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推進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
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加快服務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中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對策分析:
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中國應從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的角度考慮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充分利用國際分工的比較優勢,揚長避短,有選擇、有重點地發展中國在地區乃至世界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中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工資相對較低,所以在近期,中國的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具有相對的競爭優勢。但從長遠來看,隨著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提高,中國應該把高新技術新興產業作為自己的優勢產業,逐步提高競爭力。
從政策上看,在未來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除少數重要行業外,要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調整產業結構。同時,根據我們的綜合實力和比較優勢,在產業全球化的過程中,抓住壹個產業中壹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生產環節,在某些方面占據技術和生產的制高點,在此基礎上,通過前鏈和後鏈的作用,推動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隨著世界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中國的比較優勢不僅僅是若幹個具有整體比較優勢的產業,還有相當壹部分比較優勢不壹定完全占據某壹個產業,更有可能占據某些產業的某些生產環節。我們可以根據產業內部的分工進行國際合作和國際競爭。另外,要根據全球產業結構和競爭力的變化,借鑒國際經驗,及時調整產業政策。根據競爭優勢理論,政府應該制定戰略性產業的扶持政策。
不斷優化國有資產配置。國有企業在中國應該起主導作用,但在中國的經濟構成中不壹定要成為主體。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國有資產的流動和重組,適當收縮國有經濟的戰線,集中力量發展國家的戰略性產業,改革國有資產的配置結構,使國有資產投資於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
首先,國有經濟應該在涉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領域保持壟斷地位。主要指重要的國防軍工、航天工業、物資儲備部門和農業中的壹些特殊部門等。對於這些行業,國有經濟應該始終保持絕對的壟斷地位,以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第二,在重要基礎設施和重要基礎產業中,國有經濟應保持主導地位。比如電力生產和交通運輸、郵政通信、油氣開發和采礦等行業,也可以在保持國有經濟絕對主導地位的前提下,鼓勵非國有經濟逐步進入。
第三,重點發展壹些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中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主要指壹些行業,包括機械、電子、汽車制造、石油化工和重點工程建設等。這些行業大多屬於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對技術能力要求較高,規模經濟性顯著。它們是國內外市場上極具競爭力的工業部門。國有經濟要積極發展壹批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提高中國經濟整體的國際競爭力。
第四,在高新技術產業中,要加大國有資本的投入,促進其快速發展。目前,僅僅依靠非國有經濟難以實現全面快速發展的目標。但這些產業代表了中國產業結構升級的方向,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意義。國有經濟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和國民經濟長遠發展出發,積極投資、發展、引導和帶動其他社會資本投資本行業。
第五,對於壹般競爭性行業,國有經濟應與其他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大多數行業都屬於壹般競爭性行業。對於這些行業,政府應該開放所有經濟領域,允許和鼓勵國有經濟與其他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
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所謂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指提供私人或社會不願提供或無力提供的公共產品的組織。
公民把壹部分權力讓渡給政府,通過納稅來養政府。政府必須幫助公民做壹些公民做不到的事情。政府提供多少?如何提供?應該由公民通過投票來解決。規模和做得好不好也要通過民主程序來決定。入世後,中國政府部門的服務職能應轉變為提供經濟政策、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等。要從改善企業生產經營的外部環境入手,營造有利於行業和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積極合理引導外資流向。在積極引進外資的同時,也要通過相關政策措施的引導,使外資結構的變化與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要求基本壹致,改變外資結構的不合理傾斜。
壹是積極引導外商增加對第壹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投資,同時相對減少外商對第二產業的投資。從而提高農業生產力,特別是農業科技水平,促進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生產力水平的快速提高,以適應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是在引導外商增加對技術密集型產業投資的同時,相應減少對壹般加工產業的投資。三是引導外資更多流向壹些基礎薄弱的第三產業部門。目前我國第三產業的外商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房地產、服務業、商業、交通運輸等部門和行業,而金融保險、體育衛生、社會福利、科學研究和綜合技術服務、教育、文化藝術等部門和行業的外商投資很少,所占比重很低。但這些產業的發展不僅關系到國內需求的擴大,還關系到其他產業發展水平的提高。
推動科技創新和信息產業發展。為加快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形成,政府應在六個方面做出努力:
第壹,加強宏觀經濟調控;
第二,積極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技術創新體系;
第三,不斷加強政府對技術創新的引導;
四是推動建立和形成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戰略和機制;、
第五,加大政府在風險投資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國家風險投資擔保體系;
第六,推動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和專利制度,保護知識產權人和專利權人的合法權益。
信息產業以其廣泛性和極強的滲透性,可以從根本上提高傳統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能源消耗,引起勞動力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的根本性變化,促進傳統產業的根本改造。許多經濟學家通過實證分析認為,在當今時代推動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因素中,依靠采用新技術成果的因素僅占5%-20%左右,而依靠信息技術的因素約占60%-80%。例如,在1979到1990的十年間,英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35%歸功於信息技術的使用,德國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80%歸功於信息技術的使用。
總之,信息技術和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全球產業結構調整和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重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