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性教學理論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促進教師教育發展的綜合體現。反思性教學實踐倡導教師在壹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對過去的教學經驗進行回憶、總結、思考和評價,通過積極自覺的反思,對教學效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從而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首先,反思性教學是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創新。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由於教師和學生在專業水平上的差距,教師擁有絕對的學術權威。再加上“老師教,學生學”,這種教育思想在學生和老師心中根深蒂固,尤其是在英語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專業素質差距限制了教師進壹步提高自身理論和教學水平的內在動力。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老師關註的是學生在年終考試中的表現。平時,教師對自己的教學缺乏有規律的理論總結,很少有教師主動收集學生的日常評價,也很少提出提高自己教育理論水平的想法。反思性教學革新了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實踐,它要求教師在原有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基礎上,強調主觀能動性的介入和反思。
(1)反思性教學要求教師在以書本為基礎進行教學的同時跳出書本,在教學中融入更多教學大綱中未涉及的人文、社會學、關聯性等知識,通過豐富教學內容進壹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反思性教學強調教師及時總結教學經驗。每節課結束後,教師要有效地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和學生的反饋,分析教學的得失,提出具體的改進措施,以便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有針對性地改進;
(3)反思性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的內在互動。課堂上的教學互動都是表面的,無論是師生之間對話題的討論,還是對客觀事物的爭論,這些都只是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外在交流。反思性教學強調師生之間的內在互動,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時刻關註學生學習的細微變化,通過學生的反饋來評價教學效果,同時通過讓學生寫課,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提出意見和建議來獲得深層的教學反饋信息,為下壹步的總結和改進打下良好的實踐基礎。
第二,反思性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每節課的結束就是壹個教學過程的結束。因為教材的微妙變化,老師的教學內容和教案習慣於處於“換湯不換藥”的狀態。在反思性教學實踐中,教師告別了“備課數年”的做法。每壹次課後的反思和總結都不是結束,而是壹個新的開始。在這個循環中,老師永遠是主角,永遠處於主動狀態,無形中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壹)教師要有更深的知識儲備。在反思性教學中,教師不僅關註課堂內容的豐富性,還關註教材中的重點。同時他們要圍繞知識點進行“無約束”的聯想和連接,同時要為學生解答相關知識點,同時要涉及更多的相關背景和內容,為學生呈現壹個立體的知識體系。在反思性教學中,要更加註重有針對性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回答問題,掌握知識,豐富思維渠道。在這種討論中,教師既是組織者,也是參與者。所謂組織者,就是教師是討論話題的設計者,創造討論氛圍,發起並鼓勵學生討論,參與者要求教師在討論中起主導作用。帶頭拋出想法,引導學生參與。但在討論的準備階段,教師應盡可能提前掌握和了解相關知識,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為討論提供知識支持。
(2)教師應該更加註意自己說的話。在課堂上,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也是關心教學的人。除了時刻關註學生的壹舉壹動,還要特別關註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對教學內容的興趣以及對教學方法的接受程度,通過學生的反饋和反應,找出教學中的薄弱點。
(3)教師要成為因材施教的專家。每個學生群體都有良莠不齊的現象。如何“養活”優等生,如何照顧後進生,如何設計合適的教學內容,直接關系到教學質量。教師要在充分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根據每個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細化個性化的推廣和幫扶方案,努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受益於教師的自覺優化。只有這樣,反思性教學才具有廣泛的現實意義和推廣意義。"
第三,反思性教學的實施存在諸多制約因素。
反思性教學的亮點不言而喻,但在實踐中,由於各種制約因素的交織作用,目前,反思性教學更多地處於理論探索階段,並沒有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而良好的運用。它沒有被廣泛采用的原因是主觀的:
(壹)教師普遍上進心強,懶惰。反思性教學復雜的程序和總結、提高等額外的教學任務使許多教師放棄了反思性教學;
(二)學生合作不到位。對反思性教學的認識不足,直接導致學生的不配合,尤其是在學生參與的總結和互動方面,往往影響反思的效果。客觀上,學校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目前,反思性教學尚未引起學校領導的重視,鼓勵和推廣反思性教學的體制和機制尚未形成。教師對反思性教學的運用還處於自發狀態,難以有限地調動教師的創新積極性。此外,學校沒有成立反思性教學研究小組,僅僅依靠個別教師的自我總結,很難迅速形成和推廣探索成果。
第四,我的反思性教學實踐
英語教學在現行教學體系中處於教師應付、學生痛苦的狀態。學習英語到底有沒有用的爭論很多,學習英語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的觀點甚囂塵上。在這種環境下,教師的積極性嚴重受挫,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因此,反思性教學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壹個更加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心情顯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課前,在備課階段,我會提前充分了解本節課的重要知識點,並對知識點逐壹進行分類,並開始與每個知識點進行關聯,收集與知識點相關的資料,使知識點充實、豐富、可讀性強,以便在講課過程中隨時引入相關內容,用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記憶事半功倍。另外,每節課結束後,我會安排學生預習下節課的內容,為有針對性的討論做準備。
課堂是反思性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課堂是檢驗教學效果最直接的地方。每節課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前提下,及時拋出重點問題,引導學生討論問題,將教材的知識點、難點融入討論中,通過討論解疑釋惑,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為什麽、為什麽、會發生什麽”的道理。在討論過程中,我會時刻關註每個階段每個學生的反應,針對學生反映的每個問題做好課堂筆記。尤其是提問的方式,學生提問時的第壹反應,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以及他們的思維習慣,都是需要註意和總結的重點。下課的時候我會讓學生用短句寫下當天上課的感受,希望老師能改進練習等等,為接下來的反思總結提供依據。
課後,我會及時反思總結課堂上的觀察筆記,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了解這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是否受到學生的歡迎;這種方式是否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對課堂討論是否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進行了詳細的總結,並在每道題的後面寫下了教學感受、學生的體驗和改進思路,制定了下壹節課的教學計劃。
