖尿病患病率為2.6%,估計有2000多萬患者,近2000萬人空腹血糖異常。

缺鐵是中國居民貧血的主要原因。貧血患病率為15.2%,2歲以下嬰兒患病率高達24.2%,即平均每4個嬰兒中就有1個患有貧血。我國3 ~ 12歲兒童維生素A缺乏率為9.3%。維生素A缺乏會導致免疫系統受損,兒童患病,兒童死亡率增加1/3。

飲食因素在上述健康問題的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居民飲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不能科學合理地把握食物攝入的結構和數量。

主要結構性問題是:壹是城鎮居民畜肉、畜油消費過高,谷類食物消費偏低。2002年,每人每天平均消耗油脂由0992年的65438±37克增加到44克,脂肪供能比達到35%,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30%上限。谷類的供能比只有47%,明顯低於55%-65%的合理範圍。二是城鄉居民鈣、鐵、維生素A等微量元素攝入普遍不足。比如,每人每天鈣的平均攝入量為391 mg,只相當於推薦攝入量的41%。三是城市居民蔬菜攝入量明顯減少,大部分居民仍未形成規律吃水果的習慣。城市居民每日蔬菜攝入量從65438±0.992克下降到2002年的365438±0.9克至252克。2002年人均水果日攝入量為45g,略高於1982年的37g,但仍不足人均日壹兩。

食物攝入數量上的主要問題是攝入的熱量大大超過了身體的日常代謝,多余的熱量轉化為脂肪被身體儲存,所以超重和肥胖的人數迅速增加。

影響——慢性病患者逐年增加。

要保持健康,需要把握的壹個關鍵因素就是把握好攝入和消耗的平衡。加強體育鍛煉,增加肌肉活動和體力消耗當然是保健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沒有科學的飲食是不可能保持健康的。如果多喝壹罐可樂(355 ml),大約攝入144千卡熱量,相當於多吃壹兩個饅頭,可以抵消40分鐘散步所消耗的熱量。目前,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缺乏鍛煉和熱量攝入過多。這裏只討論飲食的問題。

大量科學研究表明,肥胖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癥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攝入過多的高熱量食物是肥胖的基本因素。所以熱量攝入過多是導致上述慢性病的直接原因之壹。現在的醫療技術還不能完全治愈這些慢性病,所以我們只能盡早控制它們的危險因素,爭取不患這些病。在危險因素中,控制過多的熱量攝入是壹個重要的方面。壹旦患上這些疾病,控制病情進展,防止致殘是非常重要的。但要控制病情進展,單靠醫療技術和藥物作用有限,必須調整生活習慣,讓醫療措施發揮更好的作用。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飲食,就不可能滿意地控制血糖水平。如果這些疾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後期的並發癥和殘疾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近年來,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正在朝著不合理、不健康的方向變化。這種變化如果不及時糾正和引導,將會對我國居民的健康狀況產生非常嚴重的影響。此外,慢性病還會對家庭的經濟生活水平和國家的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在美國,1997年糖尿病的直接醫療費用為411億美元,其致殘和死亡造成的間接費用為540億美元。從65438年到0998年,在肥胖和相關問題上的直接支出為992億美元。專家估計,我國糖尿病患者每年的治療費用約為4000元;按照目前慢性病治療費用和年均增長率計算,到2010年,我國慢性病治療費用將達到5880億元。如此巨大的成本負擔將給宏觀經濟發展帶來沈重壓力。因此,預防和控制慢性病的行動必須盡早開始。

對策——科學飲食的“八字方針”

調整:調整吃飯順序。

近年來,中國人的飲食消費已經悄然形成了壹種常規,那就是飯後吃水果。無論是宴會服務程序還是大多數人的生活習慣都是如此。這種習慣無疑對中國人的健康有害。目前影響人們健康的壹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熱量攝入過多。飯後吃水果,往往是以飽腹或暴飲暴食為前提,然後再加餐。因此,幾乎所有這些熱量都被儲存起來,從而加劇了超重和肥胖問題。

從水果本身的成分和人體消化吸收的特點分析,建議成人每餐前都要吃水果(柿子等不適合飯前吃的水果除外)。飯前吃水果有很多好處。首先,水果中的很多成分都是水溶性的,比如維生素C和可溶性植物纖維——果膠,可以降低血液膽固醇水平。它的消化吸收不需要復雜消化液的混合,能通過胃迅速進入小腸進行吸收。空腹時的吸收率比飯後高得多。因此,飯前吃水果有利於人體必需營養素的吸收。其次,飯前吃水果有利於把握健康飲食的“八分飽”。水果屬於低熱量食物,其平均熱量僅為同等重量意大利面的1/4,同等重量豬肉的1/10左右。先吃低熱量的食物更容易把握總攝入量。第三,很多水果本身容易氧化腐敗,比如蘋果、梨,切開後很快變色,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先吃水果可以縮短其在胃中的停留時間,減少其氧化腐敗,減少對身體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

