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改革背景
(壹)時代的發展對課堂教學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社會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普遍認識到,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的競爭,本質上是科技的競爭,是國民素質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競爭。因此,人的因素逐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人才觀念的變化。
壹方面,知識經濟的發展突破了以往經濟模式的束縛,使個人能夠被賦予更大的價值,充分挖掘人的潛能成為當今社會對教育的新要求,或者說社會的發展要求教育在人力資源方面肩負更大的使命;另壹方面,市場經濟取代了原來的計劃經濟,每個人都可能隨時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這種人才觀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教育不能“批量生產”,培養統壹規格的人才,而應努力培養有個性、有創造力的人。換句話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
那麽,這壹目標如何體現在作為學校教育實施主渠道的課堂教學中呢?怎樣的課堂教學才能稱得上符合現代教育理念?應該如何評價課堂教學?過去,課堂教學評價強調的是識別和選擇的功能,但我們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才觀的變化,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實現其促進和發展的功能。
(二)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理念要求建立壹種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學歷。
1.傳統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局限性
長期以來,我國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壹直是以壹堂好課為標準,往往以教師的教學作為評價對象來評價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評價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和學生發展的終極目標。新形勢下,原有課堂教學評價的弊端日益暴露:評價功能過於註重其識別性和終結性,不具有教育性和發展性;評價標準和方法過於片面;評價主體過於單壹,等等。這些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桎梏。因此,建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勢在必行。
2.它符合當前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趨勢。
壹方面,第三次全教會和新公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為課程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例如,大綱指出,新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是改變課程過於註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要求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註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精選終身學習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另壹方面,新壹輪課程與教學改革正在我國轟轟烈烈地進行,如何在新課程與教學改革的背景下評價課堂教學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
3.為實施素質教育做貢獻。
全教會第三次重新詮釋素質教育,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如果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夠體現這壹教育目的,將有助於真正落實提出多年的素質教育。
二,建立現代課堂教學理念
三,課堂教學的本質特征
四、基礎性、整體性和發展性
五、課堂教學的要素分析
要評價課堂教學,首先要對構成課堂教學的要素有壹個清晰的認識。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是非常復雜和廣泛的,但在眾多因素中有壹些影響教學活動的基本因素。
課堂教學的基本要素是什麽?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定論。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總的來說,有以下幾種觀點:
(1)三要素理論。這是最古老的觀點,認為教師、學生和教學內容是課堂教學的三個基本要素。
(2)四要素理論。這是根據三個要素提出的。認為教學過程由教師、學生、教材和教學手段構成,其中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控制者,學生是教師工作的對象,教材是衡量教學質量的客觀標準,教學手段是連接教師、學生和教材的媒介。
(3)多因素理論。比如李秉德的“七要素理論”: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教學反饋、教師和學生。吳業賢:構成要素——教師、學生、課程、教材條件;過程要素——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結果。
1.動態考慮:
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兩個最活躍的因素。
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
教學心理環境——課堂教學氛圍和課堂師生關系。
2.現代課堂教學理念的確立
現代學生觀:教學活動不可替代的主體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我們應該理解和尊重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表達、創造和成功的機會和空間。
現代教師觀: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壹是要有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理念,二是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來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然後才能在豐富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遊刃有余。
現代教學目的觀:教學中知識只是基礎和手段,雙基是基礎,學生主體性發展是核心。
現代課程觀:課程實施——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轉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形式-多樣化、個性化和綜合化。
第六,建立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從20世紀50年代的聽課評課到80年代的現代教育評價中的課堂教學評價,評價標準基本上是以蘇聯式的好課標準為基礎,研究方法多為自上而下的演繹法,即從好課標準逐步分解出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最終形成課堂教學評價體系。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各指標獨立、全面、易操作。但是,它也有明顯的缺點。這種研究方法往往過於死板,使評價標準有強加於人的感覺,難以使評價標準成為評價對象自我調整的內在標準。