反思性教學需要註意的幾個方面。
反思性教學畢竟起源於西方。由於價值觀、教育觀、社會觀的差異,在起步階段難免與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產生沖突。應根據實際情況循序漸進,不能貿然激進,否則會引起學生反感,效果大打折扣。
反思性教學會無形中增加教師的工作強度,應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采用,以保證反思性教學的質量,而不是為了反思而反思。
反思性教學並非沒有缺陷,我們應該取其長,避其短。反思性教學重在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教學,善的問題要做得恰到好處,既不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又能在無形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不及物動詞結論
2.教學反思體驗體驗通用範文
子曰:“疑是思之始,學之終。”反思是對人自身行為思想的思考過程,是人自覺審視自己行為的能力。它使人們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行為和行為的後果,從而更理性、更有目的地采取行動。反思性數學學習是指學習者對自身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以及過程中涉及的相關信息、思維和結果進行反思。他們通過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重構知識網絡,促進知識的同化和遷移,並有新的發現。筆者就當前反思性教學談了自己的看法。壹,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教學理念。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傳授數學知識,發展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然而,受傳統繼續教育觀念的影響,壹些數學教師註重知識,忽視了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首先,壹些教師在教學中復習舊知識、導入新課、討論例題、鞏固練習、總結作業,卻缺少“提問與反思”的環節,忽視學生的反思、咀嚼和總結。其次,教師缺乏對學生反思行為的引導,導致學生對概念理解片面,無法掌握定理和公式。最後,在教學中,教師只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而忽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的反思活動。
2.非智力因素的影響。杜威認為反思三種態度非常重要,壹是開放的心態,二是責任感,三是奉獻精神,三種態度保證了人的反思行為。數學現象比較抽象,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容易出現困難。有些學生自制力差,缺乏執著的精神和堅強的毅力,容易動搖信念。他們不善於為自己發現的錯誤尋找原因,不能及時糾正,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二,學生數學反思的幾個階段
1,自省和判斷。學生要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做出判斷。如學習方法是否得當,解題思路是否清晰,答案是否正確,解題方案是否正確。
2.檢測問題。當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時,內心充滿了疑惑和困惑,產生了解決問題的欲望。
3.確定對策。學生在搜索信息的基礎上,分析、假設、探究,找出問題的根源,確定解決問題的策略。
4.實際驗證。如果學生能通過練習策略法解決當前的困惑,就說明測試成功,問題解決了。如果沒有,重新進入反射鏈接。
5.總結提高。包括總結經驗,提煉方法,優化探索。在這個環節中,中學生可以通過總結自己的學習經驗和教訓,提高自己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
第三,反思性學習的培養策略
1.創設情境,培養反思意識。
“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在民主開放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要創設探索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產生學生的思維火花,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通過想象、質疑、猜測、討論、驗證和表達,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後,學生可以在反思的指導下看清問題的本質,掌握尋找答案的正確方法。
2.加強引導,培養反思的習慣。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教師的角色從導師變成了引導者,他的任務是啟發和誘導。學生通過親身參與思考活動,體驗實踐創新的過程,體驗反思性學習的樂趣。在引導的過程中,教師既不能放任自流,讓學生漫無目的地反思,也不能“安排”學生的思維過程,而是在學生解決不了問題時給予適當的指導。
3.反復練習,掌握反思的方法。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反復練習,讓學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1)反思解題過程。通過反思,可以給學生提供發現、探究、總結的機會,培養學生反思的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構建知識的能力。解決問題後,學生需要反思以下內容:問題的含義理解正確嗎?計算推理過程是否正確?在思考的過程中,妳吸取了哪些教訓?還有其他解決方法嗎?
3.教學反思體驗體驗通用範文
我主要從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和反思等方面談兩點學習體會:壹、從教學目標入手:註重課前備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它制約著課堂的進步和發展。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促進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新課程下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多元化的。既要關註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又要關註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註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我認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本質是學生的發展。因此,將知識技能、過程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融入教學,才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真正內涵。
第二,註重課後教學反思,即教師在完成壹節課後,重新認識自己在課堂上的教育行為和潛在的教育理念。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課後反思顯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課後如何反思?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壹方面是反思教師的“教”。包括:(1)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壹節課下來,老師們會反思課上的成功,分析成功的原因,總結經驗,這會讓自己的教學方法越來越生動,大大提高自己的教師水平;(2)尋找不足的原因,探索相應的策略。不是每壹節課都是壹帆風順的,令人滿意。教師要及時找出失敗的原因,找出不足,進行分析,找出應對策略,並將這些策略記錄下來,對以後的教學更有幫助。另壹方面反映在學生的“學”上。我們的教學總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在反思的時候,要看看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困惑和問題,或者在某個教學環節中的奇思妙想和創新想法,記錄下這樣的教學資源,有助於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進壹步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