孩子正處於成長時期,有些女性屬於中醫“脾胃虛寒”的體質,飯前吃水果是不合適或不適宜的。這群人可以在兩餐之間吃壹次水果,而不是飯後馬上吃水果。

保養:保持高纖維攝入,保持食物多樣化。

高纖維攝入是中國傳統飲食的壹個明顯特征。這是壹種非常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我們繼續堅持。纖維素來自植物。它不能被消化或吸收,所以它不含熱量。

本次調查膳食營養與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的關系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越高,超重、肥胖、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的風險越低。然而,近10年來,我國城市居民膳食中蔬菜的消費量不斷下降,谷類的供能比明顯低於合理水平。這種不正之風需要盡快幹預和阻斷。目前農村居民碳水化合物供能比為61%;還是在合理範圍內,但需要盡快宣傳教育提醒,避免重蹈城市居民的覆轍。食物的多樣化是中國傳統飲食的另壹個顯著特點,符合保持健康的要求。世界衛生組織和糧農組織提出的保持健康飲食的第壹個因素是食物多樣化。壹個吸收消化功能正常的人,只要他的食物多樣化了,絕對不需要膳食補充劑或保健品。食物是人體必需營養素的最佳補充。與人造或人工合成提取的保健品相比,天然食物對營養成分的吸收遠遠優於前者,所以中國人的經驗總結為“食補不如藥補”。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特別推薦植物性食物的攝入,提出了“每天五種蔬果”的口號,即每天盡量吃五種蔬果。這也是促進食物多樣化和保持健康的重要措施之壹。對於因客觀條件限制無法實現食物多樣化的人群,可根據當地特點,采用特殊人群營養補充劑或食物強化方法,解決營養缺乏問題。

因此,為了抵禦慢性病的入侵,我們必須盡力保持中國傳統飲食結構中的高碳水化合物比例和食物多樣化的良好習慣。

控制:控制肉、油、鹽的攝入。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居民膳食中肉和油的數量和比例顯著增加。這種食物提供的熱量比例已經大大超過了合理的結構。中國的傳統飲食也用鹽過多。中國有句話叫“好廚子壹把鹽”,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肉是壹種高熱量的食物,這壹點很多人已經知道了,但是油脂單位重量的熱量更高,這壹點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每100克豬肉提供395千卡熱量,而100克油提供899千卡熱量,兩倍多。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脂肪日攝入量為25g,而全國平均攝入量為44g,北京居民為83g,遠遠超過合理攝入量。

許多科學研究清楚地表明,過量的鹽攝入導致體內水和鈉的瀦留,這是高血壓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壹。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日均鹽攝入量為每人6克(約相當於壹個成年人拇指大小的扁勺),而我國居民日均鹽攝入量為12克,相差壹倍多。

增加:增加水果、牛奶、谷物、土豆。

大量科學研究表明,經常吃水果可以顯著降低腫瘤等慢性病的風險;水果中含有許多抗氧化成分,可以延緩細胞的衰老過程;大量的維生素可以維持細胞的正常分化。美國有句諺語“壹天壹個蘋果,醫生遠離我。”中國人,尤其是男同胞,普遍認為水果是零食,很少吃。要科學調整膳食構成,首先要增加水果的食用量,讓水果成為每餐必不可少的成分。

牛奶含有大量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容易被人體吸收。四個月以內的嬰兒把牛奶作為唯壹的食物或輔食,就可以證明這壹點。牛奶不僅含有優質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每100克牛奶中還含有104毫克的鈣、24毫克的維生素A和其他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發達國家的居民從出生到老年每天都喝牛奶,而中國只有兒童和老人喝牛奶,大多數成年人從不喝牛奶。調查顯示,雖然牛奶及其制品的人均日攝入量有所增加,但仍為26.3克,處於很低的水平。目前我國居民鈣攝入量不足。如果我們每天補充300毫升的牛奶,剛好能補足壹天的鈣需求。很多人只吃鈣片補鈣,卻不知道牛奶是天然的,也是最容易吸收的鈣源。所以中國人每天要補充300毫升牛奶,這應該是飲食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谷物中植物蛋白、B族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纖維素含量高。土豆是低脂肪、高纖維、富含礦物質的食物。這些成分是人體肌肉和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同時,多種谷物和土豆的攝入也可以使營養成分互補,更好地滿足身體的需要。近年來,中國居民膳食中除大米和小麥以外的其他谷類和薯類的量明顯下降,由每人每天1982克下降到2002年的103.5克;土豆從179.9克下降到49.5克。這種變化趨勢對保持健康非常不利,應盡快扭轉。日常飲食不僅要包括米粉,還要盡可能多吃其他谷物和土豆。

總之,中國人目前的飲食習慣必須盡快進行徹底的改變,以恢復原有的健康飲食結構,增加身體必需的食物種類,把握好日常攝入與消耗的平衡。只有這樣,才能消除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的基礎,大大降低其發病率,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

  • 上一篇:成都銀行中報發布:資產破6000億大關,凈利潤增長9.9%。
  • 下一篇:豬腳姜的做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