新形勢下,課堂教學評價應“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註學生的學習成績,還要發現和開發學生多方面的潛力,了解學生在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有必要建立壹個評價體系來促進教師的不斷提高。強調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師自我評價為基礎,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使教師多渠道獲取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總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應以學生的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基礎。
需要註意的是,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不求全面,只是從幾個大的維度入手,不涉及具體條目。只是從宏觀層面,從各學科課堂教學的* * *性質出發,主要對各學科課堂教學評價起指導作用,不能直接作為各學科具體的課堂教學評價工具。
(壹)確定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確定是保證準確、全面、有效評價的基礎,也是評價功能正常發揮的前提。確定小學課堂教學評價指標,應遵循以下原則:
1.指導原則
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要有明確的導向,通過評價使評價對象的思想和行為不斷接近評價標準。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導向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要體現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和全面和諧發展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具有良好品格、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以及較強社會適應能力的人。第二,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要體現現代教學理念:以學生個性發展為基礎的發展觀;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活動和交流的概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獨特性的差異。
2.有效性原則
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評價標準的有效性。評價的有效性是評價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要求。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有效性是指所建立的標準符合課堂教學的特點,能夠反映現代課堂教學的內在要求,並為從事具體課堂教學的人員所認可。因此,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有效性應該是:首先,它應該反映既定的教學目的;二是要反映課堂教學的內在規律;第三,要體現課堂教學豐富多樣的個性,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3.開放原則
課堂教學本身是壹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評價課堂教學不可能用壹個統壹的標準來框定師生的行為,壹個標準也不可能涵蓋很多復雜的教學行為。因此,現代課堂教學評價標準應該是開放的。這樣既給評價者在評價過程中掌握標準留下了壹定的空間,也給師生留下了廣闊的創作空間。
4.可行性原則
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應符合當前社會的迫切要求,符合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同時要有可操作性,尤其是新的課堂教學評價針對的更多的是人的精神狀態和心理變化,評價標準是隱性的,所以評價可操作性特別重,否則再好的評價標準也不會真正落實。
(二)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具體內容
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目標能否實現對判斷課堂教學質量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非常重要。現代課堂教學的目標應該體現人的發展的根本目的。
(1)要把學生作為認識和發展的主體,註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2)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積極的自我體驗和主動的自我調節能力、與他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
(3)註重學生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4)現代課堂教學目標應具體、清晰、層次分明、具有可操作性,並能體現不同學科的不同特點。
前三個是目標的具體內容,最後壹個是目標本身的表達。
2.教學條件的準備和學習環境的創設
教學條件的準備和學習環境的創設是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
(1)教師要正確理解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即以教材教法,避免傳統的教材教法。教學內容的選擇應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綜合性,體現科學性和人文性。
(2)學習環境的創設要激發學生進壹步學習的興趣,啟發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創新。
(3)能夠正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合理利用教學資源進行課堂教學。
3.教學過程
現代課堂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生的主動學習來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課堂教學策略和方法應體現這壹特點:
(1)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教師要給每個學生提供積極參與的時間和空間,以及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拓展他們的發展空間。學生要全程參與、全方位參與、全員參與,可以多種方式參與課堂教學。
(2)教師可以促進師生之間的充分溝通和情感交流,鼓勵學生采用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傾聽、交流、協作、共享”的合作意識和溝通技能。教師要創造多樣豐富的交流形式,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壹個自由、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和情境。
(3)教師要創設有利於學生探索的問題和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設計問題的新穎性、提問的語言性和教學語言的啟發性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意見,質疑和提出疑難問題,抓住學生思維的關鍵,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促進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創造力。
