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龍燈,程序繁瑣精致,禁忌多。民間信仰龍神,視“龍”為“風調雨順”的支撐和“五谷豐登”的制度,所以壹切都以光為導向,大家處處虔誠謹慎,避免任何差錯。
制作水龍頭:用竹子敲水龍頭壹定要“偷”。其“偷”法,在檢查壹根竹子是否使用後,晚上聚集幾個人去砍。切好後,在竹根上套個紅包,就火了。新的龍頭板和橋光板也是偷來的。被盜者收紅包,不計賞賜,引為吉祥,從不埋怨。名曰“偷”,實為“買”。
各村都有很多領導會議或其他組織,為接燈做準備。春節壹過,就請民間藝人來貼水龍頭。經過仔細的粘貼和塗抹,用兩張小紅紙擋住了眼睛。迎燈之日,舉行“步出”儀式,水龍頭擡至大廳。案上供奉谷物、糕點、糖果,道士(念佛先生)“請龍神”後才打開小紅紙,說“睜眼看”。之後全村人都用香燭祭拜。
晚上,時間到了,各家各戶迎接橋燈(都是年輕力壯的男人),在後面洗澡(表示虔誠),扛著橋燈,讓大炮“出門”到開闊地。全村以橋、燈相連,整個龍燈完整,即浩浩蕩蕩的出發“上殿”(奔寶殿),意為迎神。這時候有的村就按照橋燈的數量,壹橋壹對或者兩對,麻木脆脆的。然後按照習俗,給遊龍定壹個課程。隊伍的最前面是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捧著香盤,把香爐放在上面,後面是扛槍和蠟燭的,然後是敲“雙頭鑼”和“虎頭牌”的,然後才是領頭的。拿著魚、蝦、蟹等散落壹地的燈的孩子是最興奮最奔放的。香火執前有邊伴橋燈,有尾隨龍。真的就像“龍族出行,蝦兵蟹將開道護駕。”龍燈在田裏遊來遊去,說“走壹走”,又叫“查麥”因為路窄,難免踩壞麥苗,但沒人責怪。都說龍燈太過分了,越踩越亂。
此外,還有“跳燈”和“群燈”的習俗,視現場情況而定。“跳燈”就是跑燈的意思。迎燈的人把橋燈推過頭頂,向前走去。突然他跑了回來,退回了幾百米。跑得氣喘籲籲後,他慢慢向前遊去。不知道誰喊了壹聲“拉!”瞬間,龍燈又被拉到了尾巴上,所以,壹旦發拉,就壹直放,直到觀眾散去。“跳燈”多在又長又寬的大道上進行,也有拐彎的。過橋叫“破三角”。
遊龍回村,若有開闊地,也會“打燈籠”取樂。當龍頭遊到廣場時,只能轉圈移動。當龍尾進入廣場時,龍頭被層層橋燈包圍。水龍頭壹定要想辦法逃出包圍圈,說“水龍頭翻了。”此時,從遠處看,它的燈光此起彼伏,燈光交錯,最為壯觀。水龍頭出圈的時候,龍的尾巴壹定要圍住水龍頭。如果妳壹次又壹次地玩它,妳就必須玩夠它。
然後,橋燈各自點上蠟燭回家,人們在每家每戶門口放鞭炮歡迎。龍頭被擡到香界,說“各歸其位”。請念佛先生贊壹下龍頭。贊美過後,人們把水龍頭高高舉起,人們競相在下面鉆,這就是所謂的“鉆水龍頭”。據說鉆過水龍頭後,有了龍神的保佑,孩子會很快長大,女人會很早生孩子,成年人會很長壽。
最後送“龍口明珠”,也就是龍口的球燈,寫上“麒麟寶貝兒子”,送給新婚妻子早日生男孩。受禮人欣喜若狂,給領導發了紅包,賞了豐盛的酒席。
龍燈是主燈。為了幫助龍燈的娛樂,有各種“頌燈”。有布龍、蠶燈(紙龍)、獅子(單獅、雙獅、舞獅、九獅)、太歌、燈籠、車、三十六行、大頭、頭等,我們村有的,其他村有的。在民間,“龍”和“獅”最受歡迎。為了中彩票,凡是看到“布龍”、“蠶龍”或“獅子”在裏面遊動的,都會放壹根棍子,鞭炮迎接。留下來舞龍舞獅,給紅包或者水果包(蛋糕)。
想舞龍舞獅的都有相當的技巧訓練。臥蠶龍跳得最好的是謝的“壹龍繞柱飛”和白宮的“拱舞”。謝的蠶龍進入掛滿珠燈的廳堂,繞柱上下翺翔,卻不沾珠燈,博得陣陣掌聲。白宮裏的蠶龍像拱門壹樣繞著街道迂回,翻騰起舞,惟妙惟肖。最著名的龍燈是清溪周圍的“排溪龍燈”。龍頭高十余尺,龍頭兩邊掛著上百盞燈,其中龍口燈,大年初壹54盞,大年初壹36盞。龍身連橋燈1000多盞,迎賓燈有五六百人。總長度超過達裏,橋燈舉過頭頂,很有氣勢。顧山的“龍燈”是手擡著的,圍著村子變化無窮。當地人說:“與其在孤山手提龍燈,不如到處看看。”可見顧山的龍燈還是挺有特色的,挺有意思的。
舊社會有句話叫“好男人不當兵,好女人不看燈”。雖然火樹銀花滿地,鑼鼓喧天,警棍響亮活潑,女人卻無法像男人壹樣盡興。壹般不能上街,只能在樓中間和僻靜的地方偷看。新中國成立後,男女平等。女人們不僅可以擠到街上,肩並肩地互相撫摸,享受看燈籠的樂趣,還可以加入歡迎燈籠的隊伍,展示自己的才華,增添色彩,幫助他們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