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舟唱晚是壹首古老的歌曲,在古箏曲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古箏演奏者的必修曲目之壹。這首樂曲具有濃郁的中國風格,是壹首五聲音階的作品。這首樂曲的廣泛流傳對中國箏樂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是我對漁舟唱晚的欣賞,供大家參考,希望能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漁舟唱晚欣賞1漁舟唱晚是壹首具有古典風格的河南鄭松。音樂描繪了夕陽倒映碧波,漁民自得其樂,漁船隨波逐流的美麗景象。這首樂曲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鄭獨奏曲。
壹般說,古琴演奏家樓淑華是根據30年代中期山東古歌《歸來》的素材改編的。另壹種說法是山東古琴演奏家金卓南根據流傳於山東聊城的傳統民間古箏曲《雙板》和它的兩個演變曲《三環落日》和《流水激石》改編而成。1930年代,金卓南把這首曲子傳給了婁淑華,婁淑華在曲子的後半段充分運用了“花指”手法,做出了音樂意境。
壹般認為這首歌是樓叔華在本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根據古曲《歸家》的素材改編的。題目取自唐代王波《王騰亭序》中的名句——“漁舟唱晚,響栗鵬岸;嚴陣驚呆了,聲破《衡陽年譜》。
最近有研究表明,此曲並非婁淑華所創,而是金卓南根據流傳於山東聊城臨清地區的民間箏曲《雙板》及其演變曲《三環落日》、《流水激石》改編而成。30年代,金卓南把這首歌傳授給婁淑華,婁淑華大發展,在金曲譜的基礎上增加了後半段音樂,於是這個版本迅速傳遍全國。
《漁舟唱晚》賞析第二部《漁舟唱晚》以歌唱的旋律生動地描繪了夕陽西下、絢爛晚霞、漁民豐收的歡樂景象,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熱愛。音樂前半段(第壹段),樂句樂句基本都是上下對答的“對立”結構,給人壹種規整的結構感;在音樂的後半段(第二、三段),用上升、下降的旋律和逐漸發展的速度、力度的變化,表現出百船爭歸的熱烈場面。
整首歌大致可以分為三段。
第壹段,慢板。這是壹段悠揚、流暢、抒情的段落。伴隨著左手的搓和唱等演奏技巧,音樂展現了美麗的湖光山色——夕陽漸漸西沈,緩緩移動的船帆,漁夫輕輕歌唱...給人以“唱晚”之意,表達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風景的欣賞。
在第二段,音樂加快了速度。這首曲子是由前壹首曲子發展而來的。從整個旋律來看,“箏”音是旋律的中心音。第二段出現了清角音“4”,使旋律暫時走調,轉入從屬音,引起對比和變化。這首曲子生動地表現了漁夫劃著船回家,乘風破浪的快樂心情。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過程中,運用了壹系列的音型建模和變奏技巧。它生動地描繪了劃船、搖櫓和濺起浪花的聲音。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力度不斷增強。此外,還突出了獨特的滑疊推板方式,展現了漁船近岸、漁歌飛揚的溫馨場景。
高潮戛然而止後,結局緩緩流出,其基調是第二段壹個樂句的收縮,最後在宮音中結束,出人意料,耐人尋味。
因為《漁舟唱晚》的旋律優美動聽,心情樂觀。因此被許多著名音樂家改編成高虎、二胡、小提琴等不同形式的獨奏、合奏和合奏,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喜愛。壹位外國豎琴演奏家聽了《漁舟唱罷》,大家都很欣賞,稱之為“壹首具有東方風味的世界名曲”,並改編成豎琴曲。
漁舟唱晚賞析第三章箏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樂器。從春秋時期到現在,經過前人的不斷創新,在體裁、造型、材料、演奏技法、音色、音域、創作、教學、演奏等方面形成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局面。
如今,在中國文化區和受中國文化影響和輻射的地區,如中國大陸、臺灣省、香港、澳洲、日本、新加坡、韓國,有數百萬人追風箏。漂亮,幸運!
它既輕盈又富於表現力,其音樂具有極其廣泛的角色意義——既能表現波光粼粼的動態美,又能表現月色如霜的靜態美;既能表達磅礴之勢,又能詳細講述血滴之象。
《漁舟唱晚》生動地描繪了澎湖漁民的勞作。日落之後,晚霞倒映在湖面上,到處都是漁歌,漁民帶著豐收的喜悅回家,表現了作者對勞動者的贊美和對生活的熱愛。
作者對這首歌的評價有三個奇妙之處。音樂分為三個部分:主題部分,比較部分和結尾部分。
主題片段,悠揚的歌聲旋律,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完美協調。調式是五音基礎上的六音調式,第22、23、25小節加入了清晰的喇叭音,忽弱忽強忽升,好像突然想起了什麽。
對比段的速度越來越快,力度先強後弱,可見漁民歸船的急切心情。
結尾段是華彩樂段性質的刮痕,在宮調中由A變為D,在從屬調中結束,有未完意之美。
音樂的第壹段,第*** 47小節,使用了可變時間。平靜有序,充滿期待。短語和詞組基本上都是上下對答的“對偶”結構,給人壹種規整的結構感。值得註意的是,樂曲第壹段的後半段采用了die advance的方法,具有上下劃槳的視覺效果。
樂曲第二段,忽上忽下的旋律和速度力度的漸變,表現出百船爭歸的熱烈場面。
第壹段,柔板,用左手的揉捏、歌唱等演奏技巧,表現了美麗的湖光山色——夕陽西沈,緩緩移動的船帆,漁人輕輕歌唱...給人以“唱晚”的意味,表達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風景的欣賞。
第二段,音樂越來越快。這首樂曲生動地表現了漁民劃回家前的急切心情。
第三段,我們離家越來越近,承載著豐收的喜悅回到船上,穩穩著陸。
作者簡介
金卓南(1882-1976),又名金魁生,清末臨清市金郝莊人。古箏演奏家。生前曾任山東省政協委員,省文史館研究員,南京藝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現山東藝術學院)古箏教授。其演奏風格古樸典雅,聲清韻正,指“肉甲結合”,效果“重而不燥,輕而不浮,急而不急,緩而不松,疏而有味,斷續均勻,剛柔相濟,清而不濁”。在點、按、誦、擦等方面獨樹壹幟,深受同行青睞。
婁淑華(1907—1952)是阿正球員。河北玉田人。1925年在北京與河南魏子元師從鄭。1935、1936隨中國音樂旅行團赴歐洲各國介紹中國箏藝,同年錄制《天下壹家》《關雎》等箏獨奏音樂唱片。婁淑華從事古箏教學多年,改變了古箏音樂傳統的記譜法,便於根據音樂進行演奏。箏練習曲及箏曲選曲265,438+0首,《漁舟唱晚》寫於65,438+0938至65,438+0939之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