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特點和途徑,但無論是什麽學科,都可以在聯系自然和社會現實、學生實際的基礎上,以活動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從自身的事情出發,參與課堂教學、生活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4)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良好的情緒狀態,能享受體驗成功的樂趣。
(5)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讓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在不同的起點上得到最好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應該“補缺”,而應該認識到每個學生發展的獨特性,不追求每個學生各方面的平均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形成自己的特點和鮮明的個性。
4.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評價的壹個極其重要的依據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查。這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
(1)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形成和基本能力的發展。
(2)通過認識和交融的活動,促進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社會性。
(3)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感受生活的快樂,體驗創造和成功的喜悅。
需要註意的是,上述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僅從幾大維度出發,不涉及具體條目;僅從宏觀層面,從課堂教學的本質出發,主要對各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起指導作用,不能直接作為各學科的課堂教學評價工具。
此外,我們認為,課堂教學的評價標準不應該是全面的,並不是上述所有維度都必須在每壹堂課上得到體現。課堂教學評價也要考慮不同層次面臨的問題。
七、課堂教學評價主體的確定——註重多元化
課堂教學評價的原始主體往往是獨特的,主要是教育行政官員和教研人員,這使得最終的評價結果是片面的,有時甚至是不公正的。確定課堂教學評價主體的新標準應註重多元化,鼓勵多元主體參與評價,主要包括專家、行政官員、教研人員、教師、學生、家長等。
八、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體現多樣性
多主體參與評價必然會在評價過程中引入多種評價方式,因此新型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選擇應體現多樣性。這種多樣性可以從不同的基礎和不同的分類標準中表現出來。不同的依據和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評價方法。
從收集評價信息的方式來看,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由過去的成績測試方式轉變為問卷調查、行為觀察法和結果分析法相結合的方式;
根據評價結果的處理方法,由過於註重定量分析轉變為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適當的定量分析是必要的,比如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時間,學生進行調查的次數等。然而,教學過程中的許多因素,如學生對成功的體驗、學生的心理狀態等,都無法用數字、統計等簡單的方法來評價和衡量,有些不可量化的因素也無法硬性量化。有時候準確的數字離科學分析更遠。要克服上述缺點,必須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進壹步深化理論,在教育實踐中發揮真正的指導作用。
從評價主體來看:從過去的過於強調他評,轉向更加重視自評互評同時重視他評的方式,特別是師生自評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內部動機比外部刺激具有更持久的作用,因此自我評價作為壹種自我發展的動力機制,能夠促進評價對象對自身進行反思和重新審視,尤其值得提倡。
教師自我評價: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體驗和內在價值往往被忽視。甚至當前的壹些教育教學改革,在強調學生主體性和個體體驗的同時,也忽略了“教師的情感體驗”這壹極其關鍵和中介的因素。試想:如果教師本身沒有積極的態度和成功愉快的情感體驗,如何在實際教學中幫助學生養成積極良好的情緒和態度?如果學生需要在教師營造的和諧氛圍中,在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中得到生動的發展;那麽教師的情緒和態度也需要關註,他們也需要壹個寬松的環境來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他們需要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發展。教師和學生壹樣,首先是壹個個體。因此,“對他們來說,課堂教學不僅是對學生成長的貢獻,也是完成他人賦予的任務。也是他們自身人生價值和自身發展的體現”。
具體到評價環節,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往往側重於他人對教師的評價,教師大多處於被審視和評判的被動地位,很少有機會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且僅憑學生、其他家長或他人提供的信息來評判壹個老師的工作表現,難免有失公允,而課堂上獲得的信息往往不夠全面,所以老師有必要對自己進行評價。
同時,通過自我評價,可以促使教師不斷反思和教育自己,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學生的自我評價:
在日常評價中,學生可以通過“成長記錄袋”的形式進行自我評價;在終結性評價中,學生可以通過問卷進行自我評價,從而促進學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提高反思能力,培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
九、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過程——強調人文性和發展性
新的課堂教學評價不再是以考試為中心的評價,而是以人為中心的評價。也就是說,整個評價過程更加註重人文性和發展性。它強調以具有個性的完整的人作為評價的對象,通過評價促進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主張從學生的內在需求和實際情況出發,對學生采取更多的個性化參考評價方式;對於教師來說,也要關註他們的精神狀態和情感體驗,通過評價促進他們的發展和進步。新的課堂教學評價倡導在相互信任與尊重、民主與和諧的氛圍中組織評價活動。
附錄1: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以“中國不同地區的環境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影響”為主題的小學社會科學習為例:這是壹個典型的問題解決學習的例子。主要是評價學生收集、處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評價指標:
1.信息來源:
是否可以通過不同的渠道收集信息,比如身邊的人和部門,報紙、雜誌、電視、網絡、書籍等等。
2.數據的數量和類型是否多樣和豐富。
3.數據的可靠性是否可靠、詳細。
4.信息是否全面,能否反映不同的觀點和意見。
5.處理信息和材料的能力
6.收集的數據是否可以分類、比較和再處理。
7.利用信息的能力。
8.能否對信息進行處理,通過分析得出合理的結論。
評估方法:
教師被用來評估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工作分析。