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收藏的扁圓形竹雕筆筒
中國的竹木雕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從國內外古董市場來看,這類古董器皿的拍賣頻頻破紀錄,而且有越來越熱的勢頭。
以竹雕為例。自2005年5月30日香港佳士得以65,438+065,438+0.4萬元拍賣清康熙年間顧玨、宋玉雕刻的高浮雕山水人物竹筆筒以來,明清時期的竹雕名品在香港市場屢創新高。2006年春天,竹雕的利好市場明顯有向內地轉移的跡象。6月3日,中國嘉德春天拍賣“宋松館選名家”專用竹刻器,就是最好的例子。據統計,本次特展的116拍品中,有多達29件竹刻作品和9件明清名家作品,其中包括張、、顧頡剛、周誌彥、王梅林、馬國楨、孫叔石、等的作品,且大多以高於鑒定的價格成交。
值得註意的是,並非所有的竹木雕刻產品都有價值。因為竹木雕刻市場看好,價格高,市場上賣假冒偽劣竹木雕刻之風愈演愈烈。據我觀察,市面上的“老竹木雕刻”大多是假的,要買到真品極其困難。有些收藏者滿足於少數幾樣東西,以錢出名。我還查了資料,找出了制作人的出生和死亡日期。我以為這是著名藝術家的作品,但實際上是贗品。
2006年冬天,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的壹位先生給我打電話,說他看過《張永秀說雜事》這本書,把他的竹木雕刻集拿來給我鑒定。現在他剛下火車。我不認識這位先生,但他給我寫過信。這次他冒著嚴寒,千裏迢迢趕來,無處落腳,我就請他回家。
原來是壹對情侶進來了。他們倆都很有禮貌。自我介紹後得知,這位先生姓高,在壹所中學教書,這位女士是壹家醫院的醫生。後來夫妻倆從外面搬進了兩個1米見方的紙箱,裏面好像裝著家用電器。打開壹看,才知道是竹木雕刻器具。
高老師先拿出壹個竹雕筆筒給我看。筆筒上刻著“竹林七賢”。做工差,新雕的痕跡清晰可見。上面的包漿也是做出來的。筆筒內壁沒有用過,但有染色的痕跡。高還從“百寶箱”裏“戳”出壹個竹扶手,是淺浮雕的竹子,而海派畫家“三無壹鳳”中的風格,呈現紫黑色,看上去年代久遠,其實是煮老做出來的贗品。高還“摸索”出壹件羅漢雕的“黃楊木雕”,不僅是新工,甚至不是黃楊木。充其量是黃楊木做的現代工藝品。然後,壹個竹根圓雕“劉海扮演金蟾”被發現。高說:“這是我花8000元從壹家古董店買的,店主說是我自己的老藏品。”我說:“這是店主的謊言。我肯定他是從地攤上低價買的。東西明明是模仿,新的故意做舊,但孩子是孩子,老人是老人,臉上有皺紋有胡子的孩子還是孩子,逃不過專家的眼睛。”
.....眼巴巴的盼著即使有重量級的真品,可是翻遍了自己的兩個寶箱,楞是沒有壹件明清的真品竹木雕刻,哪怕是民國的。高老師沮喪地說:“我這幾年迷上了竹子木雕,尤其是在拍賣會上看到這件神器的價值很高,就不停地從古玩市場上購買。我沒覺得這壹切都是錯的。”
我壹方面安慰他,另壹方面也談了我的看法:“只要是正品,就算價格再高也沒問題。我害怕的是買到假貨。與其花500元買個假的,不如花200元買個現代的。就竹木雕刻而言,現代工匠的作品也是耗費大量精力的,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仍有升值潛力。”
高老師的愛人接著對我說:“老高壹直認為竹木雕刻冷門,不受重視。他看這個漏洞,看到竹木雕刻就覺得老了。他這幾年花了不少錢。”
“有真就有假。”我說:“現在文物偽造可以說是無孔不入了。妳覺得不得人心。其實假貨早就大行其道了。真正的專家對這種事情早就習以為常,但涉世不深的人卻屢屢入套。”
我給他們講了這幾年竹子木雕造假的內幕。
假竹木雕刻主要產於河北,南方也有。他們早先賣的東西很粗糙。竹片不僅要煮,還要用鞋油打磨,做假包漿。木塊也有年代久遠的,有些不是手工雕刻,而是機器打字。有壹種木花插,造假者把它做得像根瘤壹樣。上面的洞是用鉆頭鉆的,所有的洞都是圓的,明眼人都能看出來。以後造假者又學精了,壹件東西兩三個月就刻好了。速度慢只是為了讓妳看。如果妳看壹眼,說明這個東西不錯。現在他們賣的竹根字要價10000。十八羅漢1.8萬,便宜的1.6萬。最近出現了壹種“高仿”竹筆筒。這些模仿的大多是保綠技術,要麽有錢,要麽沒錢,而且都是老的,壹不小心就很容易上當。比如現在市面上常見的壹種仿張的綠色筆筒,就很唬人。很多業內人士壹時分不清真假,主要是造假者“做”的太多了。後來人們逐漸從它的工藝、包漿等方面發現了它的瑕疵。
為了說明問題,我拿出了幾件我的個人物品給他們看。壹個是舊筆筒,造型不錯,扁圓,有形狀。其上刻有楷書“竹為師句,食之無味,晏嬰先生瑕,舊圃生也”。是清代文人手工制作,頗有文人氣息。壹個是紫檀木的公務員木雕像,是壹個刀法簡單的圓形雕塑,公務員表情嚴肅,長袍長裙,坐在桌子上。典型的明代作品表面是經過多年把玩自然形成的包漿,明顯帶有舊物的痕跡。還有壹尊黃楊木雕的觀音像。黃楊木堅實細膩,紋理條紋,絕非黃檗等其他木材可比。這尊觀音像面容安詳,微閉雙目,身著天衣,赤著腳,肌肉光滑流暢,呈現出柔和的曲線,極具美感。雖然是現代作品,但還是有收藏價值的。
我和這對夫婦聊得很開心。臨別時,高先生送給我壹枚他親手雕刻的白色印章,印著“秀印”,壹枚典型的中國印章。看來高老師確實有些文化品位,擅長篆刻。時間不早了,我勸他們趕緊趕火車去北方,免得浪費路費。這兩箱“寶物”應該算是壹次“旅行”吧。我幫他們搬到樓下,“寶藏”也跟著他們回了東北老家。
作者收藏的黃楊木雕觀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